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围拢起来

北青报深一度 2024-11-20 17:09:40

记者/朴云

编辑/郝鸣

博主@虾米妈咪在流感季科普儿童流感护理知识

一到秋冬季,关于“流感”、“肺炎”等各类季节性流行病的搜索量就会上升。打开微博,只要输入想搜索的病症名称,总会有“同病相怜”的网友向你隔空招手——有人记录下中招症状,有人分享着各种应对流行病的妙招,更有医生“老生常谈”,提示大家要重视应对每一次季节性流行病,而非将其当做“小问题”。

再没有比当下更注重健康的时代了。互联网填平了专业知识的鸿沟,亦培养起公众对于“健康”的认知与重视。人们发现,那些拗口的医学名词,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搜索出其含义来;而以往只能在漫长的队伍中排上两三个小时才能见到的医生,他们会在微博中主动讲解医学知识;而当病友将自己的疑难杂症病历单晒出来后,那些犄角旮旯或者远在重洋彼岸的网友,都能在大数据的精准推送下,看到他们的求助。

如今,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集散地,更是串联起每位患者的桥梁,使他们不再是一个个孤岛。当病友们在微博上敲下关于自己的病情的第一个字的时候,他们知道,总有那么一刻,他们会被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看见、回应,并在慰藉中获得共鸣。

博主@风湿免疫科医生闫永龙

“不死的癌症”

如今提起“红斑狼疮”,大部分民众已经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这就是一种风湿免疫疾病。可往前推十来年,提起红斑狼疮,许多普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被这个名称“吓住”——又是“斑”又是“疮”的,望文生义,还会跟连片的、触目惊心的红斑联系在一起。再一查症状,有些人会出现口腔溃疡、皮疹、关节痛、血尿,有些急性发作的病人甚至还会发生肺泡出血、癫痫等症状。

这并非大众的刻板印象。博主@风湿免疫科医生闫永龙介绍,它(狼疮)的确是个非常复杂的疾病,“在皮肤上的表现,只是它一小部分外在体现而已,它叫做狼疮是因为在最早发现该病时,患者面部出现的斑痕,形似于被狼咬伤之后出现的伤口。”他解释道。在内科中,狼疮是最复杂的一种,因而被称作“不死的癌症”。

狼疮的误诊率也很高,作为一个年轻的临床学科,其诊疗发展在我国只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有些症状让医生难以在第一时间跟“红斑狼疮”联系上。闫永龙就有个女性病人,起初只是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到急诊科就诊后,急诊科医生认为这是典型的肠梗阻表现,然而进行开腹手术后,却发现并没有梗阻异物,于是赶紧请各科医生会诊,最后轮到风湿科会诊时,闫永龙才判定这是系统性红斑狼疮。

北大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栗占国曾在接受《光明日报》的采访时介绍称,在全院的疑难病例大会诊中,半数以上病例与风湿免疫相关。

而闫永龙经手的红斑狼疮病人,大概五分之一是从其它科室转过来的,皮肤科、呼吸科、急诊、肾内科、心内、消化内科……“有的病人拿到报告单后,站在医院走廊里崩溃大哭,我只是来检查一下肾,我脸上一个瘢痕都没有,怎么就得了狼疮?”

出于对陌生疾病的恐惧,许多刚确诊红斑狼疮的病人难以接受这一事实,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视频,哭着说:“为什么是我?我还这么年轻。”还有人说:“我躺在床上放声大哭,成年后,我从没这么哭过。”

漫长而痛苦的斗争

《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发展报告2020》中提到,我国现有SLE患者100万,总数位居全球第一,发病率位居第二,而同年发布的第四次全国风湿免疫专科调研数据显示,风湿免疫专科从业者数量只有12189人。医患比例并不均衡的情况下,很多人由于对疾病没有正确认知,又得不到及时、有效诊疗,最后在反复和犹豫中,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闫永龙记得自己20年前的一个病人:那是一名在南京读书的女大学生,因为脱发、面部红斑、低热等症状而到风湿免疫门诊就诊,“病人知道自己得了狼疮,但她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对激素治疗还很抵触。”闫永龙回忆,当时,这名病人已经确诊为狼疮肾炎,必须服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一个月后病人复诊,闫永龙观察她的气色虽然有好转,但是明显发胖,双下肢水肿,情绪低落,并从她父母那里得知,病人由于对治疗抵触,并未定时定量吃药。

最后一次见到这名病人,是那次复诊一年以后,病人因为晕倒而被母亲送进医院。“当时,除了狼疮肾炎之外,又合并神经精神性狼疮,出现了包括癫痫、意识障碍等症状。”闫永龙告诉只能使用激素冲击疗法,“激素冲击后,她缓过来了,病人母亲就说要出院,出院之后,她仍没有按时定量吃药,约两年后去世了。”

这让闫永龙感到痛心。他理解病人的感受。治疗狼疮的过程漫长且痛苦,这种痛苦有些来自疾病本身——狼疮的红斑、脱发影响着病人的容貌;脏器的病变带来身体上直接的痛苦;还有些则来自于治疗——一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会损伤肝脏、肾脏,也可以导致发胖或者高血压,糖尿病等。不管是疾病本身引起的面部皮肤损害还是药物引起的肥胖,都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社交障碍。但他表示,更为痛心的是有些病人在最后放弃了治疗。

在这之后,闫永龙在接诊病人时,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沟通上。他意识到,面对红斑狼疮患者,医生还需要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面对失去希望和信心的病人时,他会告诉他们,“医学发展非常快,新的药物不断被研发出来,也许未来不只是病情控制,甚至有可能治愈呢,比如治愈丙肝也就是近十来年的事,近3年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研究结果,就给狼疮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遇到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他又会说,“治疗药物并非都是像生物制剂那样昂贵的药物,比如说环磷酰胺,每次注射只需二三十元,两周甚至控制以后三个月输一次,就可以稳定病情。”

但医生一个个与病患沟通,无异于精卫填海,于是闫永龙决定利用互联网的影响力,把“诊室”搬到网上。2021年8月起,他在微博上,敲下第一篇关于红斑狼疮的科普文章。

慢慢地,写博文已经满足不了粉丝和病友的需求,于是闫永龙又开起了直播。他每周直播两次。随着越来越多的病友慕名而来,一个小时的直播也没办法科普所有的疑问,于是闫永龙又开了三个粉丝群,每晚固定在10点至11点间,重点科普群友提出的问题。

专业医学的内容通常晦涩难懂,为了让大家更好理解,闫永龙在发微博时,常把病征总结出来,比如“红斑狼疮皮疹的三种类型”“dsDNA的五个特点”......从最开始的一周一次更新,到逐步日更,现在,他已经发了一千条微博,收获了40多万粉丝。

博主@刘铭医生发视频展示工作日常

“偶尔治愈,常常陪伴”

像闫永龙这样在微博上进行科普的医生还有很多,甚至不少人还因此成就了“个人品牌”——新手妈妈遇到拿不准的问题,一定会搜“@虾米妈咪”;@浙大二院急诊科卢骁医生成了急救知识科普大V,还参与了多个电视节目和公益活动,推广急救教育;外科医师王光宝@白衣山猫 ,则被誉为“热心外科大夫”……

“偶尔治愈,常常陪伴”,越来越多的医疗健康行业从业者,选择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感悟。他们之中,有临床医护人员,也有营养师、康复师等健康行业从业者。产科大夫刘铭@刘铭医生 因一段讲述如何将胎儿从臀位转到头位的短视频而走红,视频收获了海量关注。通过这则视频,她展示了产科技术的神奇,也传达了她对产科工作的热爱和职业成就感。刘铭说:“其实,产科医生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在古代就是一个接生婆,但我非常热爱我的学科,它不仅牵涉到我们的下一代生命,它还给了很多人希望和未来。”

无数生死抉择的故事在这里被看见,被讨论,被思考、被铭记。神经外科重症医生杜科业@Do医生 ,就曾讲述过自己在重症监护室见证过的生死抉择。“如果一个病人的身上需要插满各种管子,需要靠机器去维持生命体征,对家庭也造成了严重的负担,是该坚持还是放弃?”网友丹丹表示,“曾经,自己的答案是减少痛苦,不愿意插各种管子,但当自己的至亲面临这样的情况时,无论插多少管子,只想能看见他,触摸他,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网友高美则认为,“能体面地走,也许是自己能留下的最后的尊严吧!”

几乎每一年,闫永龙都会遇到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的病人,除了解惑答疑,他还常常在粉丝群里给病友们加油打气。面对挣扎的病人,他常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俗语挂在嘴边,有时候,也会和病人聊起他的一位老朋友。

“那是我微博群的群管理员”,闫永龙说,那会儿他刚开始在微博上写科普文章,一个确诊狼疮肾炎并因此而离异的女性加入了粉丝群。他发现这位群友很积极,总是咨询最新的治疗方法,还会在粉丝群里带动群友聊家常。“我就给了她一些建议,她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狼疮肾炎完成了双达标,激素完全停掉了,近两年的时间内,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羟氯喹维持,病情非常稳定。”闫永龙很欣慰,对于红斑狼疮的病人来说,无激素治疗会减少很多不良反应,能彻底停掉激素药物,对医生来说就是一种治疗的成功。

而就在线上跟闫永龙沟通病情的这两年,这名群友的人生也迎来了柳暗花明——她再次步入婚姻,也找到一份全职工作,开启了自己的事业。工作之外,她常在群里分享自己做的美食照片。“她还去做了杭州亚运会的志愿者。”闫永龙说,“这位老友让很多群友看到,即便得了红斑狼疮,只要积极应对,还是有可能过上高品质的生活。我把她设为我的第一管理员,是想让她成为大家的榜样。”

篝火围拢起来

病人总是倾向于选择和自己处境相似、有共同经历的人沟通,在微博平台上,无论患有哪种疾病的病人,都不再深陷孤岛。

“病人们在一起说说话,比我多少句劝慰都管用。”闫医生用篝火的燃烧举例,“如果将一堆篝火打散,那它很快会停止燃烧,如果将零散的篝火围拢起来,不但能熠熠生辉,还能延长篝火的发热时间。”

微博号“淋巴瘤之家”是一个科普淋巴瘤知识,新老病友交流互助的平台,他们曾联系上一位在RELIANCE临床试验中获益的病友,他说:“ 希望治疗中的病友在治疗不顺利的时候,能看到我的故事,坚持就会有奇迹发生,更希望治疗中的病友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自暴自弃,看看身边的亲人他们都没有放弃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自己。 ”

网友靓靓是一位子宫内膜癌患者,她在微博上记录了自己从确诊到治疗的全过程。2024年10月6日,她在微博上写道:“今天又入院啦,装了picc管,没有想象中痛,就是像留置针一样要在手臂上留三个月,有点限制行动和洗澡…….”

在这条微博下,有三百多条评论,1000多赞。有人评:“我P53突变70%,中晚期,转移到淋巴了,一起加油哦靓靓”,而她回复:“加油好起来,明年春天免费邀请你去新疆玩”;有人提醒她:“那个picc的手臂不要提重物,压力大了会渗血,洗澡时候也要注意”;更多人给靓靓加油打气,“这个冬天过去,一切都会好的”……

在病友们的陪伴下,靓靓甚至有勇气“嘲笑”起自己的病来——“割了子宫卵巢,不来大姨妈了好爽”“光头了,不用洗头好爽,可以戴各种各样假发……”她还跟朋友们说,自己要继续工作,努力挣钱,为将来“说不定有了”的靶向药做准备。

当笑声聚在一起时,阴霾就会被驱散。在微博上,光是“癌症”这一话题下,就有5185个帖子,病友们在这里记录诊疗过程,分享治疗经验、饮食、护理、治疗等知识,为其他病友提供帮助和支持。在这里,他们找到共鸣和宣泄的出口,共同面对疾病带来的挑战。通过实时微博和超话功能,病友们可以及时互动,分享最新的治疗进展和生活状态,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火把聚在一起,就可以形成巨大的篝火,聚集在篝火下,彼此温暖、彼此搀扶着的人们,可以走过一程又一程。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