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赵县的人应该不会太多,但不知道赵州桥的人应该很少,因为你只要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就一定读过课文《赵州桥》,就一定知道赵州桥是中国古桥的头号大哥。
上网搜索去赵县的方法,惊讶地发现,赵县目前还不通火车!外省来赵县最好选择先到石家庄,自驾当然除外,然后再选择前往赵县的方式,或长途汽车,或打车(网约车),或自己租车。赵县距离石家庄40多公里,车程约一个多小时。
石桥大街纵贯赵县城区,赵州桥景区就位于石桥大街的南端。接近景区的地方建有一座“赵州桥公园”,让我误以为这就是赵州桥景区。继续南行不远,在石桥大街东侧还建有一个“赵州桥特色商业街”。赵县政府围绕赵州桥这个宝贝,动了不少脑筋,想了不少办法。
景区大门
赵州桥景区的大门是一座隋唐风格的建筑,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的隶书匾额“中国赵州桥”高悬在门楣上。门联“安济欣看千年济;李春赢得万口春”出自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之手。我去的时候,赵州桥景区还是要门票的,但之后不到半年景区管理方就宣布免票了。
照壁正面
照壁背面
门内是一座一字型大照壁,正面壁心为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撰写的《中国石拱桥》全文;背面壁心为浅浮雕“赵州桥故事”,以八幅图画描绘了赵州桥的建设过程。
主题园林
照壁背后是一大片园林,园内的亭台楼阁自然都与赵州桥有关,包括一座赵州桥主要设计者和建造者李春的雕像。园林的南部是一条仿古民俗街,意在满足游客的餐饮和娱乐需求,但眼下好像比较萧条,没什么人气。园林、民俗街和之前看到的赵州桥公园、赵州桥特色商业街,都是赵县为丰富赵州桥景区内容所做努力的一部分,目的自然是为了延长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增加消费。
长虹卧波
走过园林,景区的主角——赵州桥出现在眼前。第一眼看到实地的赵州桥,给我的突出感觉是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大,是名副其实的大桥。赵州桥建成于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年—605年)之间,全长64.4米,主跨37.02米,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式石拱桥。
新拱桥
在赵州桥南侧建有一座新拱桥,主跨比赵州桥略大,桥长和赵州桥应该差不多,目前取代了赵州桥的实际通行功能。但就颜值而言,这座新桥与赵州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
十次大规模维修记录
赵州桥之所以能够比较完整地保存到今天,除了与它科学的设计、施工密切相关外,还与它总是得到及时的修缮和维护有很大关系。史载,在赵州桥1400多年的历史中,仅规模较大的修缮就有10次之多,平均100多年就有一次,小修小补更是随时都在进行。历朝历代对赵州桥的精心呵护,是赵州桥得以长命千岁的重要原因。
近观赵州桥
走到距离赵州桥最近的地方看桥,发现每块石材之间的缝隙非常之小,甚至可以用严丝合缝来形容,当年打磨这些石材一定费了非常多的功夫。尽管如此,赵州桥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在水泥等高强度粘合剂还未出现的年代,还是觉得不够把握,又在每两块石材之间打上了铁锔子,硬生生把整个大桥锔成了一个整体,让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对大桥奈何不得。这些类似榫卯的铁锔子非常灵活,不仅有非常好的固定和连接作用,而且在维修时也便于移除,是活锔子,而不是死锔子。
车辙印
从侧面欣赏完赵州桥,现在要去桥面上走一走。桥面石应该是新铺过,都很齐整;只有少许几块是老石头,特意留下来让人们去观赏上面的车辙痕迹。从各块桥栏板风化程度、浮雕风格、望柱的细微差异上可以判断出这些桥栏板来自不同年代,其年龄可能相差几十甚至上百年。
废弃栏板组成的矮墙
在赵州桥的西堍,有一段石材矮墙。观察发现,这段矮墙其实是用历次维修换下来的桥栏板拼成的。一段矮墙在这里就是一段赵州桥的历史。
《赵州永安院度僧记》碑
矮墙的南面是一个规模不大的碑林,里面收藏了十几通历代碑石,包括北宋《赵州永安院度僧记》碑、明代“攀龙鳞”碑和“附凤翼”碑、清代《重修大石桥记》碑等。《赵州永安院度僧记》碑,原在赵县城内柏林禅寺天王殿前,1973年迁移至此。
攀龙鳞碑
“攀龙鳞”碑和“附凤翼”碑合称“龙凤碑”,碑面字迹出自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之手,刻碑人则是明代赵州刺史蔡懋昭。这两通古碑在“文革”时期被砸碎,遗弃在柏林禅寺的废墟中,后被人发现,抢救保护至此。
附凤翼碑
“攀龙鳞,附凤翼”语出西汉扬雄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成语“攀龙附凤”由此而得。“攀龙鳞,附凤翼”这六个字还曾出现在《后汉书·光武帝纪》里:“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於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这是耿纯劝说刘秀赶紧称帝的话。后来耿纯成为东汉的开国功臣,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十三位,受封东光侯。而这耿纯的原籍就在今天的赵县。暮年的耿纯在家乡感念光武帝的知遇之恩,就在赵郡城内修建了“望汉云台”,以表自己对大汉君主的念念不忘。明嘉靖朝赵州刺史蔡懋昭以此为由,在望汉云台前刻立“攀龙鳞”和“附凤翼”两碑。
《重修大石桥记》碑
《重修大石桥记》的作者为张居敬,直隶赵州柏乡县(今属河北邢台)人,官至靳州路总管。
乾隆御碑
无处不在的乾隆爷在这里也有一通《赵州道中作》诗碑,诗云:“常山初驻翠华旃,老幼瞻依夹道填。饥食寒衣均在念,车尘马足共摩肩。幸逢四海方无事,益切三时祝有年。惭愧闾阎心爱戴,侍臣勿用纪青编。”时间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
碑廊
碑林北侧是一条曲折的碑廊,廊内墙壁上镶嵌着数十方历代碑刻,以当代居多。
桥栏板
紧邻碑廊是“赵州桥历史文化展厅”。在这里除了有关赵州桥的历史文献展示之外,最让人感兴趣的是那些历代赵州桥构件实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物可以让我们从一个个点去一睹赵州桥曾经的风采,尽管可能只是管中窥豹。这里展示最多的是桥栏板,从唐宋到明清,应有尽有。与桥的其他部位相比,桥栏板承载的文化信息是最丰富的,其图案、纹饰的演变往往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文化风气。桥是无言的,但它却有凝结历史的功能。
桥名碑
来到右岸继续看赵州桥,发现河岸观景台上竖立着时任国家主席为赵州桥题写的桥名碑。从唐开元朝中书令张嘉贞所撰《石桥铭并序》可知,至少在赵州桥建成100多年后,赵州桥也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时人一般均以“石桥”称之。唐永泰年间(765年—766年),另一座稍小的石桥在赵州建成后,为区别两座石桥,才将先建成且稍大的赵州桥称为“大石桥”,后建成的这座称为“小石桥”。北宋哲宗时,给大石桥赐名“安济桥”,赵州桥始有正式的名称。1961年,大石桥(安济桥)和小石桥(永通桥)一起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