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告诉你,为什么南京被称为“体制之城”?

数据会说话啊 2024-07-30 14:09:40



数据源:江苏省,南京市各部门的公开数据

我们知道,南京被很多人称为“体制之城”。丰富的科教资源人口拘囿于体制内,未能融入城市发展。本地有限的资源也没有吸引到外来的高科技产业。不管是互联网,5G,AI,还是显示屏,汽车,芯片,手机等高端制造。南京始终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鲜有看到南京本土孕育起来的民营领军企业。

本文主要是希望通过以公开数据的方式去探究,为什么全国经济排名第二的江苏省省会南京会被称为“体制之城”?

我们先从“体制”二字入手。何为体制?按照《辞海》的解释,“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

称南京为体制之城,按常规说法就是南京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的数量多,这些单位和企业所供养的人员多,以及这些单位和企业所创造的GDP占整体GDP的比例高。我们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的数据入手:

一、我们先看南京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的数量:

作为一个人口接近千万的大城市,正常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配套是必不可少的,同相同规模的城市相比,差异应该不大。区别无非是在于南京同时作为江苏省省会的相关政府班子驻地以及省属国企所带来的人口,企业福利。这部分后续可以根据缴纳公积金数量去计算。

我们先来看,南京的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职工学生数量,医疗设施配套先骨干人员数量,以及国有企业的数量:

1、高等教育机构人员数量:

截至2023年年末,全市在宁普通高等学校51所(不含部队院校),在校学生(不含研究生)79.94万人,比上年增加2.17万人。在宁高校及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学研究生20.81万人,比上年增加1.31万人。全市普通中学277所,在校学生31.69万人,比上年增加1.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2所,在校学生6.35万人,增加0.01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5所,在校生0.24万人,增加0.04万人;小学391所,在校学生56.57万人,增加3.64万人;幼儿园1031所,在园儿童25.11万人,减少2.73万人。

教育机构数量:51+277+22+15+391+1031=1787所学校,其中高等教育学校51所。

学生人数:本专科生79.94+研究生20.81+中学生31.69+中等职业学生6.35+特殊教育学生0.24+小学生56.57+幼儿园25.11= 学生总数220.71万人

2、卫生机构人员数量:

截至2023年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3846个。其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院44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4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4个。全市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72495张,其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院70290张。卫生技术人员11.27万人,其中执业(含助理)医师4.23万人,注册护士5.15万人。

3、国有企业数量:

南京市市属国企有17家,包括南京城投、南京交投、南京地铁、南京新工投、南京紫金投资、南京旅游集团、南京安居建设集团、南京新农发展集团、南京市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南京东南国资投资集团、南京市河西新城区国有资产经营控股、南京大数据集团、南京体育产业集团、南京水务集团,南京国盛投资,南京银行,南京证券。

省属国企有26家,包括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有限公司、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江苏省苏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海外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钟山有限公司、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沿海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汇鸿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信用再担保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金陵饭店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钟山宾馆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惠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南水北调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方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恒实集团有限公司,

二、我们再来看南京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的人员数量:

我们知道这些单位基于某种原因,人员数据都是不公开的。但是随着近些年政府相关数据的公开公示。我们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去推测一个比较准确的数据出来,比如社会保险人员数量,所缴纳的公积金人员数量等。

我们先看社保相关人员数量的公开信息,依据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们可以拿到如下数据。2023年南京市属的机关事业单位有16.81万人缴纳了养老保险。社保人数信息不详细,只有一个机关事业单位的分类。我们无法判断国有单位比如国企,央企的人员数量。

单位:万人

年份

养老保险(万人)

企业职工

机关事业单位

城乡居民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2023

440.22

375.41

16.81

48

350.55

391

2022

445.38

377.66

16.7

51.02

348.79

398.63

2021

442.93

372.94

16.46

53.53

345.89

395.18

2020

408.74

337.6

15.78

55.36

329.24

340.36

2019

396.43

325.72

14.21

56.5

308.64

301.74

2018

388.32

317.36

13.95

57.01

289.12

286.5

我们再来看南京市缴纳公积金的人员数量。公积金数据明确给了一个体制内相关缴纳公积金人数的比例数据,依据总计缴纳的公积金人数,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体制能缴纳公积金的人数,结合社保人数,我们就可以判断出一个比较准确的体制内人员数量:

单位:万人

年份

公积金人数(万人)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城镇集体企业

体制内占比

体制内人数

2023

303.52

13.76%

13.73%

1.77%

29.26%

88.809952

2022

299.43

14.12%

13.55%

2.04%

29.71%

88.960653

2021

288.9

14.54%

13.47%

2.33%

30.34%

87.65226

2020

267.86

14.95%

13.77%

1.35%

30.07%

80.545502

2019

253.28

15.20%

13.97%

1.10%

30.27%

76.667856

2018

238.28

18.93%

13.55%

1.15%

33.63%

80.133564

2017

220.04

16.98%,

15.44%

1.22%

16.66%

36.658664

2016

206.99

17.40%

16.24%

1.22%

34.86%

72.156714

2015

192.19

17.60%

12.93%

1.34%

31.87%

61.250953

结合上述社保和公积金人数统计,我们可以看到,南京市在2023年度,体制内,包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的工作人员至少有88.8万人以上。

那这个数据对不对呢?我们可以结合缴纳省公积金人数,以及缴纳社保人数来验证一下。

可以看到2023年度,南京市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缴纳社保人数是16.81万人,再算上省公积金的23.6万,铁路系统的6.32万,监狱系统的1.19万,石油系统的0.34万,合计是:16.81+23.6+6.32+1.19+0.34=48.26万人。按照公积金中心公布的体制内人数比例13.86%*公积金人数303.52万,共计有42.07万人。扣除铁路系统的6.32万,数据基本一致。

年份

公积金人数(万人)

市公积金(万人)

省公积金(万人)

铁路分中心(万人)

江苏省监狱管理局(万人)

华东石油局管理部(万人)

2023

303.52

272.07

23.6

6.32

1.19

0.34

2022

299.43

267.83

23.52

6.45

1.23

0.4

2021

288.9

257.25

23.55

6.45

1.25

0.4

2020

267.86

236.33

23.05

6.86

1.23

0.39

2019

253.28

224.24

20.73

6.62

1.3

0.39

2018

238.28

209.09

20.54

6.82

1.43

0.4

2017

220.04

191.49

20.2

6.53

1.45

0.37

2016

206.99

179.19

19.52

6.56

1.37

0.35

2015

192.19

165.43

18.44

6.57

1.4

0.35

考虑到我们目前只能拿到2022年南京市城镇平均每户家庭常住人口2.89人,我们统一以2022年的数据来初略计算。排除一个家庭有多个在体制内的情况(应该有不少,但总体占比应该不是大头),我们以一个体制内人员一个家庭来计算的话,大约有257万人受惠于体制。就是有这么多人的家庭里面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在体制内,依靠体制生存。

年份

公积金人数(万人)

体制内人数

户籍人口

年末常住人口

2022年平均每户家庭常住人口

2023

303.52

88.809952

954.7

2.89

2022

299.43

88.960653

739.36

949.11

257.0962872

2021

288.9

87.65226

733.73

942.34

2020

267.86

80.545502

722.57

931.97

考虑到这些单位里工作的人并不全是有编制的,包括了公务员身份的行政编制、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参公编制、参公单位事业编、事业单位事业编、工勤编制、借调人员、长短期合同工等等这些身份。保守估计南京约有300万人左右的家庭里,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个在体制内上班,受惠于体制。

那我们再来看南京市的工作人口有多少呢?

前面有数据统计为南京市的学生人口数量是约220万人,按照《2023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南京市的老年人口数量是209.72万人。而2023年年末常住人口是954.7万人。2023年预计户籍人口750万人。简单的加减法,我们可以看到。

2023年人口数据

学生人口:220.71万

老年人口:209.72万

常住人口:954.7万

预计户籍人口:750万---基于2022年公布的户籍人口739.36预计

预计工作人口 =750万-220.71-209.72=319.57.

结合上述已公布的88.8万的体制内人数,以及未公布的编制外的合同工人数,按照受惠于体制内人数大约100万人左右计算,在工作人群中,平均大约每3个人,就有一个人在体制内工作。放宽一点到4个人话,体制内工作人数占整体工作人数的25%也是非常高的比例了。

下表可以看到江苏省省级单位带来的体制内人数增加是这个数据夸张的主要原因:仅仅从缴纳公积金的人数去看,2023年,市属人数:16.81万,省属相关:31.45万。 省属相关人员的数量是市属的1.87倍。仔细想想也是蛮合理的。

年份

公积金人数(万人)

市公积金(万人)

省公积金(万人)

铁路分中心(万人)

江苏省监狱管理局(万人)

华东石油局管理部(万人)

2023

303.52

272.07

23.6

6.32

1.19

0.34

三、我们再来看国有企业给南京带来的经济效益

17家南京市属国企近三年数据如下:这些都计入南京市的GDP

年份

营业收入

利税总额

2023

1389.8

251.1

2022

1306.8

227

2021

1117

135

26家省属国企,近6年数据如下,其中省属部分计入南京市的GDP。

全省

省属

年份

营业收入

利税总额

营业收入

利税总额

2023

12853

1187.6

4542.4

511.8

2022

12259.4

1088

4402.1

429.6

2021

11561.6

1209.9

3888

506.7

2020

9982.14

1032.73

3364.75

452.91

2019

9821.1

965.33

3239.29

442.59

2018

8345.41

890.95

3014.18

412.51

粗略统计:按照2023年南京市GDP 17421.4亿元去计算,国有企业营业收入5932.2亿元,仅仅以营业收入计,就占整体南京是GDP大约34%。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

综上所述,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和民国故都,历史遗留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建立整合的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国有企业数量以及依托于这些单位生存的人员数量,以及国企营业收入占GDP的比重,都很大。以2023年数据举例,南京市有普通高等学校51所(不含部队院校), 有17家市属国企,有26家省属国企的总部常驻,约有88.8万-100万人,25%-30%的工作人口受惠于体制内单位,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就占南京市2023年全年GDP的34%。另外,还有南京军区,众多的部队院校,部队相关人员没有计算在内。如此之高的体制内单位数量,人员数量,以及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说南京是“体制之城”,毫不为过。

数据整理不易,敬请一键三连!感谢![微笑]

1 阅读:2357
评论列表
  • 2024-08-03 11:05

    小编不是蠢就是坏,哪个省会不是这样?唯独黑南京是体制之城。

  • 2024-08-19 06:34

    小编这么费心的黑南京目的何在?借南京黑体制,对谁不满?

  • 2024-08-28 17:54

    南京和北京上海比起来只能汗颜,它们的机构和学校比南京可多了

  • 2024-08-12 09:50

    叫日本鬼子闹的杀气太重!阴气太重!别忘了复仇!

  • 2024-08-04 09:34

    作为祖辈都生活在南京市区的人,也是老经济师,告诉你们,南京是比较开放的多种经济模式全面发展,不存在所谓的体制之城。

  • 2024-08-01 19:57

    这数据梳理的到位[点赞]

  • 2024-08-29 11:18

    南方的东北城市,没关系的年轻赶紧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