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赤坭镇:下连珠村“回”型屋,张氏家族百年建筑传奇

健健说哲理 2024-09-07 17:22:51

下连珠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西北部,面积约2.7平方公里,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临近巴江,大岭头山下,山坑水美,古祠红门楼。这里是花都区赤坭镇有客家人居住的一条古村。

据记载,这五座“回”型屋的建造始于清朝末年,由当地张氏家族中的张祖达所建。张祖达是一个勤劳且富有经济头脑的人,他通过务农、养鸭和经商逐渐积累了财富,成为村里的首富。

张祖达在五个儿子成年后,决定为他们建造新房,并同时建造一座祠堂以纪念去世的父亲张超远。他希望这些房屋不仅实用,而且要有独特的风格和美好的寓意。张祖达对房屋的设计有着很高的要求,既要与众不同,又要寓意吉祥。在一次梦中,他受到启发,决定采用“回”字型设计。这种设计不仅方便实用,还寓意着家族兴旺、福泽绵长。

三百多年前,有一位小伙子赶着一群鸭,从炭步乡下来到赤坭的下连珠村,当时村子约有三平方公里大,池塘众多,林木茂盛,土地肥沃,空气清新,很是适合种地养殖。小伙子高大帅气,手脚勤快,是个有出息的“潜力股”,于是他很容易就娶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贤妻,因为小伙子叫张接伦,人们就称呼他的妻子为“伦嫂”。

张接伦和伦嫂生有三个儿子,长子张万朝,次子张昌贵,第三子张超远。都说媳妇疼巧的,儿子疼小的。两口子对老三特别宠爱,等到三个儿子成年以后,老三在发家致富方面比不上两位兄长,但是他有儿孙福,他生了一个好儿子张祖达。张祖达有多厉害呢?考取功名是没有的,探花榜眼举人不是村村都有,他的长处是会挣钱。张祖达既会种地,又会养鸭,还会做生意,农闲时倒腾一些特产和粮食出去售卖,挣些现钱回来。他们家渐渐成了村里的首富。五个儿子成年以后,媒人更是穿花拂柳一般,家门口每天都是人欢马嘶的。

有了钱,张祖达喜滋滋地宣布:“我要盖一座祠堂,追忆供奉我去世的父亲张超远,还有当作我张氏族人议事和办红白喜事的场所。”族人们听了,个个奔走相告,喜形于色。

在村民们的帮助下,五座“回”型屋和一座祠堂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仲秋同时落成。整个建筑群布局合理,巷道和门口都铺有条形麻石,配有排水沟道,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规划水平。每座“回”型屋的门口都呈一个标准的“回”字形状,线条流畅且富有美感。如果从高处俯瞰整个建筑群,其线条又类似于我国长城的侧影长“回”字,极具特色。这些房屋均为砖木结构,青砖黑檩瓦屋,内部构造精巧且实用。它们历经风雨沧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保存完好,展现出了古代建筑的魅力和智慧。这五座“回”型屋不仅是张氏家族辉煌历史的见证,也是下连珠村乃至整个花都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现在,这五座“回”型屋仍然作为民居使用,并被当地政府列为重点保护对象。随着下连珠村被评为“广州市美丽乡村”和“广州市健康社区(村)”,这些古老建筑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除外,红门楼是下连珠村张姓人家的祠堂,也是村中唯一一座颇具客家特色的的宗祠,俗称“四角走马楼”,因祠内可以任意骑马行走而得名,可见“四角走马楼”的规模和气势。

小村客家文化浓,乡土美食更胜似酒,村中农庄有对叫张福全和曾多好的夫妻,烧的一手好菜,他们把当地客家饮食文化和广府饮食文化揉合,煲出更有特色的臭屁醋,做出酸梅鸭等一道道鲜美的菜肴。在农庄中,让众多食客欲罢不能的,还有两款农家小吃——熟粉糍以及艾糍。

(部分材料来自网络收集整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