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耿飚坚持把坎巨提还给巴基斯坦,周总理考虑后:批准

文史菇小瑜 2024-05-18 07:28:35

1962年底,北京冬季寒冷。

我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耿飚向中央提出一项惊人建议:将坎巨提划拨给巴基斯坦。

在外交部的质疑声中,耿飚坚定地走向总理办公室。周总理,冷静而深思熟虑,最终在文件上写下了两个字:“同意”。

这一决定,引发了国内外的震动。

耿飚与坎巨提

耿飚1909年出生于湖南一个贫苦家庭。自幼艰辛的生活让他深感底层人民的苦难,13岁时便随家人到银矿当矿工。恶劣的工作环境和监工的残酷对待,使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

1926年,在舅舅的影响下,耿飚正式参加了革命。经过多次战斗,他积累了赫赫军功,先后担任红一军团参谋、主力团团长等职务。他的勇猛和无畏,使他赢得了“耿猛子”和“关云长”的称号。

抗日战争时期,耿飚不仅在战场上身先士卒,还带领部队进行大生产运动,解决物资短缺问题。他组织战士们打猎,获取食物,甚至打死过一只老虎,亲自给毛主席送去了虎肉。

新中国成立后,耿飚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和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等职务。然而,这位战功卓著的将军,却意外地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外交工作。

1950年初,耿飚接到调令前往北京,担任外交官。尽管他认为自己并不适合这项工作,但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鼓励下,他决定接受挑战。

耿飚第一次出任的外交任务是驻瑞典大使。在瑞典,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1950年7月,耿飚抵达瑞典,正式向瑞典国王提交国书。在国庆招待会上,他热情地接待了500多位贵宾,向他们展示了新中国的风貌。

六年后,耿飚回国,受命出任巴基斯坦大使。在巴基斯坦,耿飚不仅帮助巴方应对灾难,还在历史考察中发现了坎巨提这块土地。

坎巨提位于喀喇昆仑山脉,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并未干涉其内部事务。耿飚发现,坎巨提只是名义上的属地,实则与中国关系不深。

耿飚的建议引发了外交部的困惑和质疑。在那个“寸土不让”的年代,提议将一块土地划拨给别国,显得格外突兀。然而,耿飚坚定地认为,领土完整固然重要,但不应占有他人的土地。

带着这一决策,耿飚走进了周总理的办公室。周总理在详细了解情况后,慎重地在文件上写下了“同意”二字。

耿飚的建议和周总理的批准,成为中巴友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宽广胸怀,也展示了耿飚非凡的外交智慧和远见。

从一个矿工少年到革命战士,再到国家重要的外交使者,耿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每一个决定,都深刻影响了中巴关系的发展。

北京的寒冬中,耿飚的身影显得愈加坚毅。他深知,这个决定将载入史册,也将成为中巴两国友谊的永恒见证。

关键决策

不久后,耿飚飞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这里的气候截然不同,温暖而湿润。

耿飚在巴基斯坦外交部会见了外交部长,两人寒暄过后,耿飚正式向巴方传达了中共中央的决定。巴基斯坦外交部长惊讶之余,对中国政府表示了深切的感谢。

次日,耿飚与巴基斯坦外交部高层进行了多轮会谈,双方讨论了坎巨提的具体划拨事宜。会谈气氛紧张而有序,耿飚详细解释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决策背景,巴方则表达了对中巴友谊的高度重视。会谈持续了数小时,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决定尽快启动坎巨提的划拨程序。

与此同时,北京也在为这一重大外交行动进行准备。中央召开多次会议,研究如何对外宣布这一决定。宣传部门开始起草新闻稿,并与外交部协商发布细节,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良好国际反响。

几天后,坎巨提的划拨事宜正式对外公布。国际舆论哗然,各国媒体纷纷报道这一事件。中国政府的决定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视为友好外交和和平共处的典范。中巴关系因此更加紧密,两国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伊斯兰堡,耿飚和巴基斯坦外交部长一同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耿飚再次强调了中巴友谊的重要性,并表示中国愿意与巴基斯坦共同发展,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则高度评价了中国的决策,称赞这是两国友好关系的历史性时刻。

新闻发布会后,耿飚继续与巴方进行密切沟通,确保划拨事宜顺利推进。他频繁往返于中巴两国之间,协调各方面工作,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在耿飚的努力下,坎巨提的划拨事宜顺利完成,中巴两国关系更上一层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巴两国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耿飚的决策,不仅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友好外交的榜样。

在伊斯兰堡,耿飚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种外交场合。无论是大使馆的接待活动,还是与巴方的高层会谈,他总是以坚定的姿态、亲切的态度,推进着中巴友谊的发展。他不仅是中国的外交使者,也是中巴友谊的桥梁。

耿飚在巴基斯坦期间,还积极推动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他组织了多次文化展览和文艺演出,向巴基斯坦人民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成就。这些活动受到了巴基斯坦各界的热烈欢迎,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在一次中巴联合军事演习中,耿飚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他看到中巴两国士兵并肩作战,心中感到无比自豪。演习结束后,耿飚与巴基斯坦军方领导进行了亲切交谈,双方一致认为,中巴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军事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耿飚的努力不仅得到了巴基斯坦政府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中国政府的肯定。几年后,他被调回国内,继续担任重要职务,为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新任挑战

几年后,耿飚被调回国内,担任中央重要职务。他的外交生涯却并未就此结束,新的挑战正在等待着他。

回国不久,耿飚接到了一项新的任务:出任中国驻非洲某国大使。这是一个新兴国家,正处于独立后的建设阶段,需要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耿飚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迅速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到达非洲后,耿飚立即开始了密集的外交活动。他拜会了该国的总统和政府高层,介绍了中国的支持与合作意愿。非洲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的援助表示欢迎,双方迅速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援助和文化交流等领域。

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耿飚与该国总统在首都一处建设工地视察。尘土飞扬,工地上机器轰鸣,中方援建的桥梁正在紧张施工中。总统对工程进度表示满意,对中国工人的敬业精神大加赞赏。耿飚则简洁地回应,这是两国友好合作的具体体现。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耿飚多次往返于各个项目现场,确保中方援助项目顺利进行。他与当地官员、工人频繁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遇到的困难。每当一个项目顺利完成,当地人民的喜悦之情都令耿飚感到欣慰。

在一次重要的外交宴会上,耿飚再次强调了中非友谊的重要性。他与多国大使交流,推广中国的外交理念,探讨未来的合作可能。宴会现场灯光璀璨,宾客们举杯畅谈,气氛热烈而友好。耿飚坚定地表示,中国愿意与非洲国家携手共进,共同发展。

然而,不久之后,一场突发的危机打破了这片祥和。当地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动荡,政府面临巨大压力。耿飚迅速做出反应,他召集使馆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制定应急预案,确保中方人员的安全。

夜色中,耿飚亲自带领使馆工作人员前往各个中资企业和项目现场,安抚员工,安排撤离。他与当地政府高层保持密切联系,协助疏导局势。经过多方努力,局势逐渐得到控制,中方人员安全无恙。

危机平息后,耿飚继续投入到外交工作中。他的果断行动和冷静应对,赢得了各方的高度评价。当地媒体纷纷报道他的事迹,称他为中非友谊的桥梁。

随着时间的推移,耿飚在非洲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中非合作项目顺利推进,两国关系更加紧密。他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外交家的风采,赢得了非洲人民的尊敬。

几年后,耿飚再次被调回国内,继续担任重要职务。他的外交生涯,虽然充满挑战,但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行动,都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友谊作出了贡献。

在一次重要的外交会议上,耿飚与中巴领导人再次会面,回顾过去的合作历程,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会议现场,双方领导人握手言欢,气氛融洽。耿飚简洁地总结道:“中巴友谊经历了风雨,更加坚固。”

随着岁月的流逝,耿飚逐渐淡出外交一线,但他为中国外交事业作出的贡献,始终被铭记。

参考资料:

李强,纪宗安.中亚大博弈中的坎巨提问题探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2):121-128.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耿志远.耿飚:永远的人民战士[J].中国新闻发布(实务版),2022(06):23-28.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