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标签话题:,那么咱们就着这个话题蹭下歼-20双座版的热度吧。
军事领域上很多事情让外行人看来都是有点反智,不过这才是军事保障的要点。
例如很多人玩过军事类的游戏,往往会有迫击炮这种装备。
基本上在游戏里迫击炮只需要一个人操作,架起炮后不停的往迫击炮里面装炮弹就可以了,似乎一个人瞄准打击都不成问题,还有闲暇在线上和别人聊两句。
但在真正的军事领域中,哪怕是60mm的小口径迫击炮操作通常也要至少两个人来做。
很少出现一个士兵扛着一门迫击炮完成所有的战术动作的情况。甚至稍大口径的迫击炮经常出现三到七个人操作的场面。
难道不会嫌人多打瞎乱吗?
其实这样的设置为的是让所有参与操作的士兵只需要熟悉一些简单的动作,再口令将这些简单的动作串起来完成整个的射击流程。为了什么呢?主要原因是这是战场,每一步动作都是生死攸关的,人在高压力下很难完成复杂的操作,不如将这些操作分解成简单的动作让不同的人完成。
这是地面上打炮,说回战斗机。战斗机的飞行员也承受着巨大的作战心理压力。在这种心理压力下,完成复杂的战斗机作战操作已经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了。于是在二战期间的很多大型远程战斗机是这样的:
在飞机的驾驶舱内,有多达3-5个人在一起操纵一架战斗机。
又随着当时的战斗机上航空电子设备越来越复杂,人员也会分布在战斗机不同位置上,例如美国的P61夜间战斗机:
通常这些飞行员的职责就包括驾驶员、领航员、雷达操作员、机械师、炮手等不同的岗位。
到了二战结束,飞机的电子化程度开始提高,单人驾驶的喷气式战斗机也能在先进的电子设备辅助之下完成相对复杂的操作。这时候单人的多功能战斗机才成了主流。
只不过,在1990年代之前,航电虽然先进,但是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好用。《壮志凌云·独行侠》里面有一个桥段,飞行员“公鸡”进入了早期的F-14驾驶舱后,对迎面扑来的一大片按钮被搞得一脸糊涂。真实的F-14A驾驶舱内部共计有1137个按钮和拨动开关。
其中前座上有441个,后座696个,这些开关选择状态不仅仅包含了一架F-14战斗机的正常飞行所需要的所有功能,还包括了在特殊任务或者特殊飞行状态下的应急开关。而且有的开关是需要分组和按照严格的次序和状态拨动的。无论在多高的心理压力下也需要按照规定依次打开。
这就导致了飞行员在操作战斗机的时候本身的工作压力就会很大在有些环境下不能说是手足无措也得是手忙脚乱。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操作,单单依靠一名飞行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正确的做出相应的。
因此在F-14上设置了前后两个位置。前座一般叫做“驾驶员”;后座一般叫做“武器官”。只不过武器官本身在飞行的时候兼具了导航、机械师等不同的职责,而操作AIM-54不死鸟导弹仅仅是武器官的一小部分工作职责。“武器官”的叫法其实也是很有欺骗性的。
到了现代战斗机的设计上,往往更突出战斗机操纵的人机功能特性。例如JAS-39这样的战斗机。
本身一系列需要人工判断状态的操作次序全都给到了电脑和传感器进行判断,座舱内的按钮和拨杆数量减少到了惊人的222个。之前次序拨动7-8个按钮的操作序列被改称了按动一个按钮。这就让飞行员本身的操作负担大幅度降低。
而且有一部分常用的次序操作序列依靠按钮的不同指示灯状态和文字显示状态达成人机交互的目的。这样就大幅度的降低了飞行员的工作强度。这个设计也是为什么JAS-39能够在2023年进入《》Top 10的一个主要原因。当了这和SAAB深耕战斗机人机接口多年的的积累也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
例如这架飞机的驾驶舱仪表和操作布局在现在看还是相当的简洁高效,但很难想象这是上世纪50年代的战斗机驾驶舱吧?飞机的型号是SAAB-35,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自行了解一下。
类似于现代玻璃座舱,例如F-15EX:
现代战斗机的设计往往更喜欢用一大块显示屏来替代大量的仪表和面部操作。这种改进得益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走的也是将操作序列利用单一按钮完成的思路,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态、任务、工况来将屏幕上的显示信息和操作逻辑进行变化。这就大大的降低了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的操作强度。因此目前一架F-15EX是可以单人驾驶执行任务的。也就是说飞行员可以通过自己前面的这块多功能显示器来完成后座武器官的所有操作任务。
但是在F-15EX上也配备了可选的后座,在需要的时候只需要将弹射座椅再次放入驾驶舱内就可以立刻转变成两人操作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
这也是应对更复杂的作战任务的一种选项。
因此在波音自己的宣传资料里面也就很罕见的出现了一个驾驶员或两个驾驶员的可变选项,这在现代战斗机的一个子型号中目前是唯一的一个案例。
从实用的角度上看这种一人或两人的方案传递了一个信息——一架战斗机很可能成为新的空中平台来使用。高效的方案并不仅仅立足于解决现有问题,而是在解决了现有问题之后还会增加更多的任务。这样的现象其实在很多大家日常接触的工作场景中也会体会到。单位给你换了更快的电脑甚至给你配备了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辅助工具并不是让你早早的完成工作早早下班,而是随之而来的是要你做到之前200%甚至500%的工作量。所以电脑在公司里面叫做什么?——“生产力工具”嘛。
当人力所不能及的时候依靠工具来发挥最大的生产力,这件事没毛病,并不是让你能提早下班的工具。
战斗机也是一样,各种新技术放在战斗机上并不是让精神高度紧张甚至操作手忙脚乱的飞行员能轻松的完成飞行任务,而是利用相同的思路,让一个战斗岗位能够高效的完成更多的任务。
现代战斗例如咱们的歼-20双座版,本身一个飞行员已经可以在机载计算机上完成所有的对空作战任务了,不仅仅中国如此,美国的F-22、F-35、俄罗斯的Su-35等等都可以做到。如果是针对单一的对空作战任务,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再加一个后座驾驶员来降低前座驾驶员的工作负担。
这个新的座位做什么的呢?——很显然,扩展平台任务。例如后座驾驶员来控制无人机。
战斗机本身的飞行和无人机的空间坐标跟随都可以依靠机载的计算机进行操作。但是如果一个飞行员仅仅能控制监控和决断4-6个飞行火力通道的话,显然一架战斗机+多架无人机的作战形式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增加一个后座驾驶员控制无人机的火力通道,这样就完成了1+1=4的操作。这也是“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
所以说,现代新出现的几个双座战斗机不仅仅是可以依靠增员来降低飞行岗位负荷这么简单的事情了,而是依靠增加一个座位和一套系统用较低的成本把额外的人员带到天上来进行另外的操作。从F-15EX和歼-20双座版之后再出现的双座战斗机其实都会走这个思路,一架平台机飞到天上,附带几架无人机伴飞,两个人在空中实现之前一个中队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