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刚发动“玉米革命”,不让贵州农民种玉米,铲平千万亩玉米地

他她行走人物 2024-11-07 15:12:34

“满坡满岭光秃秃,大猪看着小猪哭。人们问它为啥哭,志刚不准种苞谷。”大猪的回答令人唏嘘——因为孙志刚,贵州的原省委书记,他禁止了苞谷的种植。

孙志刚上任后,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玉米革命”,他下令铲除了上千万亩的玉米田,这一举措让农民们愤怒不已,他们用歌声和民谣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讽刺。

孙志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01

遇见董辅礽

1954年5月,孙志刚出生在河南荥阳县的一个干部家庭。1971年2月,年仅17岁的孙志刚便踏上了荥阳近郊农村的土地,成为一名插队知青。劳动了两年后,孙志刚被提拔为郑州市第二大水库——丁店水库的一名主任干部。

仅仅半年后,孙志刚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转折。他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被推荐至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冶金系深造,从此跻身工农兵大学生的行列。

1976年,毕业后的他选择留校,执起教鞭,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然而,孙志刚的抱负远不止于此。他主动去上海考研,而且拿到了上海财经大学的硕士学位。

1983年,硕士毕业的孙志刚带着满腔热血,被分配至中南财经大学(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研究所,

在这里,他遇见了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时任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的董辅礽。

在董辅礽的悉心栽培下,孙志刚迅速成长为得意门生,不久便实现了从学术到仕途的华丽转身,真正做到了“学而优则仕”。

02

遇到第二个贵人

一年多后,孙志刚的人生迎来了重大转折。31岁的他,首次亮相便担任了武汉市经委副主任的要职。在接下来的七年里,他的身影穿梭于武汉市的经委、体改委、计委等部门,历任副主任。

1992年,他被调任至武汉市汉阳区委,担任副书记。四个月后,担任了区长一职。

然而,区长的座椅尚未温热,1993年,孙志刚又被紧急提拔为湖北省武汉市副市长,肩负起更重的责任。

随后,42岁的孙志刚在中央党校的学习结束后,踏上了宜昌的土地。

在这里,他先后担任宜昌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等职,历经3年的磨砺,最终在45岁时荣升为宜昌市市委书记,真正成为了一方水土的掌舵人。

这时,他提出了宏伟的愿景——要将宜昌打造成东方的日内瓦。

1997年,孙志刚首创“优选闭合贷款法”,巧妙化解了当时企业经营萎靡、银行资产恶化的“银企矛盾”。

同时,为了推动宜昌国有企业的快速发展,他提出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敞开家门,外引内联,东进中接,巧打三峡牌”的发展战略,为宜昌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正因为在宜昌的卓越表现,孙志刚赢得了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高度赞赏。2002年,48岁的他晋升为副部级领导干部,成为湖北省委常委、秘书长。

03

安徽经验

2006年,孙志刚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他被任命为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与时任省长王三运共事(王三运于2017年7月受到调查)。

在安徽,孙志刚着手实施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医改,这项改革后来影响了亿万人民的生活。

作为省医改领导小组的组长,他积极探索基层医改的新路径,其中“综合改革”、“药品招标平台建设”以及“基本药物制度(零差价销售)”等措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9年11月,孙志刚在安徽推行了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改革。他采取财政资金补贴的方式,实现了520种“基本药物”的“零差价”销售。

还同步推进政府主导的“基层综合改革”。医生的绩效考核和奖金核算不再与医院营收挂钩,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了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旧模式,有效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

孙志刚的这一系列医改措施,成功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赞誉。2010年1月,在举办的全国医改工作交流会上,孙志刚代表安徽介绍了“医改”的经验,使得“安徽经验”成为各地争相学习和效仿的典范。

然而,随着“看病贵”问题的缓解,“看病难”的问题又浮出水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打击,待遇差异不大导致他们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医术较高的卫生院医生纷纷选择离开,导致基层业务能力和收入急剧下滑,基层病人纷纷涌向城市,使得城市公立医院超负荷运转,加剧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04

全国医改操盘手

随后,2010年12月,56岁的孙志刚乘着医改带来的“功成名就”,赴京就任国家医改办主任,开启了为期五年的全国医改操盘手生涯。

在这五年的任期内,孙志刚全身心投入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基层医疗服务,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工作。他的主要成就之一是致力于降低医药成本,特别是推动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实施。

然而,实际操作的结果却与初衷背道而驰。一份调查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药品在省级采购中的中标价格竟是出厂价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导致患者最终支付的价格也是出厂价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这一现象直接指向了高药价与招标过程的密切关联。

孙志刚试图通过行政手段介入医疗市场,以期达到预期的改革效果,但这一做法却引发了药品集采领域的腐败和药品质量问题。

近年来,由于药品集中采购政策的实施,医疗腐败案件和药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在药品和医疗器材采购领域,腐败现象尤为严重,引起了业内的广泛争议和异议。

05

玉米革命

2015年金秋十月,孙志刚转战贵州,出任贵州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及代省长。随后在次年的1月,他正式成为省长。

到了2017年7月,63岁的孙志刚正式当选为贵州省委书记,肩负起引领这个西南贫困省份走向繁荣的重任。

孙志刚上任伊始,便轻装简从,深入贵州各地,全面视察脱贫攻坚工作。

他指出,沿用传统方法难以破解贵州脱贫攻坚的重重难题,必须在贵州掀起一场产业结构调整的革命,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型为规模经济。

不久,贵州的干部们便注意到,孙书记对遍布贵州的玉米地并不满。在他的推动下,贵州开启了一场“玉米革命”。

全省上下一番“折腾”之后,上千万亩的玉米地被改造,转而种植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饲草饲料等高附加值作物。

然而,这场变革的结局却是双刃剑:玉米地消失了,而经济作物也未能形成气候。

贵州的百姓对此感到愤怒,甚至编出了民谣来表达他们的不满:“满坡满岭光秃秃,大猪看着小猪哭。人们问它为啥哭,志刚不准种苞谷。”

更令人瞩目的是贵州各地市的“跨越式”发展。尽管在孙志刚的领导下,贵州连续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9%,位居全国前列,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孙志刚要求贵州各地加快发展步伐,尤其是贫困地区要努力提升地区经济总量。

这导致在他的任期内,贵州出现了一些“怪相”:越是财政紧张的县市,越是热衷于启动远超当地财政承受能力的市政项目,资金额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这样的做法,无疑给本就捉襟见肘的贵州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人物档案

姓名:孙志刚;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河南荥阳;出生:1954年5月,年龄:70岁。

学历: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毕业学校: 武汉钢铁学院、上海财经学院、武汉大学;毕业时间:1976年。

职务:武汉市经委副主任、宜昌市委书记、湖北省委秘书长、安徽省常务副省长、国务院医改办主任、贵州省委书记等。

调查宣判:

调查时间:2023年8月28;处分时间:2024年2月5日;

逮捕时间:2024年2月22日;提起公诉:2024年5月22日;

一审开庭:2024年8月14日;一审宣判:2024年10月29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