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经过十几年的艰苦经营,汉高祖刘邦深知要使天下长治久安,必须有贤人辅佐,因此颁布求贤诏令,在全国范围内广征贤才。
诏书只有不足两百字,简洁明了,阐明了求贤的目的、意义、方法、要求,体现了刘邦唯才是举、求贤若渴的心情。
《高帝求贤诏》汉•班固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字季,沛(今江苏沛旦)人。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6年至前195年在位。他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商贾。他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高帝求贤诏》是刘邦称帝十一年(前196年)二月发布的诏书。先写古人用贤成就功业,继之写自己用贤平定天下,最后表示欲安定天下而急需求贤的诚意与急迫心情。
译文
听说古代圣王没有谁超过周文王的,霸主没有谁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依靠贤人成就功名。现在天下贤人有智慧有才能,难道只有古代才有这样的人吗?担忧的是君主不肯去结交,贤土从什么途径进身呢?现在我靠上天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统一全国成为一家。希望长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庙到无穷。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吗?贤士大夫们肯同我共事的,我能够使他贵显。把诏令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诏书下达相国酂侯,相国酂侯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达各郡太守。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称的,一定要亲自劝他出来,给他准备车马,送他到相国府,写下经历、状貌、年龄。如果有贤人而不推举,发觉后要免除他的官。年老而体弱多病的,不要送来。
赏析:
《高帝求贤记》一文虽然短小,却清楚地说明了诏令求贤的原因、目的和方法。
刘邦起自布衣,对士人多有轻侮。但由于他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认识到的天下多有赖于士人,为此他统一天下后,要治理天下,就急于寻访贤能之人,心情十分急迫。尽管此诏书是在刘邦在位晚年发布的,但这封诏书毕竟奠定了西汉的基本国策,功不可没。西汉大量贤士得到重用是在武帝宣帝时期。但是,要追溯西汉王朝的求贤历史,还要从这封诏书开始。
高帝刘邦求贤的根本目的,自然是为了使自己的统治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高帝之所以求贤,则是因为他从历史与现实两个不同的层面,清醒地认识了经营天下与贤人辅的紧密联系。就历史而言,世之王者莫高于周文,周文王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其成名的关键在于任用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泰颠、闳夭、散宜生、南官适等贤人;世之霸主莫高于齐桓公,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成名的关键在于任用管仲。就现实而言,贤人的重要性对高祖刘邦更是刻骨铭心。当初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髙祖起于闾巷之间,拨乱诛暴,平定海内,终践帝祚。他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善用智能之士。高祖曾云:“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取天下也。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正因为知此,诏书才有“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云云。不论着眼于历史,还是着眼于现实,刘邦都迫切感到需要贤士大夫来治理天下。
诏书以周文、齐桓自许,以古之贤士期待今之人,流露了刘邦希冀王霸之业的雄心以及渴求贤才的迫切。诏书云:不惟古之人有智慧有才能,今天下人亦然,只因人主不肯结交,致使贤者无由进升。如此归咎人君,便见高祖礼贤下士之意,显得顿挫而又警醒。高祖本意在于进用贤者以安定汉家,却云“与吾共安利之”;一个“利”字,巧妙地将自身的好处幻化成了贤人的利益。如此说来,高帝求贤便有了为贤者打算图谋的含义。诏书又云:“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上文言“交”,此处言“游”,更表现出一种天子友匹夫的大度雍容的气度;尊之显之云云,则是直接诱之以势力。诏书结尾云:郡国若有贤者,“必身功为之驾”,“有而弗言,觉,免”;一个‘必”字、一个“免”字,再次表现了高帝求贤的精诚。由此可见,《高帝求贤诏》不仅层次划然,而且用语极具艺术性。
主旨明确
从历史层面来看,诏书开头以周文王、齐桓公为例,指出了治理天下与贤人辅佐的密切联系。周文王与齐桓公都因为做到选贤任能才使得国势强盛。从现实层面讲,刘邦对人才的重要作用体会更深刻。当初秦失其鹿,天下豪杰共逐之,而刘邦最终胜出,仅用7年时间就一统天下。他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即知人善任。刘邦曾云:“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建立汉朝后,刘邦深知打江山靠贤人辅佐,守江山更要靠贤人辅佐,特别是在内忧外患、百业待兴的西汉初年。就在诏书公布的同一时间段里,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等主要异姓王都被诛杀,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汉初政局并不稳定。为巩固统治,刘邦颁布求贤诏,用以稳定人心、收揽人才为己所用,以使自己的统治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结构清晰
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人才的重要作用,表明自己对人才的渴求。如前文所述,文章首先从周文王、齐桓公说起,他们都是靠贤人辅弼才成就霸业。紧接着,作者回到现实,指出贤人代代皆有,关键在于帝王对他们的态度,在于能不能去结交他们、使用他们。随后,作者指出,靠贤士大夫取得了天下,今后仍要与他们共治天下,并给予他们尊贵地位和特殊礼遇。
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求贤的做法和基本程序,再次表明了高祖求贤的决心。高祖要求这道诏书由“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即由御史大夫周昌将诏书传达给相国酂侯萧何,萧何下达给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给各郡的郡守,保证诏令由中央传达至地方,天下皆知。诏书对地方官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对于那些有才德之人,要给予他们特殊礼遇,要亲自去劝说,为他们驾车,送到京师相国府,登记被举荐者的行为、容貌和年龄。地方上有贤才而郡守不荐举的,一经发现就免除他的官职。年老有病的,不必遣送。
总体来看,这篇诏书中心突出、条理清晰、环环紧扣,既讲缘由又明主张,既述政策又讲执行,既对中央官员明规矩又对地方官员提要求,内容精练、结构紧凑。
形象凸显
西汉的许多诏书不仅具有逻辑的力量、理性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从中可窥见西汉皇帝的个性形象。通读《求贤诏》,我们深切感受到一股英雄豪气扑面而来,深刻体会到刘邦求贤若渴的迫切之情和精诚之意。诏书开篇虽然说的是周文王、齐桓公,但实际是为了引出刘邦自己,表现了今人不让古人的豪迈气魄。对人才的渴求与礼敬之意也在诏书中得到充分体现。
比如,诏书指出当今天下同样人才济济,但“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把贤才进身无路、报国无门的责任归咎于自己,体现了开国雄主的责任担当,态度真挚诚恳。再如诏书云:“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游”,一般指朋友交游往来,用在诏书中,体现出高祖礼贤下士的姿态。诏书又云:“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要求地方官员必须高度尊重人才,要“身”劝,为之“驾”,“身”“驾”二字,再次表现了高祖对人才的尊崇态度。
文气雄浑
这道诏书字数不多,但把求贤的诸多方面表达得明确显豁,没有闲言赘语。诏书巧妙运用反问增强文章的气势。比如“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连用两个反问句,不仅赞扬了当今豪杰,更强调人主的主动作为、积极求贤。又如“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巧妙使用反问句激发贤士大夫的责任感,使他们感受到皇帝的尊重之意。此诏求贤目的明确,即“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但作者却先以周文王、齐桓公的典故开头,再亮明观点,指出成功的原因在于人才,读起来迂回跌宕、颇有气势。又如末段中的“御史大夫昌下相国”一句,几个“下”字连用,一气贯注,彰显了文气之雄浑。
现实启示
一是治国理政,人才为要。刘邦深刻认识到人才对打天下、守天下的重要意义,号召天下贤士“与吾共安利之”,并“尊显之”,态度真诚,激发了人才归附的巨大内驱力。汉后世之君,以此为楷模,把人才的推荐、选拔、使用作为重中之重,有的在即位之初颁布求贤诏,有的为解决人才断档或事业危机颁布求贤诏,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较好作用。这启示我们,得人才者兴,失人才者亡,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千金买骨,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要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高帝求贤诏》展现了刘邦对贤才的极度渴求和重视,通过广泛招募贤才的诏书,体现了其对人才价值的深刻认识。
通过这篇诏书,强调了贤能之士对于国家治理和帝王功成名就的重要性。他以周文王和齐桓公为例,说明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成就和名声的建立都离不开贤能之士的贡献。同时,刘邦通过特别发布的诏书,向全国范围内广泛招募贤才,这不仅体现了他对人才的极度渴求,也展示了其不惜一切代价广开才路的决心和魄力。他对贤能之士的鼓励和期许,通过“若有贤德必身劝”来表达,意味着亲自前往劝说贤士出仕,体现了对人才的极度重视。此外,对于那些有贤能之士未被推荐的情况,刘邦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即“隐而即觉即免官”,这意味着若有贤能之士未被推荐,一经发现,当地官员将面临被罢免官职的处罚,从而强调了举荐贤才的重要性。
而今再读刘邦的《求贤诏》,感触极深。这篇诏书不仅是对贤能之士的渴求和重视的表达,也是对人才价值的深刻认识的一种体现。刘邦通过这篇诏书传达的信息,对于当时的社会和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重视人才的态度和做法,为汉朝的稳定和走向强大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了后世帝王和领导者学习和效仿的典范。通过这篇诏书,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依靠人才来实现,而一个领导者如果能够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那么他的事业就更容易取得成功。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和稳定离不开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只有广招天下贤才,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期繁荣和发展。此外,开放渠道、积极招纳人才,是确保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高帝求贤诏》,我们可以看到,刘邦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识别和利用人才,这使得他能够平定天下,建立汉朝的基业。《高帝求贤诏》的核心理念——重视人才、唯才是举、求贤若渴,以及开放渠道招纳人才,对于任何时代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启示。还提醒我们,作为领导者,应该具备开阔的胸怀和远见,不仅要能够识别和选拔人才,还要为人才提供合适的舞台,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种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不仅是领导者个人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责任。通过广泛吸纳各种人才,可以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的自身价值得到确认和保障,民族凝聚力高涨的国民,才是一个国家自立自强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最珍贵的资源,也就是说,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国家如此,企业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