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解放前北京存在的私立大学

云飞四海 2024-06-12 18:17:55

1.汇文大学

前身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88年)组建的汇文书院,系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创立,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组为汇文大学堂,地址在崇文门内船板胡同。民国元年改名汇文大学校,英文译名为Peking University(意为“北京大学”,但早于京师大学堂改名的国立北京大学)。1913年有大学部、中学部(即今汇文中学前身)各四班,神学科两班,学生共约500名。1917年有大学本科四班,学生70名,神学科三班,学生30名。1919年下半年,与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合并组成燕京大学。该校从未呈请中国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立案。

2.燕京大学

民国8年(1919年),美国基督教的美以美会、长老会、华北公理会和伦敦会共同出资,将北京汇文大学(英文名称为Peking University,1904年改称)和通州华北协和大学(英文名称为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1905年潞河书院改称)合并组成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翌年,北京协和女子大学(英文名称为North China Union College for Women,1905年创立)并入。1919年两所学校合并时,有教职员19人,学生75名,1920年三所学校并为一所学校,增加了女生14名。燕京大学建立后,男校在崇文门内盔甲厂原汇文大学校址,女校在东四南灯市口同福夹道原协和女子大学校址。1921年起在西郊海淀镇北开始兴建新校舍。这里本是明代米万钟的勺园,当年京西的一所名园,清季成为睿亲王府,后来就荒凉了,但昔日风光仍依稀可见。土木工程耗时五年大体告成,至1929年10月1日落成典礼完毕后,燕京大学师生进驻,这里成为全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一。1927年2月22日,北京政府教育部批准认可燕京大学。1929年6月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燕京大学立案。

燕京大学成立初期,只有文理科,亦未分系。学制初始本科三年,预科二年,后改本科四年,预科一年。至1929年,男女生预科最终皆停办。遵国民政府教育部令,1929年始分设三所学院。文学院设有国文、英文、欧文、历史、哲学、心理、教育、音乐、宗教九系。自然科学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家政六系。应用科学院设有政治、经济、社会三系。后文学院增设新闻、体育二系,自然科学院改称理学院,文学院心理系移入理学院,应用科学院改称法学院,增设法律系。1931年全校有教员157人,在校生549名。1932年文学院裁撤宗教、体育两系。1933年全校有教员151人,在校生592名。这时,燕京大学历届毕业生累计已达785名。1934年文学院英文、欧文两系合并为外文系,理学院裁撤地理地质系,心理系重归文学院,法学院停办法律系。这样,文学院有国文、外文、历史、哲学、心理、教育、新闻、音乐八系,理学院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家政五系,法学院有政治、经济、社会三系。全校学生有815名(其中女生255名)。1934年,还始建研究院,文、理、法三科研究所下设历史、化学、生物和政治四个学部。研究生修业至少两年,考试合格者授予硕士学位。1934年颁发的燕京大学《组织大纲》称:“本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发展才智、道德、体力成国家领袖,应中华民国国家及社会需要为宗旨。”

1919年燕京大学刚刚成立,出生在中国杭州的美国人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年~1962年)成为首任校长。

1926年,中国人吴雷川任副校长。1929年,依照中国国民政府规定,外国人不得担任中国境内大学校长,司徒雷登改任教务长,吴雷川任校长。1933年,周诒春代理校长。1934年陆志韦接任代理校长至1937年。

燕京大学迁校后的头八年(1929年~1937年)恰是该校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教学设备好,师资力量强,办学经费足等原因,再加上学生入学水平较高,教学质量有保证,燕京大学迅速崛起成为国内一流,在世界上也小有名气的著名高等学府。至1937年上半年,全校有教员144人,职员143人,校工165人,在校生825名。

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后,燕京大学挂起了美国旗,继续坚持办学,司徒雷登出任校长,应付各种局面。但重新开学后,人员有所走失。教员只剩下88人,职员130人,校工152人,学生余下501名。这样又坚持了几年。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对美国宣战。日军强行封闭了学校,逮捕司徒雷登,燕京大学被迫停办。1942年,部分师生辗转西迁四川成都,在陕西街华美女中和华西坝又挂起了燕京大学的牌子,学校董事长孔祥熙(1880年~1967年)兼任校长,维持教学局面,直至日本投降后学校回迁。

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日本人关进监狱三年多的司徒雷登重返燕京大学主持校务,10月10日先行复课。待1946年成都师生返回北平以后,10月正式复校。陆志韦(1894年~1970年)出任校务委员会主席,直至1949年。

1947年,文、理、法三学院仍设16系,撤销了研究院。这年教员有267人,在校生901名。从燕京大学建立至40年代末,历届毕业生累计已达3000多名。

1951年2月12日,燕京大学被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收后改为公办。待1952年院校调整后撤销。燕京大学前后存在33年。其校址后成为北京大学校园。

3.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北平协和医学院)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美英两国的基督教组织长老会、公理会、美以美会、圣公会、伦敦布道会和伦敦医学会共同创办了“协和医学堂”(Union Medical College),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协和医学校。1914年时有学生120名,毕业生历年累计已有38名。经过清末民初的几次考察,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华医学基金会”(旧译“罗氏驻华医社”)的机构,决定接办该校,于1915年7月1日开始筹组“北京协和医科大学”(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并于1916年2月24日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注册。该校原址在东单北三条东口路西,这时购置三条胡同路北的前清豫王府旧址兴建新校舍。1917年始办预科,1919年10月1日本科正式开学,1920年9月高级护士学校开课。1921年9月19日新校舍落成时,举行了有中外多位贵宾参加的隆重典礼,北京政府国务总理颜惠庆代表徐世昌总统出席并致词。1922年,胡恒德(HenryS.Houghttow)接任麦克林(Francis C.Mc.Lean)为校长。1925年8月,北京政府教育部正式认可协和医科大学。这年,该校有教职员103人,男女学生56名。1926年起停办预科,只招本科。

1929年,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有关规定,该校以“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The Peip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名称立案,遂以中国籍留美博士刘瑞恒任院长,美国人顾临(RogerS.Green)为副院长。1931年,该院有教职员(职员皆由教员兼任)110人,学生101名,历届本科毕业生累计78名。1936年该校在纽约州立大学永久立案。1937年全院设生理、解剖、生物、药物、病理、免疫、细菌、内科、外科、妇产和公共卫生11个系,有教员128人,职员15人,学生156名。“七七”事变后,学生减至103名。1938年有教员135人,职员17人,各类学生共达727名,其中本科生仅79名。

据该院《简章》(1940年)称:“以提倡医学公共卫生暨造就医师培植医学教员为宗旨。”“兼收男女生,用英文讲授,五年毕业。”其入学资格为六年制中学毕业后,在燕京、齐鲁等认可的教会大学学习三年,考试、体检合格者方可入学。入学后淘汰率很高。学成毕业生可以达到当时欧美最佳医学院校水平,堪称国际一流。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该院本科毕业生累计也只有318名,高级护士168名。

1942年1月31日,由于日军强行占领协和医学院,教学活动无法进行,被迫停办。1943年9月,学院所属护士学校辗转到达四川成都,暂借华西大学校舍坚持办学至1946年4月。1945年日本投降后,9月15日北平协和医学院收回校产,但因尚未复学,1946年1月起为“军事调处执行部”暂时占用至1947年春。1947年3月12日,李宗恩成为新任院长,这时有教职员43人,一年级本科新生22名,护士专修科47名。迟至1948年10月27日才举行复学典礼。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协和医学院照旧办学,人民政府未予触动。直至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成为交战双方后,1951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卫生部接管了协和医学院,改为国家公办的“中国协和医学院”。以后又先后改名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直至1985年,使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名,英文译名仍为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老“协和”数十年来,努力保持其高标准、高质量的办学方针,为我国医务界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声誉甚高,影响甚大,其业迹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4.辅仁大学

民国14年(1925年)美国天主教本笃会司铎奥图尔博士来北京筹办公教大学(英文名The Catholic University),并任校长。租得李广桥西街前清涛贝勒府旧址(今德胜门内柳荫街10号北京市第13中学校址)为校址。10月1日开始上课。1927年6月,改名辅仁大学,奥图尔仍任校长,陈垣任副校长,先开文科国文、英文、史学三系。是年,北京政府教育部批准该校立案试办。

1929年,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有关规定,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境内学校任校长。以张继(1882年~1947年)为董事长的大学董事会推举陈垣(1880年~1971年)为校长。这年学校已拥有文、理和教育三个学院10个系,还有医学、美术两先修科。撤销预科,改设附属中学。1930年9月,大学迁入定阜大街1号新楼,原校址给了附属中学做校址。1931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辅仁大学立案。1932年,全校有教员69人,三学院十系二科在校生共538名(其中文学院324名,理学院153名,教育学院61名)。1933年8月,罗马教廷同意辅仁大学改由美德两国圣言会接办。1934年文学院有国文、英文、史学、哲学、社会科学五系,理学院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药学五系及医学先修科,教育学院有教育、心理二系和美术专修科。本科修业四年,专科三年。1936年9月,德国雷冕博士(dr.RudolfRahmann)就任学校校务长。这年有在校生810名。

1937年3月,学校购置前清恭王府旧址为校园,又开设了文科、理科研究所。辅仁大学是抗战前在北平茁壮成长的一所教会大学,属于高等教育中上等水平。1937年上半年,辅仁大学有教员84人,职员55人,学生810名。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该校不曾撤离北平。下半年师生仅略为减少,教员仍是84人,职员53人,学生580名。该校虽处日伪嫉视之下,变本加厉摧残,然因该校校务长乃德人,日德轴心之故,虚与周旋,备受艰辛,不免也要委曲求全,基本上尚能保持学校不受日伪当局控制,继续办学,未曾受到太多的干扰,也算保存了一方净土。1942年,美术专修科改设美术系,增设西语系德语组和日文系。1943年社会经济系分为社会学系和经济学系。学校也乘机延聘了一些不愿在伪大学任教,又难于离开北平的名流教授,并且吸引了相当一批富有爱国心的青年学生入学。辅仁大学一时也颇为红火。1945年上半年业已扩为三学院13系的规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辅仁大学于9月开学,撤销日文系,增设农学系。1946年有教员206人,职员113人。1947年,文学院有国文(分为文学和语言文字两组)、西语、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五系,学生1339名,理学院有数理(分为数学和物理两组)、化学、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组)三系,学生424名,教育学院有教育、哲学心理(分为哲学和心理两组)、家政、美术艺术(分为国画和西洋画两组)四系,学生534名,农学院农学系学生51名,还有史学、人类学、经济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六个研究所,有研究生35名。共有大学生(含研究生)2383名(其中女生929名)。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全校有605人报考了华北大学、华北军政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和南下工作团。这年农学院脱离辅仁大学,并入新组建的北京农业大学。到1949年,辅仁大学培养毕业生累计4004名,研究生70名。

1950年10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接管了私立辅仁大学。1952年辅仁大学撤销建制,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部分系级并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政经济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学院,辅仁大学从而结束了27年的历史。

5.法文高等学校

清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天主教圣母会在宣武门内东顺城街南堂创立。民国3年(1914年)有学生340名,至民国20年(1931年)尚有学生116名,停办时间不详。

6.财政商业专门(专科)学校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基督教青年会创设英文夜校。民国3年(1914年),育才学校并入,改称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校长费起鹏。1924年租东单北无量大人胡同(今红星胡同)36号为校址,学生达400余名。1928年又租东四北马大人胡同(今育群胡同)24号为校址,遂于1931年3月改名财政商业专科学校,并已经当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迨至1934年教育部训令查该校“未具专科学校之规模”,1935年2月改为才正商业高级职业学校,即职业高级中学性质。

7.中华大学

民国元年(1912年),法政大学在宣武门内太平湖(今鲍家街一带)建立,1913年改名中华大学。19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备案。至1917年8月停办,并入中国大学。

8.中国大学(中国学院)

民国2年(1913年)4月13日,私立国民大学在正阳门内西城根前愿学堂旧址(今前门西大街13号北京市第29中学校址)开学。这所学校是时任国民党理事长的孙中山先生和著名教育家马邻翼(1874年~1938年,字振吾,湖南邵阳人,留学日本,后任北京政府教育部代理总长)倡议创办的。首任校长是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1882年~1913年,字遁初,湖南桃源人,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民元农林总长),继任校长黄兴(1874年~1916年,国民党理事,字克强,湖南长沙人,日本东京弘文学院毕业,民元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初创时期,学校只设法、政两科专门部,以及法政别科和预科。

1914年1月1日,经时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1870年~1937年)接洽,国民大学与上海吴淞公学合并,北京部分改称中国公学大学部,随即开设法、商、政本科。是年5月19日,经教育部认可。1916年中国公学大学部有教员85人,职员20人,学生1250名(其中含专门部985名和预科115名)。1914年~1916年,先后任职校长的有:贾云鹏、林长民(字宗孟,福建闽侯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曾任众议院秘书长)和王印川(字月波,河南焦作人,留学日本,曾任众议院秘书长)。

1917年3月5日,由于中国公学上海部分停办,北京部分改名中国大学。同年8月19日,中华大学撤销,并入中国大学。1919年,中国大学学生积极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同年增设文科。1924年继姚憾任中国大学校长的是王正廷(1882年~1961年),字儒堂,浙江奉化人,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曾任广州军政府外交总长。1925年全校有教职员132人,学生1600名。这年9月2日,中国大学迁入西单二龙坑前清郑王府旧址(今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所在地)。1927年中央大学停办后并入中国大学。

1930年10月,遵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中国大学改称中国学院,随即立案。这年预科停办,改建附属中学,以正阳门内旧址为校址。1934年,中国学院设有法律、政治、经济、国学、哲学、教育、西洋文学七系,法律、政治经济、商业、师范四科。全院教员144人,在校生1381名(其中专科523名)。建立以来至本年,已有毕业生本科1005名,专科2265名,法律别科96名和政治经济别科388名。1936年学院添设理科,当年全院学生有1300余名。这年王正廷院长因出任驻美大使离平,12月5日何其巩(1898年~1955年)成为中国学院第二任院长。何氏字克之,安徽桐城人,曾任北平特别市市长、安徽省教育厅厅长。1937年上半年,全院有教员117人,职员37人,工役57人,学生821名。

1937年8月日军占领北平后,学院人丁顿减,年终有教员69人,职员35人,工役36人,学生401名。1938年在院生810名,1939年达到1190余名,1940年830余名,1941年2320余名,1942年2400余名。这正如于力所说:“近年经过校长何其巩氏努力整顿的结果,学校地位蒸蒸日上了。”(《人鬼杂居的北平市〉)中国学院是在沦陷的北平,仅有的两所不在日伪控制之下,而为重庆国民政府承认学历的高等学校之一。1942年该院《学则》中称:“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1943年,全校已拥有文科中文、历史、哲学三系,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系,法科法律、政治经济、商业三系,学生达到2920余名。1944年又增设外文系,还有中文、历史、哲学教育、政治、经济、法律、商业在内的研究机构。正如何其巩本人所说:“八年抗战,竭力苦撑,校内建设,日有增色。”而“教职员等抱苏武不屈之节,耻卫律附逆之行,埋头于教室之中,授诸生以报国之秘,以备缓急之需。”(1946年12月该校呈北平市教育局文)

抗战胜利后,何其巩辞职,王正廷重新担任中国学院院长,当时院址是新皮库胡同乙12号。1946年全院有教员139人,职员53人,学生3141名。1947年全院40个班级,学生共3120名。1948年6月28日,中国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恢复中国大学名称,设文、理、法三学院,包括中文、历史、哲学教育、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法律、政治经济、商业十系,另设研究部。

1949年1月,中国大学副校长兼法学院长吕复(1878年~1955年,字健秋)教授,作为“北平人民的十一个代表”之一,出城和人民解放军公开接洽,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解放后,3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中国大学。这时全校尚有教职工200余人,学生2700多名。4月19日决定中国大学停办,除已有1455名分别考取华北大学、华北军政大学、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和南下工作团外,所余文、法两学院七系师生并入华北大学,理学院三系师生并入北平师范大学。

国民大学——中国公学大学部——中国大学——中国学院—中国大学,不间断地在北京生存了37年,这在民国北京高等教育史上绝无仅有。中国大学在民国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应予充分肯定。

9.明德大学

民国2年(1913年)5月,自湖北迁来北京的明德大学,以东城干面胡同为校址。1914年5月,教育部批准备案。湖南长沙人、两湖知名人士章士钊(1881年~1973年)曾任校长。1916年8月停办。后于1919年在湖北汉口重新开学,1926年最终停办。

10.朝阳大学(朝阳学院)

民国2年(1913年)9月10日,私立民国大学在东直门内海运仓13号(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位置)开学。这是一所由民间社团法学会组织者汪有龄、江庸等人集资兴办,以法科为主的高等学校。首任校长汪有龄,字子健,浙江杭州人,日本法政大学毕业,民元曾任司法次长。1914年5月19日,教育部批准民国大学立案。初始学校设有法律、政治经济和商业各科.

1916年2月,民国大学改名朝阳大学。是年全校有教员26人,职员5人,学生204名(含大学部14名,专门部173名和预科17名)。朝阳大学是参加1919年5月4日北京爱国学生集会游行的13所大专学校之一。至1925年,全校已有学生(均男性)1891名。1928年9月,江庸(1877年~1960年)接任朝阳大学校长。江氏字翊云,福建长汀人,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法制经济科毕业,曾任北京政府司法总长,国立北京法政大学校长。

1930年11月,遵《大学组织法》规定,朝阳大学改名朝阳学院,随即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1931年,全院有教员82人,学生1709名。1933年学院《组织大纲》称:“遵照中华民国教育方针,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建设人才为宗旨。”是年有教员59人,学生1556名(其中法律和经济两系本科512名,专科1044名)。至本年度,历年本专科毕业生累计为2056名。1934年撤销预科,改办附属高级中学。这年设法律、政治、经济、银行、外交领事和边疆政治六系科,学生1700余名。1935年有学生1347名。1937年上半年有教员69人,职员29人,工役49人,学生759名。

1937年8月,日军占领北平。这时刚刚上任一年的院长张知本(1881年~1976年),字怀九,湖北江陵人,日本法政大学毕业,曾任湖北军政府司法部长,湖北法科大学校长。决定举院西迁,初到湖北沙市大赛巷2号落脚。次年迁简阳,再迁四川成都,以新南门外法云庵为院址,设法律、政治、经济三系,学生300余名。1941年又迁至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兴隆场,只设法律、经济二系,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共达800余名。抗战后期孙晓楼接任朝阳学院院长,但历时不久,即由居正(1876年~1951年)兼任院长。居氏字觉生,湖北广济(今武穴市)人,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毕业,身为国民政府司法院长。

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应届毕业生在当地结业,专科生转入重庆私立正阳学院,本科生则迁返北平,石志泉(1880年~1960年)任校长。石氏字友儒,湖北孝感人,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曾任北京政府代理司法总长,国立北平大学法学院长等职。1947年复学后的朝阳学院,仅余法科法律、经济两系,司法专修科和法科研究所,有教员52人,职员35人,学生1236名。1948年有教职员121人,工役101人,学生1300余名。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2月1日余戟门(1882年~1949年)代理院长职务。余氏,又名棨昌,浙江绍兴人,曾任民国北京政府大理院长(即最高法院院长),本院教授。2月16日组成以余戟门为主任,吴世雄为副主任的“临时院务维持委员会”主持学院工作。是年6月,华北人民政府司法部接管朝阳学院后不久撤销该院。8月9日,以原朝阳学院为基础组成中国政法大学开学,谢觉哉(1884年~1971年)兼任校长。翌年该校撤销,并入中国人民大学。

民国大学——朝阳大学——朝阳学院,前后历时37年,几乎与民国时期共存亡。作为一所私立以法律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为培养近代司法人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1.民国大学(民国学院)

民国5年(1916年)5月17日,江西九江人蔡公时(1888年~1928年)等人在宣武门外湖广会馆创办民国大学,初设文、法、商三科13门:中文、历史、哲学、地理、政治、法律、经济、交通、银行、税务、外贸、保险、领事。1917年春租定储库营四川会馆为校址。首任校长广西桂林人马君武(1880年~1940年),后安定武暂代,不久陈量继任校长,后应善以代理。1918年4月成立董事会,首任董事长冯家邃。1920年9月12日,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868年~1940年)出任民国大学校长,徐宝璜、黎世蘅先后代理校务。1922年6月,北京政府教育部以及农商部、司法部先后批准民国大学立案。1923年5月,校址迁入宣武门内太平湖旧醇王府(老七爷府)。著名外交家顾维钧(1888年~1985年)担任董事长。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江天铎任校长。1924年12月,雷殷任校长。1926年7月邓芷灵任校长。1927年12月,少帅张学良(1901年~2001年)出任民国大学校长,直至北京政府结束。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后,国民党政要张继(1882年~1947年)任民国大学董事长,国府要员、湖南宁乡人周震麟(1875年~1964年)任校长。1930年12月,奉命改称民国学院。1931年2月,国民党新闻界要人、湖南宁乡人鲁荡平(1895年~1975年)任民国学院院长。这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重新立案民国学院,遂决定停办预科,改为附属高中。学院还决定停止专门部、专修科招生,保留中文、英文、教育、法律、政治、经济六系以及体育专修科。1934年英文系停办。历年在校生如下:1916年55名,1917年74名,1918年92名,1919年97名,1920年108名,1921年152名,1922年189名,1923年438名,1924年1138名,1925年1143名,1926年1004名,1927年1064名,1928年1088名,1929年1235名,1930年1661名,1931年1441名,1932年1535名,1933年1491名。至1933年历年累计毕业生1982名(其中本科生487名)。

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后,民国学院南迁河南省会开封,暂借河南大学一部开课。不久,再迁湖南省城长沙,初在楚湘街忠信里,后移书院坪明宪女中校舍。1938年又迁益阳上新桥徐氏宗祠,再迁淑浦大潭,1941年来到宁乡陶家湾,1944年又搬到安化鹿角溪,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回到宁乡,校名改为北平民国大学。但学校未能迁回北平。1949年湖南解放后,民国大学撤销,并入湖南大学。

民国大学、民国学院,存世33年,其中在北京、北平只延续了22年。

12.中法大学

民国初年,“世界社”设立法文预备学校,开始在方家胡同前京师师范学堂旧址,后移崇文门内方巾巷,再迁宣武门外四川会馆、西直门内翊教寺,民国6年又迁到西山。这个法文预备学校于民国9年(1920年)10月10日于西山碧云寺改建为中法大学西山学院,成为中法大学之创始。初设文、理两科,校长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868年~1940年)。1924年在阜成门外北礼士路建立孔德学院,是为社会科学学院。同年冬又在地安门外迤东北黄城根吉祥寺(位置在今地安门东大街117号院)建立分院,理科自西郊迁此。1925年,又将文科迁至东安门外迤北东黄城根39号(今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大院位置),并改称服尔德学院。同时将理科改称居礼学院。早在1918年建立的生物研究所改称陆谟克学院。1926年1月22日,北京政府教育部第112号指令认可私立中法大学,遂完成立案手续。蔡氏任职校长时间不长,直隶高阳人李煜瀛(1881年~1973年)成为二任校长,字石曾,系留法学士,后任职北平研究院长。三任校长直隶昌黎人李书华(1880年~1979年),字润章,系留法博士,后任职北平研究院副院长。

1930年3月15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第651号指令允许中法大学备案。同年大学预科停办,改为附属高级中学。1931年还建立了镭学研究所和孔德商业专科学校。这年11月,服尔德、居礼、陆谟克和孔德四学院分别改名为文、理、医和社会科学学院。1932年又在北礼士路19号成立药物研究所。这时的校长已是天津人李麟玉(1890年~1975年),字圣章,法国巴黎大学硕士。1933年,中法大学文学院长李书华,设中文、法文、经济三系,理学院长李麟玉兼,设物理、化学、生物三系,医学院长朱广相,不分设系,社会科学学院长沈尹默,设哲学、社会科学二系。全校有教员83人,四个学院学生共202名。1934年该校《学则》称:“本大学遵照国民政府公布之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沟通中西文化并注重实习、致力应用为宗旨。”这年8月,社会科学学院撤销,并入文学院,并停办商业专科学校。这时文学院已有中文、法文、哲学、经济和社会科学五系,理学院有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四系,医学院只设医学系,三学院均在东黄城根。文、理两学院修业四年,医学院修业五年,后二年在法国里昂完成学业。此外,研究部直属药物研究所和镭学研究所。这时北黄城根成为附属高中校址,还在东华门外有包括中学、小学、幼稚园在内的孔德学校,西山校址还有西山温泉初中、温泉女子初中、温泉小学和碧云小学,都是中法大学附属教育机构。1937年6月,哲学系结束。这时中法大学有教员101人,职员23人,工役60人,三个学院学生计327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中法大学艰难维持。1938年9月,尚有在校生111名,因受日伪干扰,不能正常上课,更不能招新生,北平中法大学被迫停办,遂设驻滇办事处于昆明。1939年7月,理学院先行离平,11月27日在昆明北门街59号开学。1940年8月,文学院离平后到昆明北门街开课,理学院则迁昆明西郊黄土坡。医学院师生则已移法国里昂继续学业。中法大学北平校舍则于1941年8月1日被日伪当局抢占,充当伪北京大学法学院所在地。

1945年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结束。中法大学昆明部分回迁北平,1946年11月1日在原校址正式复学。1947年北平中法大学文学院设文史、法文、经济三系,理学院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系,医学院仍为一系,不过改为四年制,在北平二年,在里昂二年。在北平教员92人,职员40人,在校生404名。1948年北平中法大学有教职员91人,学生216名。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6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进驻中法大学实行接管。由于中法大学在解放前是一所进步的私立大学,这所学校多次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有着光荣的历史,接管后与该校师生进行协商,于是1950年改为国立,后又决定暑期后停办。中法大学原文史、法文两系并入北京大学,经济、生物两系并入天津南开大学,而数学、物理、化学三系则并入华北大学工学院或北京大学。中法大学历时三十载,至此结束。

13.平民大学(平民学院)

民国10年(1921年)11月,平民大学创建,校址地安门内二道桥。创始人兼首任校长是浙江杭州人汪大燮(1860年~1929年),其曾任民初熊希龄内阁教育总长近半年,还当过不到两周的交通总长,四个多月的外交总长,一个星期的暂代国务总理,是位博学多才的爱国者。平民大学成立时,接收了业已停办的新华大学部分学生。学校于1922年1月22日正式上课,以后遂定这天为校庆日。平民大学宣称:“本着平民主义,养成适合时代需要的社会人才。”为办学宗旨。1923年5月11日,北京政府教育部准予立案。平民大学设三科,文科设国文、哲学、新闻、社会四系,法科设政治、经济、法律三系,商科设普通商业、银行、保险、交通、税务仓库和领事六系,修业均为四年。专门部设法律、政治、商业三科,修业三年。大学部设预科二年,专门部设预科一年。该院规定第一外语为英语,第二外语为俄语。1924年校址迁至德胜门内大街石虎胡同(今大石虎胡同1号院)。1925年,该校有教职员123人,学生906名,其中女生34名。

汪大燮辞世后,河北清苑人,曾任河北省政府主席的商震将军(1891年~1978年)接任校长。1930年秋,平民大学遵令改称平民学院。1931年秋,尚有学生418名,1934年停办。

14.华北大学(华北文法学院)

民国11年(1922年)6月,私立华北大学在西安门外大街路北创建,创办人和首任校长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学校设文、法两科以及专修科。1924年7月通过北京政府教育部和司法部立案。1925年以前清宗人府衙门旧址为校址。当年有教职员48人,学生252名。1927年蔡元培离任,胡汝麟、胡己任先后继任华北大学校长。

1930年11月,遵照《大学组织法》有关规定,只有文、法两科的华北大学改名华北学院,萧瑜为首任院长。设政治、经济、法律、政治经济四系,以及银行会计、日文商业两专修科。1931年有教员65人,学生达到530名。1932年11月,华北学院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立案。1936年购置位于西黄城根9号的前清礼王府旧址为校址。根据当年学院《组织大纲》,“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这时学院的董事长是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将军(1885年~1940年),曾扩情(1893年~1983年,四川威远人)、何其巩(1898年~1955年)先后任职院长。

1937年8月日军占领北平后,华北学院被日军强行占据。学院被迫迁往城南湖广会馆。事变前,学院有教职工90人,四系和教育、商业、艺术、日文四科学生计360名。事变后,教职工减至48人,学生只余174名。此后学院被迫停办。马邻翼、孙武、江天铎、陈廷杰先后担任有名无实的院长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收回原院址。

1946年冬复学后,改称华北文法学院。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将军(1891年~1969年)任学院董事长,王捷三任院长。设有政治、经济、法律、历史、中文、英文、俄文七系。1947年学院有教员90人,职员43人,学生1075名,增加国际贸易和边疆政治两系,达到九个系。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位于大酱坊胡同1号的华北文法学院,随后该院撤销,师生并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和华北大学(系解放后由老解放区迁来的)。私立华北大学——华北学院——华北文法学院前后27年的校史宣告结束。

14.东北大学

民国12年(1923年)4月,私立东北大学创建于奉天(今沈阳)北郊,王永江、刘尚清和张学良先后就任校长。全校分为文、理、法、工和教育五学院。1931年秋,日军侵占沈阳后,东北大学迁来北平,10月18日在南兵马司1号(今大佛寺东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址)复课,后来成为东校。1932年2月,开辟广安门内大街100号(今235号北京市回民学校址)为南校,工学院在此。这年8月,沈阳迁平之私立冯庸大学和锦州迁来的东北交通大学并入,冯庸大学所在的西直门内崇文观5号(今东新开胡同67号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址)并入,为北校,文法学院移此。农学院则未来平。移往河南省会开封。1935年理学院、教育学院和交通学院(即前锦州交大并入后所设)均停办。1936年2月,工学院迁陕西西安。1937年春,东北大学在北平尚有教员140人,职员80人,校工100人和学生1240名。5月,文法两学院亦迁开封,6月又迁西安。这时校长为臧启芳(1894年~1961年),辽宁盖平(今盖州市)人,留法硕士。

1937年,东北大学改为国立,1938年迁往四川三台,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国立东北大学才自西南回到东北。

由于内战原因,1948年4月,东北大学再次来平,校部设西四北大街武王侯胡同(今西四北八条)7号,校长刘树勋。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管会接管东北大学,3月迁往东北解放区。文、法、商、教育四学院迁到长春,为今东北师范大学之前身。工学院迁往沈阳,改名东北工学院,今已复名东北大学。

14.北平铁路专科学校

民国13年(1924年)9月10日,私立畿辅大学在阜成门内宗帽胡同(今宏茂胡同)开学。该校宗旨为注重铁路科,兼办文法各科。学校董事会中有唐绍仪、熊希龄、叶恭绰等社会名流,创办人兼校长为广东南海人关赓麟,系清末进士,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毕业,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曾为京汉铁路总办、汉川粤铁路督办、署理交通部次长。1925年2月,北京政府交通部批准该校立案。这年8月,校址迁至东单北干面胡同原铁路协会旧址。1926年文、法、商科停办,只余铁路管理、土木工程和机械工程三科,大学部本科四年,预科二年。专门部只有铁路管理科,修业三年,预科一年。另有附属部铁路管理特科二年,高等补习班一年。1927年东方大学和通才商业专门学校撤销并入畿辅大学。

1928年10月10日,更名私立北平铁路大学。1931年预科停办,改设东方高级中学。1933年8月1日又改名私立北平铁路学院。1936年2月6日,校址迁至朝阳门内南城根大雅宝胡同1号原税务专门学校旧址。这年秋天,铁路学院改称铁路专科学校。时有职员24人,教员28人,工役21人,学生269名。1937年8月,日军占领北平后,学校被“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接收后停办。

1945年日本投降后,校产于1946年1月被发还,但大雅宝胡同校舍已被国民政府空军部队占据(今为人民解放军空军招待所)。迟至1948年10月,铁路专科学校才在老校址干面胡同92号(今4号东城行政学院所在位置)复校。董事长王宠惠,校长仍为关赓麟,此时已经年近古稀。该校称“以教授铁路应用科学,养成铁路技术人才为宗旨。”设路政和工程两科,修业期限仍为三年。

1949年春,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收该校时,尚有教职员约50人(其中教员24人),车务、电务、会计三组四班学生370名,代理校长郭瑞章。接收后即宣布该校停办,师生并入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从畿辅大学、经铁路大学、铁路学院到铁路专科学校,该校前后历经25个年头。

15.豫人法政专门学校

民国元年(1912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立案,校址宣武门外达智桥嵩云草堂。1917年2月停办。

16.化石桥法政专门学校

民国3年(1914年)7月教育部备案,校址正阳门内西城根(今前门西大街路北),存在到1918年7日停办。

17.新华商业专门学校

民国3年(1914年),杨震华创办“中央商业讲习所”,旋改名新华商业专门学校,1915年2月在教育部备案。至1924年8月,北京政府教育部以办校十年设备简陋,教课废驰为由而撤销备案资格。该校停办。

18.人艺戏曲专门学校

民国11年(1922年)11月1日,四川广安人、前京都市政督办蒲殿俊(字伯英,1878年~1934年)在宣武门外南横街(今南横东街西口内)创办的话剧高等学校,招生50余名。学生修业二年,教职员20余人,1924年学校因组织不善而停办。

19.世界语专门学校

民国12年(1923年)创办,校址阜成门内南顺城街孟端胡同。校长为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存在仅几年。

20.外国语专门学校

民国13年(1924年)建立,校址西单北东斜街,约存在了一两年。

21.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民国19年(1930年)6月,天津人、燕京大学文学士焦承志(即焦菊隐,1905年~1975年)创建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校址初设崇文门外木厂胡同(今东兴隆街),后迁地安门内椅子胡同(今并入嵩祝院北巷)。1931年7月,学校定名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时有学生106名。是年,隶属南京中国戏曲音乐院。1934年9月,改名中国戏曲音乐院北平戏曲学校。学校分设音乐、戏曲两组。至1940年11月停办。

22.中央大学

民国初年,中央法政专门学校在崇文门内五老胡同建立,民国3年(1914年)7月教育部备案。辛亥革命著名人物、湖北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人孙武(1880年~1939年)曾任校长。校址后迁西单二龙坑旧郑王府西园(今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所在位置),1923年升格改名中央大学,至1927年停办,并入中国大学。

23.正志大学

民国10年(1921年)6月建立,存在时间不长。

24.郁文大学(郁文学院)

民国12年(1923年)6月,郁文大学成立。一院地址阜成门内大街,二院地址德胜门内大街,设大学、专门、专修三部。1925年,北京政府教育部准予试办。1930年11月,遵国民政府教育部令,改称郁文学院,院长凌昌炎。1931年有教职员83人,学生945名。1935年停办。

25.孔教大学

民国12年(1923年)8月,孔教大学在西单北甘石桥路东成立。该校发起人和校长是广东高要人陈焕章(1881年~1933年),他是清末进士,又曾留学美国,民初组织孔教会,自任总会长。陈曾为徐世昌、曹锟两位总统顾问。该校以传道布道为宗旨,弘扬儒家学说。该校大学部设经、文、法三科,专门部设经学、法律、政治、经济和政治经济五门,两部均设预科,还设有研究院。1925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令准试办。1931年时,还有学生35名,旋即名存实亡。

26.务本女子大学

民国12年(1923年)9月创立,校址西四南丰盛胡同。约存在到1925年。

27.东亚大学

民国12年(1923年)建立,约存在到1925年。校长吴丽南。

28.南方大学

民国13年(1924年)4月,经北京政府教育部批准设立。校址宣武门外西砖胡同。校长江西弋阳人、中国社会党头目江亢虎(1883年~1954年)。该校系1922年在上海创办的南方大学北京部,约存在到1925年。

29.东方大学

民国13年(1924年)7月,经北京政府教育部批准,东方大学在德胜门内定阜大街庆王府旧址(今定阜街3号院)开办,校长余天休。1927年6月停办,并入畿辅大学。

30.文化大学

民国13年(1924年)9月获北京政府教育部批准建立,校址交道口南大街棉花胡同(今东棉花胡同),校长是浙江杭州人、卸任国务总理孙宝琦(1867年~1931年)。约存在了一两年。

31.公民大学

约在民国13年(1924年)至14年(1925年)存在,校址朝阳门内路北原孚王府。

32.民治大学

民国13年(1924年)在西单北背阴胡同建立,存在到1928年。

33.新民大学

民国13年(1924年)于地安门外方砖厂建立,大约存在了一两年。

34.进群大学

民国13年(1924年)建立,约存在了一两年。校长为四川广安人、曾任京都市政督办的蒲殿俊,即蒲伯英(1878年~1934年)。

35.国际大学(人文大学)

民国13年(1924年)在西郊万寿寺建立国际大学,1925年5月改称人文大学。校长系贵州贵阳人,当过上海中国公学代理校长的陈筑山。约存在了一两年。

36.新闻大学(民族大学)

民国15年(1926年)1月,新闻大学在正阳门内顺城街(今宣武门东大街)72号建立。后改名民族大学。校长张秋白。约存在了一两年。

37.政治大学

民国14年(1925年)11月,私立自治学院改名政治大学,系上海自治学院北京部。校长为江苏宝山(今上海市宝山区)人张嘉森,即张君劢(1887年~1969年)。后不详。

38.神州大学

约在民国13年~14年(1924年~1925年)存在过。

39.新华大学

20年代初存在过。校址西四马市大街(今西四东大街),校长张仲仁,不久停办并入平民大学。

40.文治学院

民国17年(1928年)9月,私立北平文史政治学院在阜成门内福绥境成立,迟至1929年5月才正式上课。该院创始人兼院长是江苏铜山人萧一山(1902年~1978年),副院长王玉树。1931年6月,改称文治学院,其《组织大纲》称,“文治学院以研究文史政治,讲求实用,养成硕学通才为宗旨。”其所设研究部和大学部均分设国文、历史和政治三学系,并设有专科。该院约于1933年~1934年停办。

41.京华(北平)美术学院

民国4年(1915年)9月,私立京华美术专门学校在阜成门内大麻线胡同建立,后迁宣武门外后孙公园。20年代末改称北平美术学院,迁址府右街运料门内。1931年时有学生102名,院长王悦之。1932年9月改为美术专科学校,1934年又改为艺术科职业学校。抗战胜利后改名京华美术学院,地址在广安门内下斜街80号。1947年有三班学生150名,院长邱石冥。

42.北平国医学院

民国19年(1930年),名医萧龙友(1870年~1960年,四川三台人)和孔伯华(1885年~1955年,山东曲阜人)创建,孔伯华任院长,校址西四南大街丰盛胡同。存在到1945年。累计毕业生达700名。从未呈请教育行政机关立案。

43.华北国医学院

民国20年(1931年),名医施金墨(1881年~1969年,浙江萧山人)创建并自兼院长。院址初设广安门内南横街盆儿胡同,次年迁阜成门内大麻线胡同,后又迁广安门内西砖胡同36号。至1949年停办时,尚存四班学生40名。累计毕业生16届600余名。但从未呈请教育行政机关立案。

1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