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路过金山寺时,道月禅师送他一首保命诗,可惜临死前他才醒悟

史理爱学思 2024-11-22 02:48:10

2023年初,电影《满江红》爆火,而剧中雷佳音饰演的秦桧令无数网友唾骂。

有网友说,如果不是因为秦桧,说不定现在汉语是世界通用语言了,就再也不用学习英文了。

这句话可一点都没有夸张的成分。

秦桧奸诈,狡猾,还投敌卖国,还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民族英雄岳飞,着实可恨。

岳飞是宋代的爱国将领,他的一生本该众望攸归,没想到最后却落了一个被奸人害死的下场。

但其实他一生的悲剧不仅仅是被奸臣所害,更因错失了预示命运的“保命诗”而令人扼腕。

传说当年,岳飞途经金山寺时,禅师道月便以诗点化,警醒他未来可能面临的危机.

但岳飞未能领悟其中深意。

多年后,当他在风波亭中身陷绝境时,方才醒悟诗意,悲恨难已。

为何他未能参透诗意?又是什么样的忠心使他义无反顾呢?

靖康之耻,立志抗金

靖康元年,北宋王朝的天际阴云密布,似乎注定要发生一场劫难。

金国大军突然南下,势如破竹般地直逼开封城。

北宋朝廷的高墙深院内,皇帝宋徽宗与钦宗仓皇失措,而群臣们或是惊恐跪地,或是匆匆逃亡。

即便在这危机时刻,朝堂上仍然内讧不断。

有人力主顽抗,却因为畏惧金军的兵锋而无法坚持到底。也有人主张和谈,但在迫不得已之下,向金国俯首称臣,最终依旧无法换来一丝宽恕。

不到一年时间,开封城便在金军的重兵围困之下彻底失守,两位皇帝被俘。

成千上万的百姓哀嚎失所,一场国难浩劫在天地间铺展开来,史称“靖康之耻”。

岳飞当时只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他原本是北方黄河岸边的一名乡间少年,幼时便目睹北方频遭战乱侵袭,人民颠沛流离。

靖康之难后,他看见无数百姓扶老携幼,悲愤而行,流亡在外,流落街头;

那些被俘的士兵更是忍辱负重地被驱赶着北上,一路被捆绑、被辱骂,失去了一切尊严。

被俘的皇帝、被践踏的尊严、被泯灭的忠义,种种情景在他眼前闪现。

作为一名尚武之人,他的内心早已燃烧起怒火,渴望着反击,渴望着为这片土地讨回公道。

但他并不是一位在权力高位上号令千军的大将,无法调动一兵一卒。

所以他心中有一股坚韧的信念在呼唤他:这段血泪史不能就此止步,山河必将再次回归百姓怀抱。

他决定投入抗金的洪流中,用自己的力量反抗这场屈辱。

于是,他辞别母亲,踏上了从戎之路。

离别前,岳母将他叫到跟前,令岳飞脱下衣服,拿出针线,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

针尖刺破皮肉,鲜血渗出,然而岳飞的心中却异常清明,他知道这四个字并非只是母亲的期许,而是千千万万百姓的嘱托。

从此,这四字成为他一生的信仰。

当他真正踏入军营,他以一种无人能及的勇猛、机智和忠诚很快崭露头角。

无论是寒冬深夜,还是烈日下的战场,他总是走在最前,带领士兵冲锋陷阵。

功成名就,仕途多舛

数年征战,岳飞已从一名年轻的将领成长为大宋军中的中流砥柱。

他在战场上挥汗如雨、血洒沙场,屡屡以少胜多,带领“岳家军”屡败金军,逐渐在朝野间声名鹊起。

他忠诚、勇猛又善谋,不仅军事才能非凡,而且治军严明,平时在军营中以身作则,士兵们对他敬重如山。

岳飞的战功在朝中日益显赫,但他的荣耀并没有带来支持与信任,反而使他遭受了种种非议与猜忌。

身在前线,他和麾下将士们只顾浴血奋战,屡次突破重围、收复失地;

而朝中的许多权臣却对这些军功心生不安,特别是那些主和派的大臣,他们担心岳飞的声望一旦过高,将会对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产生威胁。

每当岳家军收复一座城池,这些人便以“国库吃紧”“百姓安稳”为借口,要求与金人议和,而议和的代价便是要岳家军停止攻势,放弃辛苦夺回的土地。

战报一封封送回朝堂,胜利的消息本应令南宋朝野振奋,但主和的大臣们却在心中暗暗感到不安。

他们不顾北方百姓的期盼,不顾前方将士们的牺牲,只希望能息事宁人,保住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每当岳飞请求乘胜追击,收复更多的失地时,他们便立刻以各种理由拖延,甚至在朝堂上上演“忠臣示弱”,大谈“和平之利”。

皇帝赵构虽然崇尚和平,但也知道岳飞的功绩,明面上对他加官进爵,但实质上对他多有猜忌。

久而久之,岳飞逐渐感到自己就像一个无力的将领。

岳飞的忠心为国遭到怀疑,几乎令他痛彻心扉。

可是,每当他看到百姓们对故土的渴望,看到将士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信念而甘愿冒死,他都咬牙隐忍。

他不愿让士兵们因朝中官员的冷眼而失去希望,不愿让百姓们因他的愤懑而感到失望。

于是他将心底的郁结埋藏,继续挥剑向北,继续带领岳家军一次次以血肉之躯对抗金军的铁蹄。

在忠义与怀疑的重压下,他始终选择无怨无悔地坚持他的誓言:“还我河山”。

金山寺前,禅师赋诗

岳飞带兵多年,亲历了无数次腥风血雨的战斗,也目睹了无数次得而复失的胜利。

一次班师回朝的途中,他忽然想到传闻中的金山寺。

金山寺是一处香火鼎盛的名寺,位于镇江,风景如画。

岳飞虽并非信佛之人,但此次归朝的路途上,他却心生感慨,想在那片佛门净土中稍作停留,以求片刻心灵的安宁。

他带着几名随从,穿过寺门,步入金山寺。古老的寺院在阳光下显得宁静而庄严,寺院四周青翠环绕,钟声悠悠回荡,仿佛在洗涤世间的喧嚣与尘埃。

正当他在寺中徘徊,凝神观望时,一位穿着灰色僧衣的中年禅师缓步而来。

这位禅师正是金山寺的住持——道月禅师。

道月久闻岳飞的大名,对他身上背负的忠义与坚韧之志,心中充满敬佩。

两人一见如故,便在寺院的松林小道上缓步而谈,聊起了山河动荡、百姓疾苦。

岳飞对禅师说起自己的信念,言辞恳切,一番“精忠报国”的豪情溢于言表。

他自信满怀,认为自己只要忠心为国,终有一日能见到中原百姓重获安宁。

道月禅师静静地听着,微微颔首,但眼中却流露出几分深意。

谈话间,禅师忽然停下脚步,叹了一声:“将军忠心为国,令人动容,但身处这般风雨飘摇的朝堂,仍须慎行才是。”

他双手合十,轻声念诵一首偈语,随后从僧袍中取出一张信笺,递给岳飞。上面写道:

“风波亭下水滔滔,千万坚心把舵牢。只恐同行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涛旁。”

岳飞接过这短短的四句偈语,目光从字里行间扫过,心头微微一震。

他隐隐感觉到诗中所蕴的警示,但一时之间并未全然明白其中的深意。

道月禅师看着他,长叹一声,语重心长地说:“将军此行,虽以忠义为念,但须知人心难测。世间并非人人都怀忠心赤胆,有时同行之人,未必与君同心同德。”

岳飞感到疑惑,却也未细加探究,只笑言自己行事光明磊落,自问从无愧于人。

禅师叹息,未再多言。

风波亭下,悔恨难当

时光流转,岳飞从战场回到临安,这一次却不再是凯旋归来,而是带着十二道金牌的急召和一腔疑惑。

当年满腔热血的少年将军,如今已成为抗金主将,威震四方,但这份荣耀却招致朝中权臣的忌惮。

十二道金牌如同锁链般,把他紧紧束缚在这条归途中。

他隐隐意识到,朝廷的召回并不简单,但岳飞心中依旧抱有一丝希望,但这条归路注定了没有归途。

刚踏入临安,等待他的不是宫廷的礼遇,而是无边的险恶。

岳飞被秦桧带人迅速羁押进大理寺监牢,所扣之罪竟是“莫须有”之罪。

面对这一切,岳飞无比震惊,他甚至一时不敢相信,一生忠心为国竟会遭此横祸。

屡次申诉无门,狱中日夜漫长的等待渐渐磨去了他一身的豪情,只剩下无尽的怅然与悲愤。

他在监牢中,忍受着酷吏的逼供与折磨,遍体鳞伤,却依旧不愿低头。

更让他痛心的是,那位他一直忠心效忠的皇帝赵构,竟对自己这位忠诚的将领弃之不顾,任由奸臣施刑,始终未曾为他说一句公道话。

那些曾经与他同饮一壶酒、共论国事的大臣们,如今一个个避之不及。

此时的岳飞方才彻底明白,自己孤身一人在前线苦苦搏杀,以为可以凭忠诚换取朝廷的信任,实在是过于天真了。

这一日,风波亭外乌云密布,雷声滚滚,一场滂沱大雨自天而降。

岳飞被狱卒拖行至风波亭下,已是奄奄一息,站在雨中,他目光迷离,恍惚间似乎看见一片广阔的中原大地,百姓们欢呼着迎接胜利的军队;

似乎看见他的儿郎们在战场上厮杀,拼尽全力为国家保卫这片土地。这片刻的幻象让他嘴角微微上扬,但现实很快将他拉回。

抬眼望去,亭下水波翻滚,他的目光忽然凝滞了,脑海中闪过多年前道月禅师在金山寺前赋予他的那首诗。

“风波亭下水滔滔,千万坚心把舵牢。”

他喃喃自语,方才意识到诗句中的“风波亭”竟真的是指他今日所处的地方。

而那句“只恐同行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涛旁”,更是映照出那些昔日里冠冕堂皇的“同僚”们的暗算之心。

“岁底不足,提防天哭……果然是如此啊。”

他黯然一笑,想起禅师的叮嘱,方知此时是腊月廿八,岁末已近,而诗中的“天哭”,不正是这倾盆大雨吗?

而那句“奉下两点,将人荼毒”更是直指秦桧,禅师的诗句已把未来的种种劫数尽数道出。

他却因心志纯真未能领悟,误以为自己忠心不改就能换得清白。

想到这里,岳飞不禁仰天长叹,泪雨交加。

他自知此刻醒悟为时已晚,诗中劝诫终究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悔恨。

他喃喃自语:“若当年听从禅师之言,提防小人,或许今日的我,不必沦落至此。”

他闭上眼,心中涌动的不再是愤恨,而是一种不甘与深深的遗憾。

可那份对家国的热爱与忠诚,仍然在他心底顽强地跳动着,未曾熄灭。

岳飞一生忠义不二,却因这份赤诚成了奸臣权谋的牺牲品。

他的死,让天下百姓悲愤不已,也令后世之人无尽唏嘘。

岳飞死后,秦桧的结局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哪怕到现在,我们都随处可见秦桧夫妇的跪像,而每个雕塑的脸上都有清晰的“抚摸”印记。

但倘若没有岳飞收复失地重整山河,今日又会是何景象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