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火遍中国,如今却销声匿迹,“杀马特”究竟去了哪里?

看一苇 2024-11-07 19:15:1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6年前,我国曾出现过一种别开生面的特殊文化——“杀马特”

这种曾经火爆全国的亚文化让人们印象深刻,只要走进网吧或公园,总能见到一群顶着夸张发型、穿着破洞衣的年轻人。

他们自称“杀马特家族”。杀马特们虽然外表炫酷,却始终带着一丝孤独和迷茫。

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堪称昙花一现,不久后便消失不见。

那么,“杀马特”到底去了哪里,它为何兴起又为何消亡?

从Smart到‘杀马特’

这个另类文化始于2006年,当时杀马特的“教父”罗福兴照着网上找的夸张发型走上街头,五颜六色的发型让他意外走红。

他随即将“Smart”改成“杀马特”,并加上“杀”字以示霸气。

从此,他成了“杀马特教父”,迅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模仿者。

那些来自小镇或乡村的年轻人也开始效仿,造型夸张的“杀马特家族”便如雨后春笋般遍布街头。

罗福兴的经历,其实折射了杀马特文化的诞生原因。

他从小个头矮小、瘦弱,经常被人欺负。到了青春期,他开始打扮成“坏小孩”的样子,留长发、染发、穿奇装异服。

外表的改变,意外带给了他保护自己、赢得尊重的机会,没人再敢随意欺负他。

这种“江湖气息”使罗福兴意识到外表能带来安全感,也让他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江湖”。

随着杀马特的流行,罗福兴的“杀马特家族”吸引了大量农村和小镇青年。

这些年轻人远离家乡来到城市工厂,白天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晚上就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杀马特”。

在网吧、发廊、网咖,他们聚集在一起,互相点赞QQ空间照片、留下火星文个性签名:“我在乎的人,永远是你;那些曾经的誓言,也许都只是泡沫。”

这些中二的台词背后,是他们对认同的强烈渴望。

杀马特家族的崛起引来了无数年轻人的追随,他们穿梭在溜冰场、夜市和网吧等场所,顶着让人难以忽视的发型,成为一时的潮流。

许多小镇青年仿佛找到了一个身份认同的出口,在他们眼中,杀马特家族就是一个可以依靠的“家”。

他们会在一起拍各种炫酷的自拍照上传至QQ空间,获得成百上千的点赞和评论,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自豪感。

甚至在一些县城,杀马特的成员人数之多,足以建立多个家族。

杀马特文化的崛起也伴随着大众的误解和排斥。

很多人把杀马特的造型视作“辣眼睛”、不务正业,甚至认为他们是“不良少年”。

与此同时,互联网开始流行各种嘲讽杀马特的段子,一些网络大V在贴吧和微博上建起“反杀马特”贴吧,以夸张方式模仿和讽刺杀马特,让大众对他们产生了更多的误解。

这样一来,杀马特的形象在大众眼中进一步恶化。

从个性到“反三俗”

大众的嘲讽不仅停留在网络,甚至蔓延到了现实生活中。

2012年,国家提倡“反三俗”运动,一些工厂随即出台规定,要求员工剪去“怪异发型”,否则不得上班。

这对于杀马特来说,几乎是生存与个性之间的抉择。很多杀马特成员因为不愿剪掉头发失去了工作,他们虽心怀不甘,却也无力对抗。

随着“反三俗”政策在全国的普及,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集体清除行动”。

穿着杀马特风格的年轻人会被当街围观、拍照,甚至遭到羞辱和嘲讽。

更有甚者,出现了“同城代打”业务,这些打手专门围堵、殴打杀马特青年,以此号称“清除不良影响”。

当时的杀马特青年们害怕成为被群殴的对象,甚至不敢轻易出门,担心被“反杀马特”人群围堵在巷子里。

在这种内外压力下,罗福兴和他的家族成员也尝试过反击。

他们组织成员在微博、贴吧上控评,试图挽回形象、获得更多理解,但最终都无力回天。

2013年,罗福兴发布了一条QQ空间动态,宣布退出杀马特家族。

他写道:“这个社会不接受我们,我们也没办法。”杀马特文化的代表人物就这样默默退出舞台,宣告了这一亚文化的衰落。

数年后,当罗福兴被综艺节目邀请回忆杀马特岁月时,他略显羞涩地说:“年轻时不懂事,太张扬了。”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轻描淡写地总结:“重新做人吧。”

那些年轰动一时的杀马特风潮终于落幕。

通过特立独行的装扮来对抗生活的无聊

杀马特族群多为90后,他们生于农村或小镇,很多人初中未毕业便辍学打工,白天是工厂里的机器零件,夜晚才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对于他们来说,杀马特的外形不仅是个性张扬,更是逃离平庸生活的一种方式。

这些年轻人在流水线上重复着机械的动作,回到宿舍又面对简陋的环境,杀马特的造型成为他们发泄的途径。

曾有一位杀马特成员“伟哈哈”说,自己一天贴几万个标签,每个标签赚几厘钱,总觉得自己只是台机器,只有在晚上发型竖起、上传动态时,才能找回自己是个活生生的人。

他第一次听到别人叫他“杀马特”时,心里甚至涌上自豪感,仿佛终于脱离了平庸的世界。

这种微小的存在感往往被现实压得粉碎。

正如伟哈哈说的:“表面上我们很张扬,其实心里胆小得很。”

有一次,一个工友碰掉了他的发型,嘴上说“没事”,心里却懊恼了好几天。

他们在工厂中抬不起头,只能在造型上寻找点自我和存在感。

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对杀马特的容忍度越来越低,甚至他们也意识到,想要过正常生活,必须妥协。他们不得不剪去发型、脱下怪异服装,变成普通人。

很多杀马特成员选择回到家乡,开小店或务农,过上稳定生活;有些则进入物流、外卖等行业,穿上工服,朝九晚五。

杀马特家族的QQ群逐渐冷清,曾经流行的非主流文化终于淹没在主流潮流中。

杀马特的故事是一个反抗主流、却最终向现实妥协的故事,但它揭示了许多被社会忽视的真相。人们可以笑话杀马特,但不可否认的是,杀马特的出现是无数小镇青年寻找自我的真实写照。

——THE END——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曾被人看不起的杀马特发型,是许多打工青年追求过自由的证明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