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让你焦虑到心慌失眠易怒吗?试试避免这5点,让焦虑无处躲藏

去爹味老爸 2024-12-28 21:26:57

谁有了孩子没焦虑过啊,你会因哪些事而焦虑呢?

我的焦虑,从和大娃第一次见面就开始了。

“OMG,这么丑啊,不是抱错了吧!”

“吃得多怕撑坏了,吃得少怕营养不够,怎么办?”

随着小家伙一天天长大,焦虑的事也日新月异。

“孩子要不要学XXX?”

“怎么才能让孩子更聪明?”

“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

大娃好不容易懂点事了,愣了吧唧的我无意之中就把二娃造出来了。

用一句话形容那感受就是:辛辛苦苦好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由于养育大娃时元气大伤,需要九九十八年才能恢复,所以二娃只能散养了。

散养后,解放的不仅是一把屎一把尿的体力劳动,也解放了我的思维。

我不再局限于关注具体的吃喝拉撒睡这些细节,而是从书和科研论文中学习更正经,更科学的教育知识。

这让我逐渐醒悟,以前是自己把“焦神(焦虑)”请到家里来的,然而请神容易送神难。

现在终于送走它了,我这就把心法给你,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启发。

1、避免应该思维

《胡思乱想消除指南》这本书提到应该思维,就是认定人和事情“应该”或“不应该”怎样,不接受其它结果。

比如,孩子不应该瞎玩了;孩子应该听话懂事;我应该严厉一点……

网上有很多家庭教育指南都是这种思维。

有的为了引流,故弄玄虚,制造焦虑;有的为了带货,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甚至个别专家,背着让人肃然起敬的头衔,也特么“念假经”。

这种东西接触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或孩子做得不够好,也无形中加固了我们的“应该思维”。

这本书的作者说:当我们用应该思维,而不是“可以思维”看世界时,就容易产生焦虑。

2、避免以偏概全

隔壁老王被绿了,就归因于是他那方面不行。而真实的原因可能是别的,或者是很多因素叠加在一起造成的。

心理学说的“习惯性归因”就是这样:人们找到一个原因就等不及下定论,然后就不再考虑其它因素。虽然省时省力,但容易以偏概全。

比如《抓娃娃》这个电影,小孩马继业掌管家里财务后,偷偷买了pad玩游戏,他爸妈几乎崩溃,认为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你有没有过因为一件事全盘否定孩子,否定自己,再贴上一个很难撕去的负面标签?

以偏概全让我们容易忽略真正的原因,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避免比较

当自己的娃在某方面比别人的娃表现更好时,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心里早就窃喜了(看我的孩子多优秀,啊哈哈哈哈哈……)。

如果是反过来的情况,潜意识可能就会把焦虑这鬼东西请来接管心智。

《大器晚成》这本书里提到许多科学研究,证实了人的发育速度是不同的,且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也不同。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我们要和他比吗?

无论咱们成年人还是孩子,只和自己比,只要有进步,有成长,我们就是最棒的。

4、避免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者不断投入资源,陷入标准化的动作里,成了标准化的奴隶。

明明想要掌控感,恰恰因此丢失了掌控感。

当他们无法达到心中的完美时,开始自我贬低、焦虑,陷入恶性循环。

而不完美主义者知道,没有人能做到事事完美,也做不到事事兼顾。所以他们短期的预期很低,低到不可能失败。但不妨碍他们有很高的长期目标。

尝试接纳孩子,也接纳自己的不足和短板吧。

接纳不是纵容,而是包容,也是对个性最温柔的敬意。

5、避免做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形容的是像直升机一样在孩子头上盘旋,不肯离去。什么事都要插手,事无巨细。甚至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参与。

你试着换位思考下,如果有人把你的生活都安排好了,想干点啥都受限制,你对生活还有多少热爱呢?

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我们只能陪伴一段路。

在孩子独立之前,尽可能多尝试、多体验些事情,孩子对世界的了解才能更全面,人格才会更完整。

小时候多吃些小亏小苦,长大后才能少吃大亏大苦。

尾声

我知道,让咱们家长焦虑的事远远不止这些。还有补习班、学业、顶嘴、网瘾、沟通、早恋、叛逆等等,这些以后再细说,希望今天这些对你有用。

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经过岁月多年的雕刻,我们有时会忘记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的心境,以至于被焦虑蒙蔽了双眼,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初心。

孩子是我们最珍贵的宝贝,关注我,为了孩子,重拾教育的本质和初心,一起做明智的父母。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