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的历史人选居然有7个人,有人名副其实,有人却滥竽充数

老达子爱历史 2024-11-08 09:37:52

文|老达子

本文共3252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长达三个世纪的历史时期被称为春秋时代。整个春秋时期可以说是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就根据《春秋》一书中记载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就将近480次。

司马迁也曾说过: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计其数。”,相传在春秋初期的诸侯国就有140多个,后来经过连年的吞并与侵略,最后就只剩下了几个大国。这些大国之间也不断相互攻伐,争夺霸主地位。历史上将这5个轮流做庄的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但是“春秋五霸”具体是哪五位,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五霸”指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那究竟该信谁呢?今天老达子就带大家回到那个烽烟四起的春秋时代,看看他们究竟能不能跻身春秋五霸?

那我们就先挨个简单介绍下吧~

齐桓公:公认的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应该我们最熟悉的春秋国君之一了。曾经的公子小白通过装死的方式巧妙地迷惑了哥哥公子纠,提前赶回齐国夺取了国君之位。他的霸主地位还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管仲。

尽管曾经是敌人,但是在鲍叔牙的劝谏和亲自领教了管仲的霸王之术之后,便不计前嫌委以政事,足可见齐桓公的胸怀和格局有多大。管仲建议他先修内政,等自身的国力强盛以后再对外征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齐桓公)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辂),命无拜。”——《史记·齐太公世家》

此外,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外交方针也是管仲提出来的,在君臣同心的励精图治下,齐国日益强盛,齐桓公甚至一度自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可是在管仲去世后,齐桓公就逐渐偏离了正道,他宠信小人,不仅让自己死于非命,还使齐国陷入了内乱之中。因此,尽管齐桓公开创了齐国的霸主事业,但没能将这份霸主事业保持下去。

晋文公:都是命运的安排

晋文公的人生经历实在是太传奇了,他经历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在62岁的时候才登上国君之位,最终于70岁时去世。短短8年就创造了晋国的霸业辉煌,可以说是非常牛逼了!他这一生把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逃亡,后来究竟凭啥登上了霸主的宝座呢?靠天命,靠时运。在这一点上,楚国的成王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城濮之战中,楚将成得臣非要与晋军一决雌雄。可是楚成王却告诫他:晋文公流亡了19年,他什么阵仗没见过什么苦没吃过,早已看透了人情冷暖,阅尽了世态炎凉,还能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坐上国君之位,这不都是天命吗?晋文公现在带着天命要实现霸业,楚国是否能抵挡住这样的力量呢?你非要跟天命作对吗?

尽管如此,成得臣并不以为然,还是选择了贸然出兵。果然不出成王所料,最后成得臣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还有,晋文公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成功地将霸业传承了下来。在他去世后,晋国顺利地过渡到了晋襄公的手中,继续在中原地区称霸。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个楚庄王就是刚提到的楚成王的孙子,毋庸置疑,楚庄王应该是春秋时代最为豪横的霸主了。尽管他刚开始继位时,国内局势非常复杂,他也一直不理朝政,钟情声色犬马。后来在大夫苏从的劝谏下,才开始发力。

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他一下就展现了惊人的实力,开启了自己的霸业生涯。在稳定了国内局势后,他北上出征,很快就问鼎中原,甚至把周天子都吓得直哆嗦;随后又在黄河之畔战胜了强大的晋国,志得意满地成为了新一代霸主。

楚庄王的霸业,完全是靠自己的卓越才能和战略眼光实现的,让楚国真正做到了雄视一方。可是,他跟齐桓公一样,没能把自己打下的霸业延续下去,这是非常可惜的。

以上三位基本是公认的霸主,那下面这几位就是有争议的了~

宋襄公:不要用现在的眼光评判过去的我

宋襄公一直被后人所诟病的是他的智商,所以很多人才不认可他当霸主。在泓水之战中,他因为太仁义了,就错失了最佳的战机,最终使得宋军大败,而宋襄公自己也受了重伤,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虽然看起来有些窝囊,根本就不配当霸主。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当时的背景来看,结果可能就不太一样了。春秋时期的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并不像战国那样非要拼个你死我活的,基本都是点到为止,很讲究礼仪的,只要你叫声爸爸,爸爸就不会打你了。因此,那时打仗之前都要提前宣战的,先约定好时间地点,等真到了战场上,也要等双方列阵完毕后才能开打。

所以,现在看来可能宋襄公的行为显得有些迂腐,但在当时是符合周礼的。而且,在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统领了多路诸侯,平定了齐国的内乱,还拥立了齐孝公。齐国在当时可是个大国,所以把齐国的这一摊子事搞定以后,宋襄公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影响力。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他的霸主地位也还能说得通。

秦穆公:没有地利,却有人和

秦穆公是和晋文公同处在一个时期的,但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没有晋文公的威望高,所以他的霸主地位也遭到很多人的否认。秦国所在的地理位置没有优势,位于西部边陲,既不是周王室的亲戚,也没有参与灭商的功绩,而是由附庸国一点一点发展过来的。

在秦穆公的统治下,秦国虽然在向东扩展时遭到了晋国的压制,但他还是成功推行了西部开发战略,消灭了许多西戎国家,开辟拓土千余里,也得到了周天子的嘉奖。

此外,秦穆公三次平定晋国内乱,扶植了两代晋国国君,就连晋文公都是在秦国的支持下继位的。因此,秦穆公也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有点滥竽充数的意思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在他们的时代也曾风云一时,但那时候已经是春秋时代的尾声了,所谓“五霸”的说法都已经有人提出过了,也都有了人选了。

其次就是,他们奋战的主要区域都是在东南地区,并没有触及到当时的中原腹地。因此,严格而言,他们并不算春秋霸主。

有争议人物的入选原因猜测

其中饱受争议的五霸人选就是宋襄公、秦穆公、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这四个人。其实我们可以先谈论一下“霸”这个字的含义,关于“霸(伯)”的说法是经常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不论是处于春秋战国分界线之际的墨子(《所染》)还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初见秦》)都有提到过,所以关于五霸这个说法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战国时期。

关于“五霸”的名单,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主要有以下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出自《墨子·所染》: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第二个版本出自《荀子·王霸》:

“故齐桓、晋文、楚庄、 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上面两个版本记录中的人选均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墨子》中的“霸诸侯”可以理解为这几位君主在诸侯中具有“伯长”地位(所谓伯长其实就是在诸侯中的领导地位)。

而《荀子》则强调了“威动天下,强殆中国”。对比这两个版本,我们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对“五霸”的评价更多地依据他们在当时的实际政治影响力,而不是是否真正取得了“霸主”头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从未召集会盟的吴王阖闾和自称“霸王”的越王勾践会被列入其中。

相对夫差和勾践他俩,宋襄公的入选就很好理解了。在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陷入内乱,晋、楚还没进入中原,此时的宋襄公确实是当时各国最具政治声望的诸侯。虽然这个地位仅限于当时那种特殊的外交背景下,但与其他霸主相比而言,他的这个“霸主”称号确实稍微显得有些虚妄了。

秦穆公的入选原因相对复杂一点,可能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秦国最终实现了大一统的加成;另一是秦穆公时期秦国“遂霸西戎”,赢得了周室的赏赐。考虑到后面的这种可能性,确实秦穆公会比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更接近霸主的称号。

老达子说

说到底,不管是“春秋五霸”还是“春秋七霸”的说法其实都是后人自己定义的。而实际上由周天子正式任命的霸主就只有齐桓公、晋文公和越王勾践三位,但是在这个时期里的诸侯可不止这3位,所以按具体数量来说无论是5还是7都不是很准确的,最准确的就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们”,这样谁也不得罪,好了就写到这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