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和春季开学前我国不会有新冠病毒感染潮

诚君真健谈 2024-02-26 03:59:02

我在一文中介绍了,网上热传的“专家预测元旦前后或掀一波(新冠)感染潮”的说法跟我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文章引用的是美国媒体的说法,说的是美国CDC的专家预测,新年前后美国将经历一波预期中的新冠病毒感染潮。

CDC的专家还解释说,新冠流行在美国已经呈现出很强的地方性流行(规律性)特征,即在每年的夏末和次年的年初各形成一波感染潮,尽管流行规模逐年降低。

那么,元旦前后,我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潮吗?

有关这个问题,早在11月份,钟院士放言“我们预测近期,这个月、下个月,包括1月份,会有一波小小的感染高峰”时,我就撰文《我国近期将有新冠病毒感染小高峰?更值得警惕的是流感》 指出,“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在可以预见到的、未来的1、2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应该不会出现新一波的新冠病毒流行。

更需要警惕的是流感的超预期流行。”

这是我当时引用和标注的趋势图。

1个月过去了,我国新冠疫情状况初步验证了我的预判是正确的。

中国疾控中心:我国新冠病毒传播持续走低

似乎是专门为了佐证我的上述预判,我国疾控中心于2023年12月12日发布的新一期“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表明,我国新冠病毒感染率持续走低。

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率从2023年第44周(10月30日-11月5日)的3.5%大幅下降到了第48周(11月27-12月3日)的1.2%;相反,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率却升高到了接近春季流感流行高峰的水平。

这表明,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占门(急)诊就诊人数比例(ILI%)的持续增加(也接近了春季流感高峰时的水平)最主要贡献来自流感病毒的流行,而不是新冠。

我国近期内仍然不会有新冠病毒感染潮

我继续维持此前的判断,即我国近期内不会有新冠病毒感染潮,下一次感染潮的出现至少也应该发生在春节和春季开学后。

道理很简单,从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率变化曲线来看,病毒的流行总是具有一定的趋势性,“罗马城不会一天建成”。

疾控中心最新报告中,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率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要形成新的感染潮,首先需要扭转这种下降趋势,然后在经历一个更缓慢爬升(新冠病毒传播逐渐增加)的阶段,这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当然了,做出这种判断还有其他更多的“医学逻辑”。

新冠流行的规律

对于新冠病毒这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病毒,唯一有效的防止感染的“力量”是特异性免疫力。

然而,实践证明,新冠病毒感染并不能诱导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持久的保护性免疫,这就注定了新冠病毒必然会反复感染、流行。

这种流行也必然是人群低水平群体免疫与病毒传播之间的动态平衡:

人群易感者比例增加,人群大规模聚集和密接接触,以及新出现具有更强传染性的变异毒株,都可能成为驱动新一波流行的动力。

新冠病毒在我国经历了长时间的持续流行

从疾控中心发布的报告看,从4月份到10月份,新冠病毒在我国经历了超过半年的持续流行,人群普遍经历了2、3波的感染,建立了一定水平的群体免疫水平,当前人群仍存在这个群体免疫屏障的保护期内。

我国未出现新的变异毒株流行

报告显示,我国不但没有出现新的变异毒株流行,流行的毒株反而更趋单一化,第48周100%成为了XBB及其亚分支,其中几乎完全是EG.5谱系,也是目前全球占比超过50%的优势毒株。

新冠病毒这一谱系在我国成为优势毒株的时间已经超过了5个月,意味着人群获得性免疫免疫可以维持更有效的免疫保护。

春节和春季开学前,我国没有大规模人群流行和聚集

春节不仅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会产生最大回魔的人群流动和聚集,因而容易促进传染病的传播。

因而,在春节和春季开学前,我国没有大规模人群流动和聚集,不具有驱动新冠病毒更广泛传播的因素。

流感流行对新冠病毒的抑制

近来,很多人都在讨论病毒混合感染的问题。

事实上,病毒与病毒之间,在共同感染方面既存在协同,也存在互相干扰和抑制。

研究显示,呼吸道病毒之间在共同感染方面的干扰和抑制大于协同。

道理很简单,一种病毒率先感染,首先会激活先天性免疫反应,两者之间往往展开你死我活的激战。

在这种烽火连天、弹雨纷飞的战场上,另一种病毒能够抢滩成功,形成感染的机会有多大?

就好比,正当2伙匪徒在街头使用歪把子相互扫射的时候,你作为一个路人,有多大几率加入战团,并抢滩一方阵地站稳脚跟呢?

比如,今年春节后预期中的新冠流行潮就被创纪录的流感流行压制,没有形成规模。

当前正处在流感冬季流行的高峰期,预计流感的流行仍会持续较长时间,期间恐怕很难给新冠病毒新一波流行流传“空窗期”。

综合以上4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很有把握的预期,近期内我国绝对不会有新一轮新冠感染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