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中产的头号风险资产,不是烂尾房,而是烂尾娃……

毯叔 2024-10-20 11:58:36

上个周末,和几个因娃结识的相熟家庭一起聚餐。

娃们吵吵闹闹地玩,大人们也讨论起最近的投资市场和行情来。

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京城中产,都处在人生的夹缝中负重前行。

我问他们,你们说现在啥是中产投资回报率最低的投资?

有人说是炒股买币,有人说是烂尾楼

一个朋友悠悠地说:“其实,现在比碰上烂尾楼更惨的是,养个烂尾娃……”

烂尾楼烂了,还可以赖开发商,烂尾娃烂了,全赖自己!

一句惊醒梦中人!

我这才知道,原来烂尾娃,已经成为中产们最怕,又不得不面对的头号风险资产了……

啥叫烂尾娃?

据我观察,目前大家对这个词的理解有两种:

第一种,是鸡娃鸡了十几年,才发现投资回报率太低。

娃寒窗苦读数载,结果毕业即失业,只能回家当“全职儿女”,高不成低不就,人生从此烂尾。

最典型的就是前段时间网上被疯狂刷屏的一个帖子,标题是《18年鸡娃终点,高考582分》。

图源:网络

帖子下面堆满了父母们的唏嘘,18年的金钱和精力,换来这样的结果,实惨!

有人说是家长拖了后腿,没鸡到点子上,还有人说,那么多奖却没见数理类的奖,可见孩子智商平平,“烂尾”不奇怪!

图源:网络

可只要你抬眼看看现在的市场环境和就业形势,就会知道,这些人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给大家看一张图,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179万。

而咱们这届家长20年前什么样?几乎只有今年的1/3。

图源:网络

现在每年千万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可真正就业的学生却越来越少,甚至还出现了学历倒挂现象。

前阵子智联招聘发布了一组数据,2024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55.5%。

这是什么意思?

有接近一半的孩子,被迫家里蹲。

你说是年轻人不想奋斗非要家里蹲么?真不是。

实在是市场承载不了那么多大学生。

别说普通的一本二本,即便是名校硕博毕业,也不敢说能找到各方面都合适的工作。

图源:网络

前几天我和一个北大来我们公司实习生的学生聊天,他和我说,他们班同学基本全都在准备申请硕博,或者留学。

至于原因,他说的也很真实:

大家现在都找不到工作,索性延长下读书时间,过几年再面对。

所以你说,这种情况下,娃的烂尾能赖娃么?

要我看,还是家长们的预期管理没做好。

有一个事实大家别忘了,这一届70后80后的家长,大多都是教育投资的受益者。

尤其是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小镇做题家们,当年都是靠自己刻苦学习改变了命运,实现了人生的逆袭,成为了大城市的领导、富豪、至少是中产,也成为了家族的荣光。

所以作为鸡娃主力军,他们无比相信这条路径的正确性和可延续性,更是把全部希望和资源都压在了孩子的教育上,期待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图源:网络

却忽略了一个真相,这些年来,教育投入的“成材率”一直在下降。

据社会学家张虹所说,80年代末的大学生“成材率”50%,如今985、211毕业生“成材率”只有5%。

说明了啥?

95%的烂尾率!

要知道,所有以回报率为出发点的教育,本身就承担了很大的风险,收益也是最不可控的。

等到有一天撞到南墙才发现娃烂尾了,真怪不了娃……

第二种理解,更接近“烂尾楼”的本意。

烂尾楼是因为开发商没钱了才烂尾,而烂尾娃是因为父母没钱了,只能偃旗息鼓,最后的苦果都由孩子承担。

前几年,经济环境好时,很多中产家庭都鸡娃过猛,子弹齐发,动辄就花几十上百万的教育经费,一顿操作猛如虎。

当过父母的都知道,教育这场持久战中,只要你想鸡娃,总有花不完的钱。而且一不小心,就不自觉地加了杠杆。

最新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透露,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约68万元。

中国孩子的养育成本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接近50%,而其中教育支出占养育成本的比例高达34%。

我看到一位上海妈妈给自家三年级的孩子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花费约20万左右,基本都用在了各种兴趣培训班上面。

图源:网络

这样的成本投入,如果能够持续,也没问题

可问题就出在,这两年,太多中产突然经历了裁员、降薪、投资失败的多重打击,家道中落,子弹打光,一夜返贫……

就算还没经历的,也都内心惶惶不安,岌岌可危。

这种心态和焦虑下,当初豪情万丈的鸡娃事业,也只能偃旗息鼓,退而求其次。

有人改走经济适用型路线。

比如,上20万一年国际学校的孩子,直接转回公立学校;

琴棋书画、滑雪、马术,最后只能留下1-2个性价比更高的兴趣班;

高额的课外补习,能省就省,让孩子薅免费的网课资源自学;

我一个同事,孩子初三了,娃刚上小学他就盘算好了,高中去读国际学校或公立学校国际部,然后去美国读本科。

但金融圈降薪后,他和我聊,已经改变了想法。

因为他算过一笔账,抛开读国际学校的费用,去美国读个本科,保守点说三四百万,以他家娃的情况,也申请不到排名靠前的学校,回国找工作,一个月薪水不过五六千。

有这钱,还不如读个普高,随便在国内考个本科,毕业后的工作也是五六千,但省下了三四百万,这钱给孩子留着,也能“苟”上一段时间。

更有甚者,还有人经济受到大的打击,只能直接断供,让留学海外的孩子被破中断学业,退学回国。

图源:网络

原本在海外过着乌托邦式生活的孩子们,自己都没想到,有一天,会因为家里没钱烂尾了……

不得不说,烂尾娃”这个词造得真巧妙,两个字就把千万父母的焦虑和担忧全都唤醒了。

我甚至也开始在内心问自己,如果我的娃烂尾了,该怎么办?我能接受么?

可思来想去,什么叫烂尾呢?

人生那么长,何时又是尾呢?

10几岁被父母转回公立学校就叫尾?

高考没考到高分,没上好的大学就叫尾?

大学毕业没找到工作回家啃老就叫尾?

这也未免把尾设定的太早了……

时至今日,我年过40岁,每天仍然能量满满,渴望改变世界,突破人生。

那为什么,要给一个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贴上烂尾的标签呢?

不公平,不客观,也为时尚早!

图源:网络

如果按照烂尾的标准,我大学毕业第一次考研,全线崩溃,也被父母嫌弃是家里的蛀虫,也被同学老师看不上,也觉得自己的人生彻底完蛋了,这该算是彻底烂尾了吧。

可后来我不也考上了研,找到了工作,开启了副业,一步一步闯出来,甚至成为很多人口中的人生赢家了?

烂尾了么?

真的,我们这个社会,总喜欢不断推出“样本”和时钟,把某种单一标准当做全部。

很多时候,当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烂尾了,往往不是孩子的出路被封死了,而是父母的思维和想法被所谓的“成功”标准紧紧禁锢住了。

说个真相,人生就是一场体验,每个人的节奏不同,步调不同,从来就没有什么“人生胜利组”。

不拿别人的高点和自己的低点作比较,是一种策略,也是智慧。

所以,我曾经和大家说过一个观点,鸡娃对中产来说,现在已经变成一门赔本生意了

因为,我真心不认同,把教育孩子这件事,单纯用投资性价比来衡量

衡量就是不值,衡量就是性价比和确定性极低,而且只会越来越低!

但你陪伴孩子引领孩子成长的过程,只是一笔投资么?

每一次与他的互动,和他的共同成长,又何尝不是对自我的一种滋养,对人生体验的一种丰富呢?

所以,别再抱怨投资烂尾,如果你实在要去做教育投资,我的建议就是走御寒路线。

放弃追逐那些跟风的虚无缥缈的标准和维度,多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稳定优质的内核和更务实的技能,这些都是为娃以后在变化万千社会生存做准备的,而且永远适用。

说一千道一万,三个投资方向:

第一个,鸡知识不如鸡能力;

第二个,鸡能力不如鸡心态;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鸡娃不如鸡自己。

与其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和对性价比的精明算计,不如咱先自己支棱起来,努力赚钱。

把家底夯实,不给孩子压力。

到时候孩子优秀,就上交国家;孩子砸手里,就让他们安心当个“全职儿女”,母慈子孝,一家安好……

这个世道,谁也没别说烂尾,先凭实力让自己不烂尾,可好?

*「毯叔盘钱」所有内容系个人观点,仅以交流个人想法和分享知识为目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参考。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读者结合个人财务状况,独立决策。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