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纯电插混不够用,齐普策要为“新世代”装上氢动力

汽车人时刻变形 2024-09-07 21:18:46

仅靠一项技术,不足以克服零排放出行的所有挑战,而氢能正是拼图中缺失的一块。

文 /《汽车人》吴毓

将氢燃料汽车投入量产商用,坐而论道的多,身体力行的少。宝马又一次成为少数派。

在与丰田汽车签署谅解备忘录后,齐普策宣布将在2028年推出装备氢燃料电池的量产车(FCEV)。它将是高档乘用车细分市场中的首度商用,也将为零排放出行提供了多样化选择。

丰田Mirai是首款实现量产商用的氢燃料电池车,2015年起在日本、美国加州以及欧洲部分市场销售,但销量始终寥寥,10年间的累销甚至没能摸到普通车型投产的门槛。此外,还有很多品牌都小批量投产,如本田FCX、福特福克斯FCV、日产X-Trail FCV、奔驰F-Cell、雪佛兰Equinox FC、本田FCX Clarity、现代ix35 FCEV、荣威950 Fuel Cell与大通QUNIQ7……但多是昙花一现。

此次宝马的官宣,设定了时间点(4年后),给出了产品定位(零排放的补充)。更为重要的是,宝马明确表示,氢燃料电池这件事,虽然有技术交流与共享,但从技术积淀、体系研发到生产能力,都是凭自己的本事。

长期的坚持

氢燃料电池这件事,宝马已经做了45年。

在1979年,宝马就与德国航空航天研究所(DFVLR,现DLR)合作,将一辆BMW 520(E12)改装为氢燃料测试车。从视觉上看,它与汽油动力版本没有什么不同,但它的四缸发动机燃烧氢气而非汽油。虽然它的油箱(氢燃料存储)占据了大部分行李空间,但它证明了氢气可以成为惟一的驱动燃料。

这是一台燃烧氢气的四缸发动机,1979年装备BMW 520

2013年起,宝马与丰田展开合作,4年后应用第一代燃料电池的BMW 5系Gran Turismo上路行驶;10年后装备第二代氢燃料电池的BMW iX5 Hydrogen又揭开面纱。

后者拥有电动车的所有优点,安静地滑行、强劲地提速,续航超过500公里,加氢仅需3-4分钟——与普通的汽油车没有什么不同。而且仅用1年时间,BMW iX5 Hydrogen就达成安全行驶100万公里的成绩。

“新世代”车型将在2025年下半年面市,而量产的燃料电池车将作为有力补充。这意味着,“新世代”车型将拥有纯电、插电、氢燃料电池三种动力形式,成为新能源汽车平台具备包容性与灵活性的典范。

给用户权利

在电动车渗透率不断提升、电池技术不断迭代的时刻,宝马选择另辟赛道,看上去多少有点不合群。明明可以顺势而为,何必非要逆流而上?

出任宝马集团董事长后,齐普策经常说:要给用户选择的权利。考虑用户需要,而非技术趋势;聚焦用户收益,而非企业的便利。这是齐普策的政纲,也是宝马的态度。也正是基于此,宝马开始在氢燃料电池的赛道上发力。

今天的汽车市场,海内海外大不相同。中国用15年时间培育了消费习惯、建设了充电网络,为电动车大规模进入奠定了基础。但电动车对基础设施的依赖度高,无论欧美还是亚非,现阶段都未如中国一般提供完善的充电设施,更少有智能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北美南美大洋洲,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就没有电力与网络的供给,更不要提专门服务电动车的超级充电站,以及独具中国特色的燃油充电宝了。

另一方面,虽然电动车的渗透率持续提升,但用户的选择依旧具有多样性。即使在中国市场,也有很多人选择对纯电动车说“不”——坚持要买到用到最后一辆燃油车退市的大有人在,而与充电便利、使用安全无关。

可以说,宝马选择研发生产氢燃料电池车,正是为了持续满足用户的个性选择。

宝马的理性

一家跨国企业集团的战略布局,不仅需要谨慎,更强调务实。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2022年3月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中已明确提出三大阶段目标:2025年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2035年,形成氢能多元应用生态。

如“中长期规划”所述,将氢能作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并将其作为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支撑路径,是氢燃料电池在中国市场拥有未来的关键。

而此次宝马与丰田签署谅解备忘录,将着力发展第三代燃料电池技术,那不仅是合并动力总成单元、降低燃料电池成本,更是为商用车和乘用车应用创造协同效应。

虽然发改委已经制定了“中长期规划”,但目前的氢能供应情况,远未能达到10年前电动车充电的便利,更遑论今时今日的便利。

宝马的官宣中,没有强调乘用车应用,仅提及华晨宝马在物流领域探索应用场景。毕竟,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使用尤其需要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持——没有社会提供便利的补能系统,氢能所具备的灵活、安全的优势便无从谈起。

仅仅是小批量投产,进行可靠性测试与区域巡展,并不足以激发用户的消费欲望。但没有消费需求,就没有车企愿意投入,更不会有能源供应商、创新企业进入。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是个“死循环”,必须有企业先走出第一步。

我们现在看到的滴滴与Uber、美团与Lieferando,都是从用户补贴入手,逐步培养需求,再以需求拉动供给,才有今天的一骑绝尘。

宝马宣布2028年推出装备氢燃料电池的量产车,是一次技术方向的突破,也是对中国氢能发展规划的回应。这件事的成功,技术积淀、付诸行动与远见卓识缺一不可。【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