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靠卖儿卖女挣扎着像狗一样活着的人有多少?

巅峰倦客 2019-08-03 23:19:15

讲点民国时候的一些现状情况吧,先说一说1929年到1930年时的江西吉安。

那个时候,可谓是遍地军阀。军阀为了活下去,并做大做强,那就自然少不了招兵买马,比如小小的吉安县。除了国军之外,还要有挨户团、靖卫队。这边招兵买马,自然就要有军饷,所以,乡村的田税、捐税之外,还要交其他的苛捐杂税,就算是菜农拉小菜进个城,还要被抽税。

在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的统治下,吉安县城的大豪绅都跑到了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里过活。至于那些没有钱跑大城市里的市民小贩,怎么办呢?总要生活啊。那就只能逼着自己的妻女媳妇去卖淫,就这样也是经常一天吃两顿饭,一顿喝稀粥,一顿吃点干的。更多的,基本上是一天吃一顿饭,也尽是喝稀粥。

所以,这个时期,吉安的市民们一起筹集现金20多万,作为犒赏,呼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赶紧来到吉安城,解放这里的穷苦老百姓。为啥?国民党不把穷人当人看嘛。因此,穷人们真是望眼欲穿啊。盼星星盼月亮,天天盼着共产党,这就是当时妇孺老少们的梦想,这也是他们能够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关于民国的这种现实状况,果粉们知道的有多少?这就是历史,没有电视剧上的那么美,只有一个惨!

1929年到1930年,这一时期,在江西的军阀是鲁涤平,人称鲁胖子。关于鲁涤平,他有一次给蒋介石发电称,在赣西南,三岁的小孩,八十岁的老人,都是“共匪”。就连当时的民国日报,也说共党可恶。为啥?从小孩到老人,都被整成了“共匪”了,那你“剿匪”剿谁呢?那不是要把所有老百姓都杀光了?

那时候,共产党的宣传教育真是很厉害。只要是红军走过的地方,老百姓,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歌。除了这些,老农民还会唱“十骂反革命、十骂国民党、十骂蒋介石”等歌。这不是说共产党宣传了,然后,老百姓就跟着骂了。而是老百姓确实遭受到了各种国民党的摧残,所以,共产党的这些歌,就说到了他们的心坎里了。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来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渡过黄河,向国军发起了进攻一事。此时,国民党的蒋鼎文部、胡宗南部、汤恩伯部,拥兵40万不战而溃,37天丢掉了28座城。而进攻国民党军的日军有多少人呢?5万人。在这一次溃败的过程中,国民党军不光被日本鬼子追的丢盔卸甲,结果一路跑到了豫西地区,又被河南的民众缴了械。国军在老百姓的心中,形象之低下,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这一段历史,蒋鼎文在《关于中原会战惨败的检讨》一文中,专门提起过:此次会战期间所意想不到之特殊现象,即豫西山地民众到处截击军队,无论枪支弹药,在所必取。虽高射炮、无线电台等亦均予截留,甚至围攻部队,枪杀我官兵,亦时有所闻······各部队于转进时,所受民众截击之损失,殆较重于作战之损失,言之殊为痛心。

除了蒋鼎文的检讨书之外,史料上也有记载,当初国民党十三军自登封撤退,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吓得不敢挂十三军的招牌,到了一个村庄自称是八十五军,老百姓说:“不对,八五一十三,还是这帮强盗,打!”某师部驻进一个村庄,这个村的族长带领乡勇缴了他们的枪,随军逃窜的几个官太太被族长分给了几个儿子做小老婆。

在老百姓的眼中 ,国军就是强盗。这些被分来分去的女人,就是前不久,当下某些穿着旗袍梦想回到民国当姨太太的女人们口中的姨太太。这些民国姨太太,根本不被当人看,就是有钱有势力男人的性发泄器皿,仅此而已。所以,民国女人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时间再往前拉一拉,在一九二七年,“闽西土地调查,有百分之六十五是地主的,百分之二十五是公堂的,农民所有的不过占有全土地的百分之十,······农民成分贫农占百分之六十五,中农占百分之二十,富农、雇农各占百分之五,流氓占百分之四。”

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土地日益集中到地主手中,有地的农民一天天减少,无地的农民一天天增多。地主阶级占据大量土地,凭借土地所有权,利用地租形式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租额极为苛重,一般为收获物的百分之六十至八十。

地主还利用租佃关系,强迫农民负担许多额外剥削和无偿劳役。如使用加大的收租量具,地主登门收租时要吃“收租酒”,农民还要附交鸡、鸭或其他农副产品。地主家婚丧喜庆,农民要送礼、帮工。农民终年辛苦劳动,收货交租后所剩无几,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不得不借贷度日。地主、富农又趁机进行高利贷盘剥。高利贷名目繁多,有钱利、谷利、猪利、牛利、油利、当利、盐利等等,而且必须要有抵押品。有田地的拿田地作抵押,无田地的拿房屋、猪牛或衣被、用具等作抵押。年利率从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一百,有些甚至高达百分之一百二。到期无法偿还,债主牵牛赶猪,撵搬房子,甚至下田割禾或者言明利上滚利。

比如,在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的统治下,吉安县城的大豪绅都跑到了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里过活。至于那些没有钱跑大城市里的市民小贩,怎么办呢?总要生活啊。那就只能逼着自己的妻女媳妇去卖淫,就这样也是经常一天吃两顿饭,一顿喝稀粥,一顿吃点干的。更多的,基本上是一天吃一顿饭,也尽是喝稀粥。

到了共产党来了之后,又是怎么样的呢?1930年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列举的,革命后贫民得到的十二个方面的利益:

第一,分了田。第二,分了山。第三,分了地主和反动富农的谷子,部分解决了口粮问题。第四,政府政策规定废债,欠地主和富农的债不要还。第五,吃便宜米。今年二月每担米四十六毛,三月开始革命,每担米只要二十毛。第六,“有”了老婆,即是革命后自由恋爱,不要钱就可以讨到老婆。第七,死了人不要用钱,埋了就是。第八,牛价便宜。第九,礼节应酬废弃,迷信破除,这两项费用不要了,农民减轻了负担。第十,没有烟赌,没有盗贼,夜不闭户,也不会失掉东西。第十一,分了田,家家能供猪,不单为卖钱给别人吃,自己也可吃猪肉了。第十二,这是最重要的,就是取得了政权,贫农是农村政权的骨干,成了农村中的指导阶级。

对比一下,就知道为什么当初的贫困大众会选择共产党,而抛弃国民党了。说白了,共产党让贫苦大众活下去,而国民党是让贫困大众死!是死是活,老百姓还是分得清的!

再比如,以1930年的寻乌县城为例,聊一点民国时期老百姓生活的现实状况,让大家多看一点历史事实上的“民国范儿”。

位于江西省的寻乌县城,在1930年的时候,只有两千六百八十四人(人口数字来源《寻乌调查》)。这两千多人的小县城,竟然有娼妓馆三四十家,与此同时,光那些专门靠赌博、敲诈、当打手的流氓就有二百七十多人,占全城人口的十分之一。从事娼妓行业的与游民无赖的人口加在一起,人数达到了四百三十多人,占全城人口的五分之一。

再说一点寻乌县农民的一些现状。在当地,地主向佃农收租分为见面分割和量租两种制度。所谓的见面分割制,也就是每到庄稼成熟后,地主和农民一同到田地去,农民把地里的庄稼收完后,和地主对半分割。地主的那一半,由农民送到地主的家中。还有的是,庄稼打下后,地主先取走一担,然后,再把剩余的粮食和农民再对半分割。

地主已经这样了,还是不满足,当地主自己或派人到现场监视分割时,还要吃有猪肉鱼肉或鸭子的午餐。等吃过农民准备过的午饭后,就让农民挑了租粮到地主家时,还要加两个鸡蛋放在租粮上一起给地主送过去,每天都是如此。也就是你收割的天数多了,你每天都要管地主午饭和送俩鸡蛋。

所谓的量租制,也就是收完庄稼后,早禾地主按实际的收获量,收去百分之六十。晚禾时,再收去百分之四十。随着发展,慢慢的就见面分割制多了起来,占了主流。为啥?农民太穷,常常一割下禾,就没有了谷子,地主怕农民收完后再交租子,交不起或者没的交,所以,直接跑到地里看着农民收割,当面直接把租子拿走。

出现这种农民收了庄稼,就没有饭吃的情况,在寻乌是普遍情况,当地有句话叫“禾头根下毛饭吃”,意思是“刚打下禾交过租就没有饭吃了”。对于这个,我再多写一点史料上的记载,譬如耕了二十担谷田,量去了十一担多的租子,剩下八担多。去年过年和今年青黄不接,没有饭吃的时候,借过地主的谷子两三石,加上加五利,又要在八担多中,扣除三担多到四担多。这个时候,农民就只剩下四担到三担多。

与此同时,打禾时,也就是收割庄稼时,还要买好吃的东西招待地主,也就是刚才说的猪肉鱼肉鸭肉等做成城午饭,还有送租时的给鸡蛋。这样过后,自己再买一点油盐、舂上一点米过日子,没几天就米缸见底,啥吃的都没有了。

说了上面一大段,大家就知道为啥农民们收了庄稼就没的吃了。没有吃的,怎么办?向地主借贷。地主的高利贷,利息是很重的,也就是利息均加五,即借一石还一石半。说实话,光看地主的地租,就已经让农民过的极其艰难了。可是,这样还没有完。这些苦逼的农民,伺候完地主后,还要给国民党交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要各种被抽税。

过不下去的农民怎么呢?那就是卖儿卖女,在寻乌被称为“卖奶子”。这卖妻鬻子的情况,占的比例还不小,比如寻乌下面的一个村,有村民三十七户,被逼得走投无路而不得不卖儿卖女的都有五户,占全村的七分之一。以前说旧社会是人吃人的社会,你看这种情况是不是人吃人的社会?

这种民国范儿,不知道果粉会不会看?这些果粉穿越回民国,真的就是当大少爷大小姐的命,而不是生在这卖儿卖女的农民家庭吗?

1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