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是春药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8-03 11:51:14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五代时 闽地)

五代十国,福建。

当时割据福建的,是王氏。

一代创业者王潮,打了个底子,然后把江山交给了弟弟王审知。

二代创业者王审知,夯实了基础,之后把天下交给了儿子王延翰。

王延翰,人小志气不小,他父亲和他大爷执政福建的时候,还不过是自称留后,或者做个节度使,他一上台,直接就称王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延翰虽然在身份上称王了,但是他很显然并没有准备好做这个王。

因为,王从来不是享受,而应该是义务。

你要做王,你要福泽你的臣公,匡济你的百姓,你要明白身份越大, 那么力量就越大,力量越大,你的责任就越大。

前人有云: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像王潮和王审知那样的人,他们不仅力量大,责任大,他们的格局也很大,他们已经敏锐的意识到了“历史长河”的存在,所以他们在乎时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后人对自己的评价。

有人在乎,那自然就有不在乎的,王延翰就是其中之一。

三代王延翰,他父辈那种勤劳朴素,急公好义的品质他是一点没继承下来,反而是骄奢放逸,表现非常糟糕。

首先,王延翰喜欢搞基建,盖房子,这是昏庸无道之辈的基本操作了,他起高楼修宫殿,建筑规模相当之庞大,建筑主体连绵十余里,可谓桂殿兰宫,雕栏玉砌。

房子盖好了,王延翰当然迫不及待的就住了进去,可是这么大的房子盖出来了,王延翰当然不能一个人住,这一个人住那太寂寞了,因此王延翰是广采秀女,从民间搜刮了不少女子来充实他的后宫。

(王延翰 形象)

王延翰有个弟弟,名字叫做王延钧,王延钧一看这样不行啊,盖房子伤经济,敛女色伤民心,这么整早晚出事儿,于是立刻向王延翰劝谏,王延翰心说用你管我呢,不仅不听,还把王延钧外放为了泉州刺史。

王延翰还有一个弟弟,名字叫做王延禀,在建州做刺史,王延翰有一次派使者到建州,让王延禀配合使者的工作,让他在建州搜刮相貌出众的女子,王延禀认为此事不妥,容易伤害民心,激起民愤,于是就没帮王延翰办成这个事儿,结果王延翰和王延禀也闹的挺不愉快。

人这一生,时随运转,就好像水在河中,如果两岸宽阔,那么水波就会平静,流淌就会顺畅,而如果河道狭窄,那么水流就会湍急,还会激起浪花。

王延翰好好做这个领导,福建稳定,王延钧和王延禀也能安稳无忧的做刺史,王延翰不好好干这个领导,倒行逆施,到时候天下大乱,军阀来攻打,他们这种地方官先挨收拾,农民起义,要先攻占的也是官府,他们做刺史的也难保不会被暴起反抗的百姓们杀掉祭旗。

要死你王延翰自己死,我们可不跟你一起死。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王延钧和王延禀联合了起来,发兵福州,打算推翻王延翰的统治。

俩人起兵起的相当之快,福州方面还没得到消息,俩人的兵马就已经把福州城给团团围住了。

当时的福州防御使,是一个叫做陈陶的人。

陈陶迷迷糊糊的还在睡觉呢,福州已经被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一个激灵爬起来,仓促组织士兵应战,因为准备不足等诸多原因,没撑几个小时就兵败了,陈陶无奈,自杀殉城。

福州城破,王延翰来不及逃跑就被抓获,随即被处死。

(古代 福州 攻城)

当然了,不是平白无故的就把王延翰给杀掉了,在处死王延翰之前,王延禀已经找好了理由,那就是他找到了王延翰和妻子崔氏合谋毒杀了王审知的证据。

先父王审知并非正常死亡,而是被王延翰害死的。

至于是什么证据,证据在哪儿,那无关紧要,因为战时争论有无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胜利者说的话,就是证据。

王延钧和王延禀造反成功,那么两个人之间就还要选出一个新领导来。

要注意,起兵攻打福州,是王延禀先到的,王延禀兵贵神速,已经攻破福州,杀掉了王延翰,王延钧才姗姗来迟。

王延禀不是刘邦,王延钧更非项羽,这先到后到,先入为主,其实王延禀完全可以直接接班,升级为领导。

王延禀自然也是这么想的,可是问题是,他并非王审知的亲儿子,而是养子,说实话在继承权这一块他很不占上风,他怕大臣们不支持自己,百姓们不认可自己,所以犹豫再三,王延禀还是把权力高位让给了王延钧,自己则带兵返回了建州。

王延禀返回建州,王延钧为了表示亲切,表示手足兄弟之情,还专门到城外为王延禀践行,王延禀则在临别之际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善守先人基业,勿烦老兄再下!”

你要好好经营父亲给我们留下的江山,就不要劳烦我再来福州了。

(王延禀 形象)

这句话,有告诫之意,意思是让王延钧好好治国理政,不要重蹈王延翰的覆辙,但同时也隐隐有威胁的意思,目的是在提点王延钧,哥们手里可有兵权,你小心着点,我能收拾一个王延翰,那同样也能收拾你。

面对王延禀这样的一句话,王延钧没有说话,只是点点头。

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哥俩,其实心知肚明,他们早晚必有一战。

而且,对于王延钧来说,王延禀根本就不算是兄弟,因为俩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如果王延禀拿王氏子弟当兄弟,也不会拿下福州之后就把王延翰给杀掉了。

人是他王延禀杀的,他杀完之后拍拍屁股回建州去了,领导成了自己,那么杀害前领导的罪名就得自己背。

在王延钧看来,如果是自己先到的福州城,自己说不定会留王延翰一命,可是王延钧不知道,他这不叫善良,而叫做马后炮式的仁慈。

不过他的预感还是很准的,这王延禀回到建州之后,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瓯市后,他是越想越后悔,越想越难受。

城池是自己打下来的,王延翰是自己杀掉的,辛苦活脏活累活全都自己干了,干完之后竟然把领导的位置让给了别人,自己这不纯纯是脑子坏掉了吗?因此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他一直在打造兵器,招兵买马,进一步的扩充自己的势力,最后直接摊牌,撕破脸了,不装了,起兵攻打了福州。

以前的王延翰,是个吃喝玩乐的主儿,打他很容易,但是王延钧非等闲之辈,所以面对王延钧,王延禀调整了战略,他把军队分成了两股,自己带一股从正面进攻,另外一股则让儿子王继雄统领,绕后袭击。

负责镇守福州后方的,是大将王仁达。

(王仁达 形象)

这个王仁达,可以说是闽国名将了,是贯颐备戟,履险如夷,打仗非常有一手。

王继雄呢,那就完全不能相比,他太年轻,没什么经验,到了战场之后骄纵自大,很快中了王仁达的计谋。

王仁达用了什么计谋呢,很经典,也很简单,诈降计。

王仁达在战场上遍挂白旗,表示投降,王继雄大喜过望,戒备大松,立刻深入腹地想要接收王仁达的军队,结果正中王仁达埋伏,弓弩手万箭齐发,王继雄的军队溃不成军,一败涂地,他本人也阵亡了。

王继雄攻打的,是福州城的南门,他死在南门之后,王仁达干脆派人把王继雄的头颅割了下来,然后挂到了王延禀带兵攻打的西门上。

这一招,十分管用,相当好使,王延禀的士兵们一看王继雄已死,知道另外一路军队已经覆没,因此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逃走,王延禀独木难支,很快被俘虏。

居高临下的看着被五花大绑的王延禀,王延钧冷笑着说了这么一句话:

《新五代史·卷六十八·闽世家第八》:“予不能继先志,果烦老兄复来!”

看来我的确没有很好的继承父亲的志向,果然麻烦你老兄又来了一趟。

这回,轮到王延禀沉默不语了。

他一句话也没说,也没为自己辩白,王延钧当然也不会留情,几天后将王延禀处死。

王延禀死了,王延钧算是长出了一口气。

(后唐 宫殿)

在他看来,王延禀的死代表了自己在福建树立了威信,更代表了自己建立了巨大的功业,于是他直接派人到后唐去请封,希望后唐朝廷给自己一个尚书令来做做。

尚书令,从秦朝开始设置,一开始是个文职,主要负责文书工作,西汉时逐渐发展,到东汉时已经成为了对皇帝负责的高级秘书,魏晋时权力更大,职级和宰相也差不多了。

如果说后唐是五代正朔,那么后唐对于那些愿意对自己臣服的割据政权的君主们,就会加封一个尚书令的官职,意思是这些人都属于是后唐朝廷里的股肱之臣,比如南楚马殷,吴越钱镠,就都被后唐封为了尚书令。

王延钧一看,这别的国家领导都是尚书令,自己也得要一个来当当,这是身份认可,更是一种荣誉,于是他才跑到后唐去请封。

其实,尚不尚书令的,对后唐来说,就像是旅游纪念品一样,都是流水线上下来的东西,是虚的,想颁发多少颁发多少,要颁发给谁就可以颁发给谁,王延钧代表了闽地的势力,他愿意臣服,给他个尚书令又何妨?不过是顺水人情罢了。

可是,王延钧等啊等,等啊等,盼星星盼月亮,等来的消息却是,后唐朝廷拒绝封自己为尚书令。

其中原因,不得而知。

不过这对王延钧来说也无所谓了,因为,他马上就要,称帝了。

作为割据一地的统治者,如果他想要长治久安,他就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晚点享受,早做打算,坦然面对,保持平衡。

(王延钧 形象)

王延钧一点也做不到。

帝王功业从来不是什么好事儿,从唐朝灭亡之后,历史意义上的大唐就结束了。

门阀,士族,皇族和长安一起被摧毁,被忘记,在时代的巨变之下,皇帝,奸臣,武将,妖妃,太子,宦官,军阀,节度使,文学家等等人物,他们都在试图找到新时代的生存之道,大家都在忙碌的以功利为工具走向更大的人生台阶,但是,每个人终将会付出代价。

王延钧为什么要称帝?因为他要进取,他要更高的身份,他要更大的荣耀。

可帝王之路往往伴随着不断的杀戮和战争,失去朋友,丧失亲人,有人为他而死,有人被他所杀,孤家寡人,正是如此。

放眼闽地,王延钧的确是大人物,可是放眼五代十国,王延钧算什么?后唐都不承认他,他能算什么?

可是,后唐也会很快灭亡,等到后唐灭亡了,这个五代十国中最为强大的政权,又能留下什么?

庄子曾云: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

这现实啊,就是这么的残酷。

你要做皇帝,你要流芳千古,可你死了只是一把骨头,别说香了,尸体腐烂的味道早晚也不会留下。

你活不过时代,你熬不过时间,你什么也不会是。

参考资料:

《十国春秋·闽二·惠宗本纪》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僣伪列传一》

王审知及闽国史研究之回顾,《学术评论》 2010年第S1期92-94,共3页

近十年来王审知研究述论,《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1-45,共5页

10 阅读:1368
评论列表
  • 2024-08-03 18:22

    奇怪了,你有了权利就想做那种事儿啊? 权利代表的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范围。不是你搞其他事的

  • 2024-08-10 02:19

    力才是真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