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敢另立山头的太少了

探长读贝 2024-07-03 18:06:54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3000万辆大关,汽车总产值跃至11万亿人民币,首次超越房地产,成为中国的第一经济支柱。但即便如此,中国汽车产业似乎仍然谈不上强大。

中国18家上市车企,有12家去年实现盈利,净利润总额不足900亿元,仅为丰田汽车2023财年净利润的40%。自主车企赚钱难,经销商也是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经销商群体的亏损比例达到43.5%。而中国汽车产业去年利润率5%,低于整个工业企业利润率5.8%的平均水平。今年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但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前5月汽车制造业利润率5.26%,高于工业企业5.19%的平均值。

坐拥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汽车行业,为什么“增收不增利”?价格战乃罪魁祸首。

汽车产业是一个十分依赖规模效应的行业,车企销量不达到一定级别,成本肯定是降不下来,赚钱那更是遥遥无期。所以,为了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众多新能源车企只能硬着头皮“赔本赚吆喝”。即便是去年赚取118.09亿元的理想汽车,今年过得也不顺心——今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跌36.7%。

当然,备受新能源冲击的传统车企,也不可避免大打价格战。

长城汽车今年发布的坦克700 Hi4-T,全球限量70台,官方售价70万元。据某奔驰销售透露,奔驰按相同规格造车,成本至少150万元起。即便抛去品牌溢价等因素,单看物料成本也不止70万元。尽管这只是限量版车型,不具有代表意义。但不得不说,传统车企为了市场份额,或已敢于赔钱卖车了。

与欧美日韩等老牌汽车强国相比,目前中国市场容纳车企数量依然过多。考虑各种发展因素,中国汽车市场未来不太会有大体量增长。僧多粥少,价格战愈演愈烈,也属于正常现象。但谁又能说,这没有任何风险呢?

吉利汽车创始人李书福,就在前不久召开的重庆论坛上呼吁,坚决抵制简单粗暴的价格战:“背后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不合规的无序竞争。”汽车供应链top1的博世,也曾指出自己被车企无端压价,严重影响公司正常发展。有意思的是,某调研机构发布报告表示,长达1年半时间的价格战,所造成的损失,全国车企再裁员20%也补不回来。

最关键的是,价格战容易重创产业。

中国摩托车因为价格便宜保养费用低,备受90年代的东南亚市场欢迎。但在21世纪初的十年,国产摩托车品牌开始打价格战,导致供应链为了利润以次充好,整车质量严重下滑,故障率大涨。最终,日本摩托凭借过硬的产品力,取代国产摩托成为东南亚市场霸主。如今,越南、泰国等摩托车市场,前五名几乎都是日本厂商。

如果中国汽车品牌一直痴迷于价格战,会不会也重蹈覆辙进入下一个摩托车陷阱?其实,讲了这么多,最终都指向一个事实——敢于另起山头的中国车企,还是太少了。

日本车企,个个都有自己的特色:丰田有着出色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本田的动力系统高效、可靠和节能,日产舒适性上造诣颇深,铃木的精致小车闻名天下,马自达玩转操控性能。回头再看自主车企,传统车企还能靠着过往品牌沉淀树立口碑形象,造车新势力则是一窝蜂追捧智能,却没有打造出像样的硬核实力。

所谓的全国通用智驾系统,多半都是期货,还有各种限制。一旦出问题,就扯东扯西不闻不问。智能座舱、车机系统等,都是清一色的模样,最多就是联合第三方赋能。操控性能、造型设计和空间配置,确实也远超同级别传统燃油车,但产品整体并未呈现独特的特质。这就好比一锅大杂烩,固然加了澳洲龙虾、伊比利火腿和冬虫夏草等高级食材,但它始终还是大杂烩,怎能和米其林星级菜品相提并论。

打造不出特色,为了“活命”,大家只好卷价格、卷配置。好在,已有自主车企主动跳出价格战竞争了。

比亚迪利用自己领先的三电技术,在越野、跑车等新能源赛道发力,并且也已取得初步的成果。比亚迪方程豹在硬派越野细分市场拿到了销量第二的好成绩,仅次于坦克300。当然,理想开辟的家用特质,问界推崇的华为魅力,也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还是那句话,敢于另起山头的中国车企,还是太少了。不然,哪会有日益激烈的价格战。中国汽车产业想要真正做大做强,第一步就是要摆脱无休止的价格战。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