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人眼中的海上丝路大历史!

论史近现代 2024-10-28 00:29:28

路,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从来就是又具体又抽象的。“丝绸之路”无疑是一条路,但它又绝非一条单一的路。

1877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书中首次把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开辟的连接中国、中亚和印度的古老商路,称为“丝绸之路”。这一称谓,不仅表明这条商路上运送的主要货物是丝绸,还让人联想到绸带般在高山、峡谷、大漠、绿洲间蜿蜒律动的神奇曲线。1968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根据中国陶瓷的海上运输和贸易分布,首次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

近日,知名纪实文学作家、《另一半中国史》作者高洪雷的全新力作《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出版。该书是继《丝绸之路:从蓬莱到罗马》之后,作者又一关注“丝路”主题的重要作品。

《海上丝绸之路:从青岛到红海》

高洪雷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一次,高洪雷历经三年多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史料收集考证、实地采风、人物访谈等工作,最终选择以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琅邪(今青岛)为开篇,通过15个港口、海峡或海域,力图还原那条危险与鲜花并存、掠夺与贡献俱在、野蛮与文明共生的海上丝绸之路,并串联起一系列险象环生、高潮迭起、竞争惨烈、豪杰辈出的故事,将打捞出的生动历史细节讲述给对这条人类文明、进步、繁荣之路满怀好奇、敬意和希冀的万千读者,特别是为中国读者奉献了一部中国人自己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历史。

琅邪边,胶州湾——青岛

它是春秋时期五大古港之一,也是远古海上丝路的一大枢纽。中国最早的远洋航行——徐巿东渡,就是从这里启航的。那时,它叫琅邪港。

远古观象台

说起琅邪,读者或许会联想到东晋开国皇帝琅邪王司马睿和王羲之所属的琅邪王氏。

其实,琅邪(今琅琊)本是一座小山。往近了看,它似乎是崂山的余绪;往远了看,它又像是泰沂山脉的末梢。它位于今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西南部,三面环海,唯有西部与陆地相连,海拔183.4米,山顶平缓,状似高台,人称琅邪台。琅邪台周边,是典型的基岩海岸,布满高密度、耐腐蚀的花岗石,离岸不远处水深就达20米,适合大型船只落锚。而且,这里昼夜温差小,气候湿润,适合人类生息。文物不会讲话,但碳-14能让它报出年龄。考古成果证实,此地不仅出土了7000年前北辛文化时期的陶罐、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骨雕,还发现了4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青铜器。因此,琅邪堪称中国海洋文明最早的一缕曙光。

西周初年,开国元勋姜太公被封到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建立异姓诸侯国——齐国。司马迁记载,齐国先民信奉的掌管八方的神:一叫天主,祠天齐(今淄博市临淄区);二叫地主,祠泰山梁父(今新泰市梁父山);三叫兵主,祠蚩尤(今河南台前县);四叫阴主,祠三山(今莱州市参山);五叫阳主,祠之罘(今烟台芝罘岛);六叫月主,祠莱山(今烟台莱山);七叫日主,祠成山(今荣成市成山);八叫四时主,祠琅邪。司马迁又说:“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至于八神主的来历,司马迁说得有些模棱两可:“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意思是,八方之神可能自古就有了,有人则说是姜太公创制的。今琅琊台景区介绍,就连琅邪一名,相传也是姜太公所取,意思是美好、漂亮。那时,琅邪山作为四时主的祭祀地,显然具备了观象台的功能,齐国古人在此观测星象和气候,划分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时,进而设立了二十四节气。如果说琅邪山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应该不算虚妄之语。

一个能观测星象与气候的地方,当然也是古人出海渔猎的福地。后来,齐国在琅邪台湾(今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南部)建立了琅邪港,它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古港之一。

今日的琅琊港

琅邪海战

春秋时期,是一个既生产智慧又播种仇恨的年代,所谓“春秋无义战”可说是一个痛切的历史总结。中国东部沿海,借助河姆渡文化、东夷文化的底蕴,从南到北崛起了三个拥有舟师的诸侯国:越国、吴国、齐国。

位于江南的吴、越,比邻而居但仇深似海。吴王夫差二年(前494),越王句践不顾大臣文种、范蠡的劝阻,主动发兵进攻吴国,双方在夫椒(今太湖洞庭山)展开激战。结果,3万越军惨败给10万吴军,几近全军覆没。为了保留名义上的越国,句践带着夫人来到吴国,当起了夫差的仆人。

志得意满的夫差,已不满足于称雄江南,他还试图争当中原霸主,于是将目光瞄准了占有鱼盐之利的齐国。而北伐齐国,军粮运输就成了大问题。古代运输主要采取两种方式:陆运与河运。从吴国到齐国,距离遥远,河汊纵横,显然不适合陆运。于是,夫差调集民工,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人工运河——邗沟。吴王夫差十年(前486),邗沟开通,兵发齐国只等一个借口。

不久,他就等来了这个借口——邾隐公叛逃事件。两年前,鲁哀公发兵攻打附庸国邾国(今山东邹城市境内),攻陷了邾国都城,俘虏了残暴淫逸的邾隐公,并将邾国宫室洗劫一空。应邾国大臣茅成子的紧急求援,夫差亲率大军征伐鲁国,一直打到曲阜城下,迫使鲁国与吴国结盟。作为盟约中的一个条件,鲁国释放了邾隐公,邾国得以复国。邾隐公归国后,仍不改“好乐”的本性,继续胡作非为。极度失望之下,夫差派太宰伯嚭出面拘禁了邾隐公,扶持邾隐公的太子革为邾子,邾国从此沦为吴国的附庸。邾隐公不甘心被废,于是在鲁哀公十年(前485)春逃脱吴国的看管,来到鲁国。因为他是齐国的外甥,随即又投奔齐国寻求支持。齐悼公能接纳邾隐公,不排除有向夫差“叫板”的成分。

于是,夫差以齐国“窝藏逃犯”为借口,亲率大军北上,并联络鲁哀公、邾子、郯子分别出兵,组成了一支四国联军,共同讨伐齐国。联军驻扎的地点,是齐国南部边邑鄎。

在中国历史上,以“清君侧”“引渡逃犯”为旗号的讨伐之师屡见不鲜,如汉代的“七国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宋代的“张觉事件”、明代的“靖难之役”。应对讨伐的办法无非是两个:一是全民动员,破釜沉舟,这是以民生凋敝、生灵涂炭为代价的;二是杀掉或交出肇事者,这是以牺牲自己人为代价的。但通常情况下,“清君侧”和“引渡逃犯”不过是战争发起者冠冕堂皇的借口,即便像汉景帝一样杀掉亲信大臣晁错,像北宋一样将张觉的首级送给金国,也难保对方善罢甘休。此时,以国相田常为首的齐国贵族更是迂腐得可笑,他们不但采取了第二种办法,而且由齐国大夫鲍子弑杀了齐悼公,并安排邾隐公逃走,然后向诸侯联军发出讣告,意思是:肇事者已死,敬请退兵。令齐国贵族大跌眼镜的是,夫差接到讣告后,先是在军门外为齐悼公假惺惺地哭了三天,然后声称“弑君”乃天谴之罪,比“窝藏逃犯”更为恶毒,因此发誓严惩罪犯,并命令吴国大夫徐承率舟师前来增援。

于是,吴国舟师的几百艘战舰,似滚滚的乌云,从南向北扑向齐国琅邪港。琅邪,既是齐人祭祀之地,堪称齐国君民的精神寄托;又是齐国海盐产地,乃齐国钳制天下诸侯的一张底牌;还是齐国的核心港口和舟师驻地。琅邪一旦失守,齐的国运就到头了。

战争是国家主义的黏合剂。大敌当前,齐国贵族们只能放弃内讧,搁置争议,化干戈为玉帛,团结抗敌。

吴国舟师,既有夫差的王舟“艅艎”号楼船作为旗舰,又配备了负责高速冲锋的桥船、负责冲撞敌舰的突冒船、擅长水上作战的大翼船,可谓精锐尽出,来势汹汹。为此,齐国舟师决定以逸待劳,在琅邪台湾外伏击强敌。

中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海战拉开帷幕。

也许是过于骄横,也许是急于求成,吴国舟师进入黄海后,不加休整便继续进发。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凌厉的海风在琅邪海域掀起冲天怒涛,习惯内河作战的吴国水兵忍受不了舰船的颠簸,大多出现了晕船迹象,舰队阵形大乱。

机不可失。静候多日的300艘齐国舰船,分三路纵队,从上风处全速压向吴国舟师,水兵们纷纷把火箭射向对方。一时间,吴国舰船燃起熊熊烈焰,成为一座座悬浮在海上的“火山”。

在短暂的混乱后,吴国舟师开始还击,双方的箭镞你来我往,在海空织起一张遮天蔽日的箭网。随后,齐国舟师逼近吴国舟师,双方进入惨烈而血腥的接舷战。一来,吴国水兵是侵略者,长途奔袭,身心疲惫,而齐国水兵是卫国者,以逸待劳,同仇敌忾;二来,吴国水兵光脚赤膊,而齐国水兵身披盔甲,齐师很快占了上风。

接下来,十几艘大型齐国战舰,在轻型机动舰船掩护下,对吴军旗舰“艅艎”号形成围攻之势,护卫船被悉数击退。其惨状,形同群狼围攻一头野牛。

吴国舟师损失过半,身中数箭的徐承只得在卫兵护卫下狼狈南逃,冒着残火的“艅艎”号则被齐军缴获。琅邪海战以吴方惨败而告终。

噩耗传到诸侯联军所在的鄎,一直等消息的夫差怔了半天,只得下令班师回国。

在南去的战车上,风尘仆仆的夫差回过头来,咬牙切齿地说:“我会回来的!”

残阳如血,倦鸟归巢,一树树玉白色的杏花随风凋零,一颗不屈的头颅被映入下坠的夕阳,徐徐铺展出一幅题为“命运”的画轴。

越王迁都

时隔一年,即吴王夫差十二年(前484),吴军重整旗鼓,再次北伐,在艾陵(今济南市莱芜区东南)与齐军血战一场,侥幸赢下一仗。又过了两年,夫差亲率吴军主力,前往中原与诸侯会盟。夫差此举,无异于自掘坟墓,因为他在不顾一切地向前冲锋时,也把不设防的后背暴露了出来。当夫差率军挺进到700公里外的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与晋国争夺盟主之位时,背后的人动手了。

这个人,就是被夫差踩在泥水里,又用力蹍了几脚的句践。中国古人羞辱对手的手段,比现代人直接且粗鲁。句践通过被迫吃夫差的粪便赢得信任,被侥幸放回越国后,已经卧薪尝胆达十年之久,并暗中训练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接到吴军倾巢出动的密报,他没有放过这个翻身的良机,亲率大军突袭了兵力空虚的吴国,攻克了夫差的老巢姑苏,杀死了太子友。夫差得到噩耗,赶忙率领大军火速回援,结果在姑苏城外被张网以待的句践击溃。夫差只好向句践低声下气地求和,形同当年句践向夫差求和一样。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越国荡平了吴国,逼迫夫差自杀。放眼望去,江南已尽入句践掌心。

电视剧《越王勾践》剧照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句践带着被夫差错失的霸主梦,率军渡过淮河,与诸侯会盟于徐州,逼迫周元王封他为伯,得以成为春秋最后一霸。

为了巩固春秋霸主地位,句践考虑把都城迁往中原。对于迁都的方向,大臣范蠡的建议是琅邪。范蠡解释说,齐、燕习惯陆上作战,有强大的车马步兵;而越国习惯“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强项是水上作战。如果占据黄海之滨的琅邪港,就可以扬长避短,进可攻、退可守,必要时还可以从海上补充后备力量。

但越都北迁,不光齐国不答应,还会引起群雄共愤,闹不好连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也会站出来干涉。接下来,越国君臣绞尽脑汁,想出了两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第一,越人乃大禹的庶子无余的后代,九州是由大禹划定的,琅邪处在九州之一的青州境内,越人迁到琅邪名正言顺;第二,齐平公上台后,权相田常割琅邪为封地,引发国内动荡,吴国一度占领琅邪,如今吴国被越国兼并,那么吴国曾经的地盘自然归越国所有。为此,句践公开宣布了北迁琅邪的计划,美其名曰“收复旧地”。可见,即便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战争猛兽,也无一例外会戴上一张“正义”的画皮。师出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是礼仪之邦的伦理观,战争伦理也不例外。

戴上画皮,吃起人来就容易多了。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句践动用“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浩浩荡荡杀向琅邪。此时的齐国,早已丧失了“海王之国”的实力和锐气,只是在外交上象征性地表达了几声抗议,便将舟师和车兵撤离了琅邪。

句践从琅邪港登岸后,在附近垒起一座望海的观台,并按照周朝规制,建设了一座方七里的公城,然后把都城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运”到琅邪,使得琅邪一跃成为战国初期北方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电视剧《卧薪尝胆》剧照

这座规制宏大的新都,位于琅邪港正北4公里、今琅琊台景区西北5公里处,她既保有江南城市的灵巧,又具备北方城池的雄劲,是一座与句章南北呼应的大型港城。经过2000多年的风吹雨打,至今仍有1到3米高的残墙断垣,附近还发现了带有越国风格的陶片和越式青铜剑。

借助越国新都的加持,琅邪港南达江浙沿海,北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成为远古海上丝路的一大枢纽,与碣石(今河北昌黎县碣石山)、转附(今烟台市芝罘岛)、会稽、句章(今浙江宁波市江北区)并称五大古港。其海上军事、贸易地位,长时间难以超越。至此,你或许可以更深入理解我把海上丝路起点选为青岛的另一份初心了。

此后90年,琅邪贵为越都,琅邪港也傲视群港。其间,越王句践、鹿郢、不寿、朱句、翳先后当政,越国一直称霸东方与中原。他们在齐鲁大地也屡有斩获,越王朱句灭掉了今山东南部的滕国(今山东滕州市)、郯国(今山东郯城县),越王翳则灭掉了缯国(今山东兰陵县),越国疆域从山东沿海直达福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