八十年代,企业工会盛行搞文体活动,比较好的单位,也是到处招揽具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市里省里也经常在节庆日,搞文体比赛,一些有条件的单位,甚至有半脱产文艺宣传队。
真正有文艺特长的人,相对的都会有点天分,不然,做不了这个事情。
文艺宣传队,那都是人精所在,反应都很快,排练演出间隙,不定谁的一句话,就能让人笑出眼泪来,几乎每天都在看小品似的。
试举几例,就知我所言不虚。
1、振奋精神
某节日,准备文艺演出,各科室人员抽调到位,集合后,先是局长讲话,后机关团委书记开始狗尾续貂:嗯,局长刚才讲了,咱们这次的文艺汇演,主要的目的,就是振奋精神,要突出一个“振”字,强调一个“奋”字。。
话没说完,这边乐队单簧管老师就接话了,领导放心,我们一定努力,肯定把“粪”给大家“振”出来。
瞬间,哄堂大笑。
2、熏死评委
又一节日,市里举办合唱比赛,预选赛安排在市某文化宫礼堂,排队的单位太多,加上点评,眼看就到中午了,领导马上安排食堂送包子鸡蛋汤过来。食堂的大师傅们,也是十分的贴心,随着包子送过来的,还有一小筐大蒜。
领队的宣传科领导,也是捣蛋,看见大蒜,立马兴奋了,传话给大家:合唱队员,不管男女,吃包子一定要就大蒜啊,比赛时,乐队先起,咱们开场第一句就是“啊。。。”,
这一嗓子,先把前排评委熏晕再说,第一名就是咱的了。
好家伙,合唱队加乐队,近200人,这口气,那叫一个大。
也许真的是熏晕了评委,末了,还真的拿了个第一名。
3、案板上的那
某日乐队排练,有一个队员迟到了,队长就问,是不是科里领导不放?该队员平时就有些愣头,听此话后一脸的不屑:他敢!
后面的长笛手,笑眯眯凑上前来了一句:那是,也不看看是谁,他领导算啥?人家那可是,案板上的屎撅子,谁也不切(怯)。
顿时哄堂大笑,该队员从此有了外号,说屎撅子不雅,私下里说起他,都管他叫:案板上的那,或是 :不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