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年,26岁的李世民坐上了皇位。登基一阵后,他叫来34岁的堂兄,笑呵呵地问:“兄长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想要什么封赏啊。”
堂兄似有震惊,很快平复下来,难为情:“谢陛下厚爱,臣不敢当,赏臣几名舞女吧。”
李世民一愣,随即大笑:“你啊你。”
“也罢,就遂了你吧。”
没多久,几名舞女送入李宅,堂兄笑得不亦乐乎。
在这之后,每当李世民问起奖赏时,堂兄总是扭扭捏捏,磕磕绊绊说,就再要几名舞女吧。
李世民也没有二话,大方拨了舞女就送过去。
一转眼,堂兄的宅子里,已经有了上百名舞女,每天吹拉弹唱,歌舞升平,热闹得很。
堂兄享受其中,无心政事。
李世民听说此事,还嘲笑过堂兄,但赏赐不断。
没几年,堂兄背着手,绕着宅子走了一大圈,看了又看,定了又定,不自觉唉声叹气。
“唉,这宅子实在是太华丽了,唉,还是卖掉吧,再买一个小院落,我能住下就行……”
李世民
李世民堂兄贵为皇室,为何封赏要舞女还要卖掉大宅子?归根结底,这一切还要从李渊说起。
公元617年,李渊起兵反隋,大军占据长安后,登高望远的李渊把视线放在了巴蜀三十余州。
那时候,秦王还在东边征战,无暇顾及南边。
于是,李渊想起个特别的人:李孝恭。
这人是隋朝大将军李安的儿子,也是李渊的侄子、李世民的堂兄,这时年方25岁,是很优秀的后辈。
而李孝恭也不愧出身将军之家,很快拿到了成果。
他出征不久,就打败了吃人的朱粲。
这件事上,也看出了李孝恭不凡的军事智慧。
朱粲及从属凶恶,名声不好,大败后,李孝恭的属下纷纷建议,一定要砍了这群人的头。
但李孝恭没有这样做。
他有着清晰的大局观,意识到,如果这时大杀特杀,来日招降敌人的路就不会顺利。
反而在这个时候,要优待这群人。
于是,后面路上,纷纷有人归附。
从此刻开始,李孝恭的成功,仿佛在冥冥之中注定了。
从617年到624年,7年的功夫,李孝恭平萧铣、斩辅公祏等,岭南大片都在他掌中,民生逐渐安稳,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渊很激动,封李孝恭为扬州大都督。
要知道,李孝恭只比李世民大8岁,亦是年轻一代,能有此成就,一时间他风光无两。
史书如是评价:“自大业末,群雄竞起,皆为太宗所平,谋臣猛将并在麾下,罕有别立勋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声名甚盛。”
李氏起兵后,功业几乎是李世民所立,而李氏除了李世民外,很有声望的要属李孝恭了。
无论作为皇室,还是将军,李孝恭无疑都是骄傲的。
可光鲜的背后,是无尽危机。
扬州城内,有人忌妒李孝恭,反感他的做派,暗地里向李渊告状,说李孝恭意图谋反。
自古以来,凡涉及谋反的大臣,没什么好下场。
这无疑是想要他的命。
李渊得到消息后,仔细思索,最终做了两个决定。
这个时候,已经是626年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争斗的事,就足够让李渊心烦的了。
在争储夺位这件事上,绝不能再多个李孝恭。
于是,李渊第一个决定,是将李孝恭调回了长安。
但扬州又是重地,大都督不在,总不是个事。
认真思考下,李渊又将武士彠调去扬州做了长史。
这个人,当初资助了李渊起兵,是李渊的心腹,把他调去扬州,其实也就意味着-
李孝恭回不去了。
接下来,就是走审李孝恭的流程了,询问李孝恭有无谋反、谋反证据,李孝恭被反复审问。
李孝恭是懵的,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戴上了谋反的帽子,可已经身陷囫囹,也只能诚恳解释,自己兢兢业业,实在是没这个胆子。
姿态放得够低,再加上,没有实际上的证据,态度好又没问题,李渊自然也就放了他。
李孝恭终于松了一口气。
李孝恭诚惶诚恐,皇室对他的提防,已到这个程度?他看似什么也没失去,但待遇上却远不从前。
李孝恭释放后,被李渊封为宗正卿。
在唐朝,扬州大都督是从二品,而宗正卿是从三品。
李渊虽无明说,但李孝恭明显降级了。
而这一切的起因,不过是他人莫须有的几句话。
李孝恭诚惶诚恐,皇室对他的提防,已到了这个程度?
这个担忧,在“玄武门之变”后,尤其强烈。
626年,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不是你阴我就是我阴你。
兄弟二人明知,不论谁当上皇帝,对方都活不成了。
看清眼前形势,跟着李世民的兄弟,劝他先下手为强。
李世民聪慧,自然明白,这就是要杀了李建成。
换作几年前,李世民一定不会答应。
他和李建成再打再闹,毕竟是亲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
但如今,李世民必须答应,否则就是送给对方人头。
就在这一年的7月,李建成在进宫路上的玄武门,被提前埋伏好的李世民和手下所杀。
这场亲兄弟之间的争斗,以“玄武门之变”结束。
事后,李世民的心腹尉迟恭一路带人来到了李渊面前,说:“太子谋反,秦王已经将人斩杀。”
李渊瞧大势已去,只好顺从封李世民做了太子,又在两个月后,自己退位,让位给李世民。
李渊成了太上皇,虽然外表风光,但自己当皇帝和当皇帝的父亲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李世民虽然没有为难李渊,但实在也算不上厚待。
李渊所住宫殿破旧,夏热冬寒,迟迟没有人修缮,他这个老父亲更像被软禁在这宫里。
这一切,李孝恭都是清楚的。
玄武门一事中,他是没有明确站位的,再加上身份上又是李世民的堂兄,且功在大唐。
李渊的敲打,尤在眼前,李孝恭明白,自己处境堪忧。
在这种情形下,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李世民初登基,该封的封,该赏的赏。
李孝恭也在其中。
他没有提任何多余要求,只是要了几名舞女。
看李孝恭这么给面子,这么懂事,李世民很高兴,他不可能在这时候真的亏待宗室和功臣。
先后封李孝恭为凉州都督、晋州刺史,又在627年,封李孝恭做了礼部尚书和河间郡王。
之后每有封赏,李孝恭都选择要舞女。
过了几年功夫,宅子中已经有了上百名舞女。
李孝恭觉得还不够,又盯上了自家的大宅子。
“唉,这宅子实在是太华丽了,唉,还是卖掉吧,再买一个小院落,我能住下就行。”
“都是陛下的厚爱,实不是我的心愿。”
“等将来啊,子孙若是有才,守住小院落就够了,若是无才啊,也好过让这大宅子便宜了别人。”
李孝恭谦恭谨慎,一声声唉声叹气中,心思也复杂起来。
多年前,他也是沙场扬名立万的将军,声名正盛时,他也曾在宅子外设石头,威名远扬。
但如今,李孝恭无心政事,每日与舞女玩乐。
不过自古以来,功臣的结局,大多都很凄凉。
比如,杨坚时的上柱国、对杨广有从龙之功的杨素。
表面上,杨素风光无比,人人敬仰。
但我翻阅《旧唐书》时发现,实际上的杨素非常受忌惮。
杨素生病时,杨广总是派太医过府,明面是圣宠,但暗地里,杨广关心的却是杨素的死期。
杨素心生忧惧,此后不再吃药,索性直接摆烂到死。
但即便如此,杨素死后,杨氏一族也没能逃过一劫,甚至连姓氏都改为了枭姓。
而李孝恭的结局,称得上很不错。
据历史记载,李世民对李孝恭很好,在宗室李氏一族中,是没有人能与李孝恭相比的。
《旧唐书》:太宗甚加亲待,诸宗室中莫与为比。
李孝恭是宗室子,且与李世民仅相差8岁,又负有军功,但他最后非常难得善终了。
不得不说,这里面有李世民的功劳。
李世民
640年,李孝恭去世,李世民听闻后,不觉落泪,贵为皇帝的他,身着素服为李孝恭举哀。
不仅如此,李世民追封李孝恭为司空、扬州都督,陪葬李渊的献陵,并赐谥号为“元”。
在古代,元这个字,很特别。
据《逸周书·谥法解》记载:“能思辨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主义行德曰元。”
可以看出,这一个字,足以肯定李孝恭一生的功绩。
他去世三年后,李世民为了感念功臣之功,特在凌烟阁设下二十四功臣,其中李孝恭位于第二。
这个位置,仅仅次于李世民的超级心腹“长孙无忌”。
也因为李世民的重视,李孝恭名声更加响亮。
近百年后的唐德宗时期,河间郡王李孝恭位列古代六十四名将之一,包括后来宋朝所提的古代七十二名将,李孝恭仍然在列。
如此礼遇,在过往功臣中,实属难得。
那李世民为何对李孝恭这么好?首先,二人的确有亲戚关系。
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兄,兄弟关系在这,且前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会对兄弟太过分。
其次,李世民爱惜人才。
过往军功证明,在李家宗室中,除了李世民,真正能独当一面的,大概仅有李孝恭,李世民虽然会有提防之心,但也一样爱惜人才。
再次,李孝恭的功劳有目共睹。
帝王多爱名声,李孝恭的功劳有目共睹,李世民善待李孝恭,本质上也是美了自己的名。
最后的关键,李孝恭是个智慧的人。
李孝恭谨记教训,知进退,谦虚有礼,不争不抢,李世民很满意,才会愿意善待他。
如果李孝恭狂妄无礼,那么前三条就都作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