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为何没有成功?用错一人,杀错一人,防错一人

陈海青沧桑史 2024-11-13 15:26:56

诸葛亮北伐为何没有成功?用错一人,杀错一人,防错一人

世人皆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魏国,却鲜有人知其中竟有如此令人扼腕叹息的遗憾。建兴六年,魏国新君曹叡即位,人心未稳。诸葛亮抓住时机,率军北伐,三郡响应,声势浩大。曹魏关中震动,一时间北伐形势大好。然而,就在胜利在望之际,局势却急转直下。后来虽又四次北伐,却再未能达到首次北伐的威势。究其原因,除了关羽败亡、夷陵惨败等外部因素,更有诸葛亮在用人之道上的致命失误。一代军师,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何在识人用人之道上却犯下如此重大过失?这其中又有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诸葛亮北伐的历史背景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时,蜀汉的国力已是每况愈下。世人皆知白帝城托孤的凄美故事,却不知在托孤之前,刘备曾连夜召见诸葛亮,密谈了整整三个时辰。

这一夜,白帝城灯火通明。刘备向诸葛亮详细交代了蜀汉的家底:北有魏国虎视眈眈,东有吴国蠢蠢欲动,后方尚有南中未平。更为棘手的是,关羽损兵折将后,蜀汉精锐损失过半,军中大将凋零殆尽。

然而,蜀汉却在此时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驾崩,其子曹丕继位。次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自立为魏王。这一举动在民间激起轩然大波,许多汉室旧臣纷纷投奔蜀汉。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建兴元年,成都郊外的农户张达竟在田间挖出一面铜镜,镜面铭文赫然写着"汉祚中兴"四字。这面铜镜很快被献至成都,震动朝野。诸葛亮亲自验看后,下令将此镜供奉于武侯祠,以昭示天意。

为了北伐做准备,诸葛亮开始着手整顿军备。他派遣马忠率军剿灭南中叛乱,又命令李恢主持军械制造。建兴三年春,一支崭新的蜀军在成都城外列阵,五万将士身着新铸铠甲,手持锋利兵器,军容整肃。

这支军队的组建可谓煞费苦心。诸葛亮派人走访各地,寻访昔日关羽、张飞部下的老兵,重新编入军中。他还从南郑调来一批善射的羌族骑兵,配备了蜀锦缠头、虎纹战袍,远远望去威风凛凛。

建兴五年冬,曹丕突染重病。消息传到成都时,正值诸葛亮在武侯祠祭拜。祭拜完毕,诸葛亮立即召集众将,商议北伐事宜。次年开春,曹丕驾崩,其子曹叡继位。这个时机,正是诸葛亮期待已久的。

就在曹叡即位大典的当天,长安城外突然烽火四起。原来早在半年前,诸葛亮就派出密使,联络关中各地旧部。随着曹丕驾崩的消息传开,这些暗藏的力量纷纷揭竿而起。三辅地区动荡不安,许多人举起"匡扶汉室"的旗号,响应蜀汉。

此时的曹魏朝廷,正处在新君即位的敏感时期。许多大臣尚在观望,军队将领也在揣测新君的态度。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诸葛亮率领精兵,向北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进攻。

二、首次北伐的辉煌与败落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率军出祁山,声势浩大。三月初,蜀军抵达陈仓古道,沿途各县纷纷开门迎降。南郑太守申耽、天水郡守马玉、冀县令梁绪率部投诚,带来了三千精兵和大量粮草。这一消息传到长安,曹魏守将张郃立即派出斥候,沿渭水一线严密监视蜀军动向。

诸葛亮此次北伐采取了出其不意的战术。他命令王平率军从褒斜道出击,佯攻陈仓,同时亲自率主力从箕谷直插祁山。曹魏大将郝昭接到消息后,立即调兵遣将,加强祁山防御。然而,就在郝昭全力防守祁山之际,南郑、天水、冀三郡突然宣布响应蜀汉,曹魏军队顿时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这三郡的响应并非偶然。早在一年前,诸葛亮就派出张翼、李严等人,暗中联络当地豪族。这些豪族大多出身汉室宗亲,对曹魏统治本就不满。加上当年诸葛亮平定南中时,对待降者格外优待,在当地留下良好印象。这次北伐,三郡响应,可谓水到渠成。

三郡响应后,诸葛亮立即调整战术。他命令赵云率军进驻上邽,作为策应;魏延领兵占据祁山要隘;姜维率骑兵出击武都,打通与羌族部落的联系。短短半月之间,蜀军形成了一个以祁山为中心,东西呼应的军事态势。

然而,战局的转折点出现在街亭。街亭位于祁山东北,扼守着进入关中的咽喉要道。诸葛亮派马谡率军五千驻守此地,要求他"据守高地,切勿轻进"。谁知马谡到达后,不顾部下劝阻,执意率军登上山顶驻扎。

张郃见状,立即派人切断了山上水源。盛夏酷暑,蜀军困在山顶,士兵饥渴难耐。张郃又派轻骑在山下来回驰骋,扬起漫天尘土。山上蜀军看到下方尘土飞扬,误以为魏军主力已到,军心顿时大乱。

就在此时,张郃突然发起猛攻。蜀军溃败,马谡仓皇逃回,五千将士折损殆尽。街亭失守的消息传到祁山军营,诸葛亮当即下令全军撤退。然而为时已晚,张郃乘胜追击,魏延、王平等将奋力断后,蜀军仍损失惨重。

街亭之败后,三郡响应的势头顿时减弱。申耽、马玉等人见蜀军败退,又重新倒向曹魏。更为致命的是,蜀军精锐损失过半,粮草辎重也折损不少。这次失败,不仅葬送了三郡响应的大好局面,更动摇了蜀汉北伐的根基。

事后,诸葛亮下令斩马谡以谢天下。然而,马谡之死并未能挽回局势。街亭一战,使得曹魏军队士气大振,蜀军再也无法重现初期的声势。更为关键的是,这次失败暴露出蜀汉将领指挥能力的薄弱,这个问题在后续北伐中愈发明显。

三、权力与猜忌的博弈

街亭之败后,蜀汉朝廷内部的矛盾逐渐显现。建兴八年春,一场轰动朝野的大案爆发:刘备养子刘封被赐死。表面上,这是因为刘封在南中征战时骄纵跋扈,但实际缘由却远不止于此。

刘封是刘备收养的义子,年轻时便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然而随着地位提升,刘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圈。他在南中驻守期间,笼络了大批将领,其中不乏关羽、张飞的旧部。这些人对诸葛亮主政多有不满,暗中结成同盟。

同一时期,蒋琬在朝中地位日渐上升。蒋琬此人长于内政,深得诸葛亮信任。他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军事力量。刘封的存在,无疑成为了这一政策的最大障碍。

更为棘手的是费祎的崛起。费祎原本是荆州刘表的部下,投奔蜀汉后因能言善辩得到重用。他表面上支持诸葛亮,实际却在暗中拉拢朝中大臣。每当诸葛亮外出北伐,费祎就借机在朝中散布流言,质疑北伐的必要性。

建兴九年夏,一份密报送到成都。报告称刘封与东吴secret接触,意图勾结外敌。诸葛亮立即召开廷议,将此事公开。朝臣们纷纷请求处置刘封,唯独费祎保持沉默。最终,刘封被赐死,其部下或革职、或流放,一时间南中军心动荡。

刘封之死,在朝中引发了更大的波澜。支持北伐的将领们噤若寒蝉,生怕重蹈刘封覆辙。一些原本倾向于军事进取的大臣,也开始转而支持休养生息。蒋琬趁机推行新政,加强了对地方将领的控制。

与此同时,费祎的势力进一步扩大。他联合了一批主和派大臣,在朝中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这些人表面上恭敬谨慎,实际上却在削弱诸葛亮的权威。每当军需请领,总会以各种理由拖延刁难。

建兴十年,诸葛亮准备再次北伐时,朝中已经形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以蒋琬为首的主战派,和以费祎为首的主和派。两派争斗不休,使得军需调配举步维艰。一次军议上,费祎甚至公开质疑:"国库空虚,民力疲惫,何苦再战?"

这种内部分裂严重影响了军事行动的效率。第二次北伐时,粮草补给迟迟不到,将士们不得不减少口粮。魏延请求从陇右就地筹粮,却被朝中以"劳民伤财"为由驳回。最终,这次北伐因后勤不济而被迫中断。

随着时间推移,朝中的权力之争愈演愈烈。蒋琬虽然力挺诸葛亮,但他对军事并不精通,难以完全掌控局面。费祎则以"体恤民情"为名,不断削弱北伐的力度。这种局面,使得蜀汉的军事行动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

四、军备困境下的最后决战

建兴十二年,蜀汉的军事形势迎来重大转折。北伐所需的军备储备已然捉襟见肘,连年征战使得国库空虚。诸葛亮不得不采取非常手段,下令在汉中、巴西等地加征赋税,并征调民夫协助运输。

这一年春天,曹魏派遣大将张郃率军进驻祁山,同时调动司马懿统领的精锐部队进驻长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张郃在祁山一带构筑了多重防线,每隔十里设置一个据点,据点之间还布置了烽火台,构成了一张严密的防御网。

面对如此态势,诸葛亮改变了以往正面突破的战术。他命令姜维率领轻骑从陇西绕道,突袭武都,意图切断魏军后路。同时,魏延领军在祁山地区展开佯攻,吸引张郃的注意力。这一计划初见成效,张郃果然调动大军应对魏延。

然而,姜维在武都的行动却遭遇了意外。当地羌族部落首领接到曹魏的许诺,突然反水,切断了姜维的退路。姜维不得不放弃既定计划,仓促撤军。这一变故,使得整个战役的节奏被打乱。

更为棘手的是军需问题。由于连年征战,蜀汉的粮草储备已经见底。运输队伍在崎岖山路上行进缓慢,一车粮食从成都运到前线,往往要耗时月余。加上沿途损耗,真正能送到军中的粮草数量极为有限。

建兴十二年秋,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造成山体滑坡,切断了蜀军的补给线。前线将士不得不采取就地征粮的方式维持。然而,当地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困窘不堪,能征集到的粮食极为有限。

在此困境下,诸葛亮不得不调整战术。他命令大军收缩防线,集中兵力固守祁山要隘。同时派出斥候,密切监视魏军动向。这时的蜀军,已经失去了主动出击的能力,只能被动防守。

张郃看出蜀军的窘境,开始采取骚扰战术。他派出小股部队,不断袭扰蜀军阵地。每次遭遇战后迅速撤离,消耗蜀军的体力和士气。这种战术虽然看似小打小闹,却让本就补给困难的蜀军雪上加霜。

建兴十二年冬,一场大雪突然降临。积雪封山,补给线彻底中断。军中粮草所剩无几,士兵们不得不削减口粮。一些将士开始出现冻伤症状,军医却因药物匮乏无法妥善救治。

就在此时,司马懿亲自率军抵达前线。他立即调整部署,命令部队在各个关隘设置屯田,为持久战做准备。相比之下,蜀军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粮草短缺、军需匮乏、士气低落,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战局愈发严峻。

这场仗,最终成为了一场消耗战。蜀军虽然占据地利,却因补给不足而逐渐失去优势。魏军则凭借充足的后勤保障,不断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蜀军的处境越来越被动,军中开始出现逃兵现象。

五、五次北伐的终局

建兴十三年初,蜀汉军队在祁山的处境每况愈下。粮草匮乏、军备不济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诸葛亮不得不下令就地筹粮,命令将士们在营地附近开垦荒地,试图通过屯田来缓解后勤压力。

这年二月,一支魏军斥候队伍在夜间突袭了蜀军粮仓。虽然值守将士及时发现并击退敌军,但仓储中的粮草还是损失惨重。这次突袭之后,蜀军不得不进一步压缩军粮配给,士兵们每日只能得到半份口粮。

就在蜀军陷入困境之际,曹魏却在积极备战。司马懿派人在渭水沿岸修建了一系列粮仓,并从关中调集大量军需物资。同时,他还在军中推行轮休制度,让将士们保持充沛的体力。相比之下,蜀军将士们却因连续作战而疲惫不堪。

三月初,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让他率领精锐骑兵,从陇西绕道,直取长安。这个计划若能成功,将彻底打乱魏军部署。然而,此时蜀军已经无力分兵,这个建议最终被搁置。

随后的战事中,双方陷入了拉锯战。司马懿采取了稳扎稳打的战术,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是不断派出小股部队骚扰。每次遭遇战后,魏军都会迅速撤退,让蜀军疲于奔命。这种消耗战术,让本就后继乏力的蜀军更加吃力。

四月中旬,一场瘟疫在蜀军营中爆发。由于医药物资短缺,许多染病的将士得不到及时救治。诸葛亮不得不将部分伤病员撤回汉中,这进一步削弱了前线战力。

五月初,姜维在一次侦察中发现,魏军正在秘密调动大军。根据斥候回报,司马懿似乎在为总攻做准备。然而此时的蜀军,已经无力应对大规模会战。军中将士们体力不支,战马也因草料不足而消瘦不堪。

就在此时,成都传来急报:后方各地爆发了多起旱灾,民间粮价飞涨。朝廷已经无力继续支撑前线的军需开支。这个消息,给了诸葛亮最后的警示。

五月中旬,蜀军开始有序撤退。为了掩护主力撤退,魏延率领敢死队在祁山设伏,与追击的魏军展开激战。这场遭遇战中,魏延身负重伤,但他率部顽强抵抗,为大军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

六月初,蜀军主力撤回汉中。这次北伐的失利,使得蜀汉的国力遭受重创。光是战马损失就达数千匹,军中精锐折损过半,各类军需物资更是耗费巨大。更为严重的是,这次失败动摇了朝野上下对北伐的信心。

撤军后,诸葛亮立即着手整顿军备,重新调配兵力。然而,连年征战已经让蜀汉的国力难以为继。军中将士疲惫不堪,百姓负担沉重,朝中也开始出现反对声音。这场持续多年的北伐,终于走到了尽头。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