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人篆刻,在流派方面,可以分为两大派别:徽派和浙派。这两个流派的艺术家们,创作篆刻作品时,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刀法不同。徽派用冲刀,浙派用切刀。本文我们来说徽派的创始人,也就是冲刀刀法(严格意义上说,刀法不该有创始人之说,因为运刀技法自古就存在,我们在安阳殷墟的龟甲和兽骨上,就能看到远古人用刀刻画出来的文字,运刀已相当精熟。这里的冲刀创始人,仅指明清以来文人以石质为印材,在石材上施展的运刀的技法来说)的创始人——何震。
(何震画像)
何震(约1541-1607),字主臣,一字长卿,号雪渔山人,安徽婺源人(原属微州,民国二十三年,即1934年划属江西)。
周亮工《印人传》记载:“主臣往来白下(南京的古称)最久,其于文国博,盖在师友间。国博究心六书,主臣从之讨论,尽日夜不休,常曰:‘六书不能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
正因为这个原因,何震的印“无一讹笔”(由此可见,一个篆刻家,在小学方面下够功夫是基本功)。
之后,何震替汪道昆刻石印(上一篇文彭篇说了,文彭偶然得到了几筐冻石,汪道昆取走了一半,另一半文彭自己留下了),又经汪道昆介绍,结交了大批怀才不遇的名士,又遍历边塞,从而“大将军而下,皆以得一印为荣”,当然,何震也因此“橐金且满”,赚了不少钱。
名士们是互通消息的,因此,何震擅长刻印且篆艺精湛的名声很快天下皆知。
周亮工《印人传》称:
自何主臣继文国博起,而印章一道遂归黄山。久之而黄山无印,非无印也,夫人而能为印也。又久之而黄山无主臣,非无主臣也,夫人而能为主臣也。(《书程孟长印章前》)
何震传文彭衣钵(周亮工称文彭与何震“亦师亦友”),有了“徽派”(印归黄山),后天下景从,皆学何震,这就有了所谓的“雪渔派”,这段记载,足见何震于印坛影响之巨!
关于徽派的名称,我之前做过系统总结:
徽宗的流派名称到底是称徽宗还是皖宗,名家有争论:
1、黄宾虹《新安篆刻之学派》称这一路印人为“新安派”,因为徽州古称“新安”;
2、沙孟海先生《新安印派简史》称:“新安派,亦称黄山派,徽派,皖派,皖宗,是历史上印学两大派系之一(其一是西泠印派,亦称浙派、浙宗)”;
3、清末王世在《治印杂说》说:“迨至有明文寿承(彭)、何雪渔(震)相继辈出,力能返古,允为一代宗匠,是为皖派之祖”。
4、邓石如崛起后,徽派一个分支又称“邓派”,“邓派”名称得名晚,不在讨论之列,因为如果把这一支称为“邓派”,邓石如前的百年印史中徽派印人无从归属。
不管他叫徽派还是新安派,还是皖派,皖宗、徽宗……总之,这一派系的起点在文彭与何震,文彭的作品又基本没留下来(见上一篇),因为文彭的家世于艺坛影响甚巨,篆刻史也多“文、何”并称,但是,何震才是徽派实际意义上的创始人。
何震的贡献,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
理论贡献何震的篆刻理论集中在他的著作《续学古编》里。这部著作的上卷是《二十五举》(黄惇先生考证,系托名伪作,且为剽窃之作,但我们仍依托旧记,把它记在何震的名下)。
《续学古编》沿吾邱衍《学古编》旧制,上卷的《二十五举》列各种篆书的渊源,简略讲了作篆之法,对印章史、古代印制、创作原理等均有整理记录。学篆刻,可与吾衍原作并看。因为其中有一部分吾衍未提及的篆刻基础知识。比如:
十七举曰:圆朱文始赵子昂诸君子,殊不古雅。但今之善圆朱文者,其白文必不佳。故知汉印精工,实由工篆书耳。
篆刻的基础是篆书,不仅刻圆朱文需要,刻汉白文印也需要,因为篆刻印章中的文字,篆书的意味需要熟稔篆书才能体味。
再比如十八举中有:
摹印之书,篆楷(这里的楷,其实指的是现代说的隶书)相融,损益挪让,正直平方,古雅朴厚,视之无迹。心精手熟,转运欲灵,布置当密。刀法、笔法,往往相因。法由法出,不由我出。小心落笔,大胆落刀。犹作署书,照应有情。作怪屈曲,唐人作俑。
笔之害三:闻见不博,笔无渊源,一害也;偏旁点画,凑合成字,二害也;经营位置,疏密不匀,三害也。
刀之害六:心手相乖,有形无意,一害也;转运紧苦,天趣不流,二害也;因便就简,颠倒苟完,三害也;锋力全无,专求工致,四害也;意骨虽具,终未脱俗,五害也;或作或辍,成自两截,六害也。
摹印之法有四:功侔造化,冥契鬼神,谓之神;笔画之外,得微妙法,谓之奇;艺精于一,规矩方圆,谓之工;繁简相参,布置不紊,谓之巧。
这段话对于指导篆刻创作,相当重要,须认真体会。
实践贡献更重要的,是何震进行了大量的篆刻实践,现在流传下来的何震印作,也是真伪混杂,不易鉴别。大概何震作品除继承文彭一体外,风貌较多。文家喜用室名印,偶用词句印。何震这类印刻得多,后生慕效,成为一时风气。这里,我匀只能选择相对公认的何震印作如下:
(笑谈间气吐霓虹)
(印面)
(云中白鹤)
注意,以上两印的边款值得一提,因为他开创了篆刻边款的一种新的刻法,即“单刀”边款,何震首创了以单刀方法刻制边款,或许这时的边款还与文彭(文彭是双刀刻款)一样,尚没有摆脱“先书后刻”的束缚(直接单刀刻款23,要到浙派的丁敬大师才开始出现),但单刀以刀代笔,一切或两刀就可以完成一个笔画,比双刀要灵活高效得多,这也应当是何震对于篆刻实践的一大贡献。
或者,当篆刻家刀法纯熟之后,他有就有了更多的创新可能。接着看他的作品:
(多字词句印)
(不同类型的细朱文印)
当然,何震的一些实践探索也被后世评论家批评过,如下图的这些作品:
(被批评过的何震印作)
周亮工《印人传》称:
印章,汉以下推文国博为正灯矣。近人惟参此一灯;以猛利参者何雪渔,至苏泗水(宣)而猛利尽矣。以和平参者汪尹子(关),至顾元方(听)、邱令和(盿)而和平尽矣。(《书沈石民印章前》)
或许“猛利”二字还不能说尽何震印风的特征(具体可参见上方有边款的“笑谈间气吐霓虹”“云中白鹤”两方印),但其长程冲刀的酣畅的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