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吃饭时总是大汗淋漓,尤其是上半身和头部,汗水如雨滴般落下。中医将这种现象称为“饮食汗”,并指出其主要原因有二:气虚与胃热。
如何调理饮食汗?
关于胃热导致的饮食汗,《医学入门》中有详细记载。当胃中积热,进食后会如同添柴加薪,使得内火更旺,从而引发大量出汗。为了缓解这一症状,书中推荐了一个经典方剂:二甘汤。
二甘汤由:生甘草、炙甘草、五味子和乌梅各10克组成。
其中,“二甘”即指生甘草和炙甘草。中医方剂中,以数字开头的命名屡见不鲜,如二陈汤、四神汤等,而“二甘”便是此方剂中的核心成分。
甘草,在中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具有调和药性、增强药效的作用,常被誉为“黄金配角”。然而,在二甘汤中,甘草不再是配角,而是成为了方剂的主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甘草有生炙之分。生甘草未经加工炮制,保留了其原本的清热特性;而炙甘草则经过蜜制处理,味道更为甘甜且性质偏温,更侧重于补益作用。在应对由胃热引起的饮食汗时,生甘草的清热作用与炙甘草的补益作用相得益彰,共同调和身体内的阴阳平衡。
当食物进入胃中,经过腐熟过程会产生热量。对于胃热较重的人来说,这个过程可能引发更多的热气聚集,从而导致大量出汗。二甘汤正是通过甘草等药材的调和作用,帮助身体清热解暑、益气固表,从而有效缓解饮食汗的症状。
当体内火热炎炎,热气蒸腾上升,促使毛孔敞开,推动体内津液外泄,形成我们看到的汗水。特别是足阳明胃经,这条从头至脚的经络,使得胃中的热量更容易上升至头面部,因此头部的汗水更为丰富。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采用生甘草来清除胃热,而用炙甘草来强化脾胃,为其注入活力。
乌梅,这一酸味十足的果实,能够滋养阴液并促进津液的生成。每当想到乌梅,口中便自然分泌津液,这正是其生津作用的直观体现。
乌梅所补充的津液不仅有助于清热,还与汗液之间存在深厚的联系。汗液实际上是由津液转化而来,因此,大量的出汗必然导致津液的消耗。为了弥补这一损失,乌梅成为了理想的选择。
乌梅与甘草的结合堪称完美。它们共同作用下,可以更有效地生成和补充流失的津液,体现出酸甘化阴的效果。
五味子,这一具有五种味道的药材,以其突出的酸味在生津的同时,还能增强对津液的固守能力。这种固守,即将有形的物质稳固在体内,防止其过度外泄,从而减轻出汗的症状。
中医对于饮食汗的解析指出,其成因大致可归为气虚或胃热。对于常感疲倦、气短懒言、不耐受劳累的气虚者,玉屏风散或颗粒是适宜的调理品。而对于胃中隐痛、口干口苦的胃热者,二甘汤则是理想的选择。
二甘汤,这一简单易得的方剂,性质温和,既能清热又能生津,而且不会过于苦寒。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可以放心饮用。只需简单煎煮或用沸水冲泡,便可像品茶一样轻松享用。
二甘汤不适合以下人群服用:
1,湿盛胀满、水肿者:由于甘草的特性,容易导致水肿,因此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服用。
2,阴虚火旺或实热内盛者:这些人群服用二甘汤可能会加重症状。
3,长期大剂量服用者:长期大剂量服用甘草可能导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