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起高了,后面容易喘不上气。
1
成本控制难
没有反转,二季度毛利率进一步下跌,创历史新低。
8月18日,小鹏汽车交出了史上最差成绩单。财报数据显示,二季度小鹏汽车实现营收50.6亿元,同比减少31.9%;汽车销售收入44.2亿元,同比减少36.2%。
小鹏汽车的毛利率也达到了新低,二季度综合毛利率继续下降到-3.9%,车辆销售毛利率更是降到了-8.6%。
其实客观来说,小鹏汽车经过一番内部调整后,营收和销量环比一季度都是有所增长的,这些听小鹏汽车自己介绍已经可以了解个大概了,但无论是对比从前,还是对比同行,这样的业绩都很难说得过去。
晚点团队指出,3年前的2020年二季度,小鹏在仅有G3一款车的情况下,卖出3200辆,毛利率-2.7%;2020年三季度毛利率就迅速转正,2021年综合毛利率为12.5%,2022年为11.5%。今年二季度小鹏总共卖出约2.3万辆,但毛利率却还不如3年前。
再对比当初一个战壕的“蔚小理”,按一季度的汽车毛利率来看,蔚来毛利率虽然下跌但仍有5.1%,小鹏汽车已经跌成负数为-2.5%了,理想则达到了19.8%,已经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盈利能力了。
小鹏汽车的解释是,受G3i相关的库存减记和库存购买承诺亏损,对2023年第二季度的车辆利润率产生了4.5个百分点的负面影响;以及车辆的促销活动增加及新能源汽车补贴到期等因素影响。
这些都是造成二季度毛利率继续下跌的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或许还是此前盲目乐观,成本控制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合理解决。
何小鹏在3月17日的财报电话会议发言中,首次强调了成本控制能力,并计划在组织架构和技术研发方面推进降本,到2024年底实现整车硬件含动力系统达到约25%的成本下降。
小鹏汽车在研发方面向来慷慨,即使计划从以往的“以性能和功能优先”转向“在保持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2023年二季度研发费用仍增长到了13.7亿元,较一季度的13亿元环比增长5.5%,较上年同期的12.6亿元同比增长8.1%。
降本之路,任重道远。
2
交付难
吹出的“牛”最终安稳落地了,那才是真的牛。
整体表现低迷的情况下,G6不负众望地爆火了。
小鹏G6车型于6月29日上市,售价区间为20.99-27.69万元,再辅以智能驾驶,几乎可以说,目前的市场,有这样价格的达不到这样的配置,有这样配置的做不到这样的价格。
图源:有驾官方数据显示,G6上市一个月,订单就超过了4万辆,但承载着“全村的希望”的G6,交付数据却远不如订单量漂亮。
7月小鹏总交付11008台,G6交付了超3900台。可以说小鹏确实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重回万辆交付,但需要注意的是,G6的交付量大概只有订单量的十分之一。
虎嗅APP指出,小鹏G6的pro版本交付周期在6周到7周,max版本最长12周,也就是3个月。
每人Auto综合多家媒体报道表示,负责生产小鹏G6的工厂已经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小鹏为了吸引工人,开出的薪资条件在汽车圈也算中等偏上,和车圈薪资天花板特斯拉比也并未相差太多。
但仍有不少人没做几天就放弃了,从7月到每人Auto文章发布的8月19日,大约有30%选择离职;8月中旬后,小鹏集中招涂装厂部的工人,“没有经验的也可以”。
AI蓝媒汇从天津一家汽车机构的研究员处获悉,G6采用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对工艺要求很高,会造成产能受限,而G6采用的激光雷达,市场上也并不是供应充足。
简而言之,主要就是产能爬坡和供应链的问题。
包括何小鹏自己也曾表示,G6的主要挑战是max版本的零部件准备不够充分。而,G6上市的5款车型中,何小鹏曾透露max版本订单占比达70%。
AI蓝媒汇在文中还列举了一些已经收到车的车主,反映G6有皮革材质、密封胶、导航或续航里程等工艺上的问题。
还有车主表示,“小鹏在软件上没什么问题,软件通过迭代,可以越做越好,但初期的雷达、密封或者内饰,有很多小毛病,我还碰到过电动升降窗损坏,这些都不会影响使用,但会影响心情”。
对交付的把控背后,实际上也暗含了公司对产能、对供应链、对产品质量的把控能力。而在赶制订单的过程中,更是成本与利润的权衡。
“又快又好”二者缺一不可,只快不好,或是只好不快,都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
巨大的交付压力下,能否及时赶制出订单,并在各个环节控制好成本,保证一定的利润,还需时间验证。
3
留人难
行百里者半九十。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新能源汽车赛事中,已经接连倒下一批,巨头们逐渐摸清水的深浅后,也接连选择躬身入局。
此前在赛场上表现较为突出的,一边承受着巨头们市场影响力的碾压,一边还面临着巨头们可能的挖角。
小鹏汽车从一开始就重点往智能驾驶的方向探索,这是个从0到1的过程,而这个1的搭建,离不开吴新宙的加入。
根据相关媒体综合报道,2006年至2018年间,吴新宙在高通一路做到高级工程总监及自动驾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团队负责人,手握160项美国专利。
此后直接转投向小鹏汽车,并全面主导了小鹏的自动驾驶技术路径与落地,搭建了小鹏汽车的智驾核心团队与架构。
另外,根据启动PowerOn独家消息,对于吴新宙,小鹏人士还有一个共识,在小鹏汽车智驾团队一团乱麻的背景下,吴新宙“强悍”的融入式管理风格,成为了小鹏汽车高阶智驾走向量产的关键。
但就在今年8月2日,吴新宙在新浪微博发文宣布了与小鹏汽车分手的消息。
根据市场消息,吴新宙接下来或将加入英伟达,担任“全球副总裁”一职,直接向黄仁勋汇报。
在智能驾驶芯片领域,英伟达是妥妥的硬件霸主。
弗若沙利文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英伟达出货量占到全球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市场份额的82.5%。
不过新能源日报指出,英伟达产品的价格和软件层面缺乏一定优势,今年一季度车载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不到5%,英伟达接下来需要的是能够实现软硬件一体化,最好还熟悉客户需求的人才,而同时具备车企和芯片企业工作经历的吴新宙成了最佳人选。
另外,启动PowerOn还表示,小鹏北美团队也有多名中高层离开,甚至已有部分员工加入到英伟达公司。
虽然何小鹏表示,对于吴新宙的离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大框架也已经搭建成熟,后续更多是工程落地工作,但长期来看,小鹏汽车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回答。
一来,在激战正酣的情况下,面对巨头抢人,抢的还是主要业务里的核心人物,小鹏汽车接下来是否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或者团队建设来稳住根基?
二来,随着吴新宙这样一个智驾领域泰斗级的角色流入市场,并且可能还会进入英伟达这样一个万亿美元级的大平台,智驾领域未来会否冒出更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小鹏汽车能否继续保持在智驾领域的优势?或者能否提出类似智驾这样的具有一定优势的标签?
在巨头的压力下,如何寻得一线生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4
尾声
其实小鹏汽车走到现在这个局面,从他们定下宣传口号时,或许就已经埋下伏笔。
“未来出行的探索者”,听起来确实挺热血,但热血的背后,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至于是功成名就,还是沦为枯骨,都很难说。
不是说不能追求理想,而是提醒一下要结合现实情况,在市场竞争中先活下去。
人家马斯克赚钱了要上火星,即使网友吐槽,也敌不过人家就是有钱,就是请得动那些优秀人才,建得起工厂,而你还需要投资者续血就只能先踏踏实实的,先把车做好,量力而为,服务好你的受众,服务好那些买单的消费者,至于其他都是锦上添花。
而在小鹏汽车的探索过程中,成本控制、产能建设、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等等问题,都还需要根据自身现实情况不断调整完善。
比如我们5月在一篇文章中聊过的小鹏汽车产品线的问题,小鹏汽车当时大搞高中低端各种车型,开辟多个产品线,看似全面出击,其实就是并未考虑清楚自身情况。
一方面竞品众多,消费者的备选项就多,你的品牌势能能否覆盖那么多人群是要仔细斟酌的;另一方面盈利问题仍悬而未决,投资者的资金能否持续,能否保证你产品线建立起来后可以有足够的现金流,去支撑这么庞大的布局,也是需要仔细考虑的。
当你的技术,你的品牌还不足以带来足够的收益时,缩减成本,韬光养晦,聚焦产品,从小而美做起,也未尝不可。
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
小鹏汽车,该放弃幻想了。
亲自给美国强盗送子弹
在公共路权谈自动驾驶就是伪命题,确实核心技术啥都没有,贸易公司
新势力小鹏是踏实的一份子,以前uc浏览器不是技术型企业
个媒又在:教上市大佬如何经营企业……
我已经开始期待他们合作之后的车型了
蔚来回购率最高,老带新氛围最好。小鹏理想很少复购,都是新韭菜。为什么?
大众没能买断华为的技术
基本国产电车全部都代加工,组装车,反正是资本的钱,能成功我就是牛,不成功我卷钱去国外,所以买车就买大牌子,不然到时候售后都没有
小鹏能够吸引到大众投资,那绝对是国产技术之光
G6pro版,7月29日订车,8月21号提车。订车所说的日期是最保守的日期,而不是真的非得等到第六周交车。
看看小鹏的800v高压平台,还有业界领先的自动驾驶技术,我要是大众我也会选小鹏
拼装的成本太高,自己又没技术,赶紧卷钱完跑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