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绝对是个大器晚成之人,虽然他出身挺好,根正苗红(注1),却一路从最低级的骑兵干起,两年服役期满后以六郡良家子得选入羽林骑,正式从义务兵转干为职业军官。而他第一次史书留名,是在公元前99年,当时他被派遣到李广利军中当一名假司马,这四十岁的人了还只是个“副营级”干部,如此起点,在汉代名将中无疑是最低的一个。但正因为他半生均处于军队的中下层,所以没有那些高高在上的架子,而且也更了解士兵们的疾苦与辛劳,明白要珍惜他们的生命,懂得多为他们考虑,这样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将军,就像从民间走来的皇帝那样,大多都是好领导,或者说相对而言是个好领导。
更重要的一点是,赵充国在生死边缘走了一趟。当时李广利三万大军被匈奴十万铁骑所围,危在旦夕,全营上下束手无策,赵充国勇敢的站了出来,带领百余名敢死队,居先陷阵,拼死突围,终于在匈奴的包围圈里撕开了一条口子,三万汉军终于全身而退。战后盘点,赵充国率领的死士死伤殆尽,赵充国也负伤二十余处,差点就为国捐躯当了烈士。我们知道,一个人若是经历了生死,他的人生观一定会有极大的转变,至于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往坏的方向发展,完全看个人。
赵充国无疑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他浴火重生了!
也正是在那一年,汉军的两员大将李广利和李陵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而他们之所以惨败,最大的原因就是太过冒进,以至遭到匈奴优势兵力的围攻。而作为李广利的下属、李陵的好友、以及差点死在那次战役中的事件亲历者赵充国,他肯定对其毕生难忘。我想这,大概就是他日后“慎战”军事思想的起发之时吧!
所谓“慎战”,显然是一种与项白霍等超级名将截然相反的战略思想,即“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说,对国家没有好处的战争,赵充国尽量不打。没有把握必胜的战争,赵充国坚决不干。他的座右铭是:“兵势,国之大事,不可不慎。”他的作战方针则是“全师保胜”,却非“深入多杀”。更夸张的是,赵充国不仅珍惜己方士卒的生命,甚至对敌方士兵的生命,也是能收服就收服,能不杀就不杀,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气息。在如今诸多热血愤青的眼中,他自然一点儿都不拉风,简直是太无趣了。
如此看来,赵充国似乎没有位列名将的资格,一个不热衷于战争,不渴望于杀敌的将军,又怎么能称做名将呢?
然而一些为我们所熟知的历史牛人却不这么认为,从曹操到诸葛亮,从司马懿到邓艾,从羊祐到郭子仪,从朱元璋到左宗棠,甚至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都对赵充国的军事思想,尤其是他的军屯战略思想推崇备至;进而将其引为巩固边防的基本国策贯彻始终。看来,赵充国这个人并不简单,事实上他不仅是一个名将,而且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理论家、国防战略家,甚至战争经济学家。赵充国,社稷之金城,军国之瑰宝也。
所以作者的观点是:乱世,或者是开拓进取的时代,需要项白霍这样的铁血军人;治世,或者是和平发展时期,需要周亚夫、赵充国这样的持重军人。卫霍开拓边疆,充国建设边疆,不同时代军人的职责不同,如果大家把军人简单的理解为杀人机器,那就太侮辱军人这个神圣的职业了。军人,也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他们是国家的保卫者与守护神,我们各族群众最可爱的人。故北宋重置武庙,将韩信、白起、彭越、周亚夫等结局不好的名将给移了出去,却把赵充国、班超等守护型贤将给增补了进去,其意味颇为深长。北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亦言:“西汉中兴之名将,无若赵充国,其居军无显赫歼灭之效,卒至胜敌于股掌之上。”南宋文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则说:“军岂以多杀为能、以嗜杀为贵哉?若如所言,则赵充国、王忠嗣、曹彬反不若白起辈矣。其实汉惟一赵充国,唐惟一王忠嗣,本朝惟一曹彬,有三代将帅之气象。”
我们回过头来说当年那一役,四十多岁还是假司马的赵充国,这次豁出去了,他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为汉军突围杀开了一条血路,真是感动朝廷,感动中国,于是以二十余处伤口为代价,换来了伟大领袖汉武帝的亲切慰问与口头嘉勉,以及事后“中郎”的官职。中郎并不是一个大官,不过秩比六百石而已,除了调入内朝可以跟在汉武帝身边外,基本没有领军作战的机会。更奇怪的是,武帝晚期将才凋零,其与匈奴数场大战,竟宁愿选调文官出征,也没有去重用已名震三军的战斗英雄赵充国。他竟完完全全被冷藏了,且这一藏,就是足足十二年之久。
十二年后,也就是公元前87年,汉武帝在病重期间提拔了一大批亲信为朝廷重臣以托孤:霍光任大司马、大将军、总领尚书事,金日磾任车骑将军,上官桀任左将军,共领尚书事。五十一岁的赵充国也因沉勇大略且行事稳重而终于走上了领导岗位,担任车骑将军长史,秩千石,也就是金日磾的副手。
赵充国年过半百才被解冻而得到启用,这在历代名将之中,起步实在算是太晚,与他同时代的卫霍早已谢幕多少年了。而此后赵充国也一直没捞到仗打,直到76岁平羌大胜才一战成名,最终得列武庙七十二名将。
想起一件事,我家旁边要建大楼,光打地基就打了半年,我心想:等你建好,中国楼市早就泡沫了。
父亲说:“地基打得稳,楼才起得高。”
这句话正适用于赵充国,有时候沉得深,才能跃得高。
冲锋陷阵,锐不可当,不过一勇士尔;文武兼备,军政全能,这才是真正的大战略家。
又想起一件事,我小时候总不明白,孙悟空明明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他却为何要长途跋涉、一路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护送唐三藏去西天取经。
现在我明白了。只有经过劫难的磨砺,才能真正悟道成佛、修成正果。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去吃什么唐僧肉,最多只能长生不老罢了,而且还有被棒杀的危险。
汉武帝是个颜值控,最喜欢颜值高的人,不光身边的女人是倾国之色,男人中相貌出众者如韩嫣、韩说、李延年、江充也都成了他的男宠,而相貌好又有些能力的则更会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如卫青霍去病皆成名将战神,就连独尊儒术的七十岁老丞相公孙弘也“状貌甚丽”。再比如他的四位托孤大臣:大将军霍光“长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车骑将军金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丞相田千秋“长八尺余,容貌甚丽。”左将军上官桀长得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但他演技高超且极会拍马屁。而汉武帝的继承人汉昭帝刘弗陵则“长八尺二寸”,“壮大多知”,可见汉武帝对颜值有着一种莫名的狂热与执着。
由于汉武帝的内外朝改革,年幼的汉昭帝即位后,外朝的丞相田千秋与御史大夫兼大司农桑弘羊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小,而以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三人领衔的内朝反而借助领尚书事(注2),控制了宫中的决策大权。他们三人便是朝廷的铁三角,只要这三角稳固,大汉政局就永远不会乱。
但是很可惜,这个铁三角很快就失衡了,事实证明,在权力的致命诱惑面前,友谊不堪一击。
仅仅不过一年后,始元元年(前86年)九月,与霍光一样谨慎厚重稳健的职场高手金日磾病逝(注3)。铁三角成了双足鼎,平时霍光辅政,霍光休假则上官桀代理,两个领导并驾齐驱,不稳定因素开始暗自滋生。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正月,大将军霍光被封为博陆侯,左将军上官桀被封为安阳侯,跻身列侯之位,内朝的权威也因此更为增长。
而为了进一步继承武帝末期的恤民政策,是年三月,朝廷派出使者出行郡国,向贫困农民借贷粮食种子(并在七年后免除了这些借贷的偿还);不久,昭帝又下诏减免了百姓的口赋与马口钱,甚至免除了全部田租。上一次汉朝全国田租被免除,还是在七十二年前汉文帝时。
始元三年(前84年),上官桀之子上官安借助盖长公主(昭帝异母长姐)的关系,成功将女儿送入宫中,获得婕妤封号,数月后始元四年三月,上官安之女被封为皇后,上官安成为顶级外戚,遂平步青云,接替金日磾晋升为车骑将军,并封安阳侯。至此,上官家族势力大增,得与霍家分庭抗礼。内朝的“双足鼎”关系更加微妙了。
虽然霍光与上官桀是多年好友兼儿女亲家,上官安之女既是上官桀的孙女,也是霍光的外孙女,双方可谓天然的政治同盟。然而权力是友谊的毒药,所谓一山难容二虎,上官桀虽是养马出身(注4),但资历丰富,他做过管车马的太仆,做过管农耕与屯田的搜粟都尉,还做过管皇室财政的九卿之一少府,还曾跟随李广利征大宛,敢深入,有军功,更参与捕杀过造反的侍中重合侯马通。而霍光呢,就靠着自己霍去病弟弟的关系,三十年来一直跟在武帝身边做个奉车都尉,没有一件具体的政绩与战功,他凭啥位列群臣之首?所以上官桀很不服气,他一定要想办法将霍光搞下台来自己上去才爽。权力是排他的,从历史上来看,多位辅政大臣的政治格局最终都会只留下一个,如蜀汉的诸葛亮李严,曹魏的司马懿曹爽,满清的鳌拜苏克萨哈,这是你死我活的主导权之争,身为霍光与上官桀好友的军界大佬赵充国,他会如何选择呢?
赵充国当时已五十五岁,却仍在担任一个小小的车骑将军长史(秩千石),虽然他“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是个难得的军事人才,但他的上司车骑将军上官安沉迷权斗政争,对擢拔人才并不在意,于是霍光挖了个墙脚,将这位牛人调到身边升任大将军护军都尉,秩比两千石,执掌大将军府的军政事务。
显然,赵充国是霍光的人。没办法,政治本来就是团体项目,没有派系就不叫政治。虽然赵充国早年是李广利一派的军人,后来又做过上官安的副手,但他经过认真观察后发现,那个由霍去病与汉武帝从小培养与调教出来的能臣霍光,怎么都比上官桀高一大截,而且从国内政局考虑,卫霍两门五侯根深叶茂,军中威信极高,如果朝廷一定要选个顶梁柱,那就选霍光吧!巫蛊之祸后,帝国最需要的就是稳定,而霍光向来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一直深得武帝、昭帝信任,多年来未尝有一过,是个极稳重之人,哪怕天塌下来,也有他这个高个子顶着。
事实证明,赵充国是对的。
注1:赵充国出身陇西赵氏,据1942年青海出土的东汉光和三年(公元180年)所刻《三老赵宽碑》(赵宽为赵充国五世孙,三老为汉时掌管文化之官名),陇西赵氏乃赵国王族之后,自文景以来世为汉臣,赵充国父亲赵君育还曾当过武帝内侍。
注2:尚书本是隶属于少府中的官员,职能是为皇帝收发公文,官位很低。但汉武帝改革后,尚书就从少府脱离,成为内朝的加官;而由于尚书台负责着奏章与圣旨的上传下达,这样不合意的奏章,“领尚书事”的内朝将军就可以直接撤下驳回,从而控制了朝中大权。
注3:金日磾的任用,应有汉武帝羁縻、制衡塞内匈奴降者,并拉拢塞外匈奴高层之意,所以金日磾死后,其后裔终西汉之世,都在宫中侍卫,西汉末年才流落到东方各地,其中有一支,据说去了朝鲜半岛。据当地《新罗文武王陵之碑》(该碑建于唐高宗时期,682年),称新罗王室乃金日磾的后人。所以现在朝鲜和韩国的金姓之人口最多。
注4:汉武帝爱马,很多重臣如金日磾、上官桀都是从马官起步,所以说千万不要小看弼马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