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余秋里回忆通过大办“地宫”和油水井分析普及地质知识

白马人 2024-10-18 04:40:47

普及地质知识

在油田开发试验中,我们特别强调普及油田地质知识。要求各级党委抓地质,群众办地质,管好油田。因为石油工作者的斗争对象是地下油层,油田地质情况像战争中的敌情一样重要,研究和掌握油田地质情况,是油田生产建设的中心工作。党委会不研究地下的根本问题就要坏事,也就像带兵的人不知道自己和敌人的实力一样。要知己知彼,就要把地下情况搞清楚。如果认为取全取准20项资料和对油田地质资料进行分析,仅仅是地质人员的事,就等于放弃党的领导,就不能夺取油田开发工作的胜利。因此,各级党组织包括基层党支部,都要把研究地下情况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动群众搞好地质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从油田实际情况看,这么大的油田,成百上千口油井,每口油井有十几个或更多的油层,油层的物性及油、气、水的关系又非常复杂,如果只靠少数地质人员,就是有三头六臂,也管不过来。实践本身就是群众性活动。地质人员和广大石油工人都是认识油田、改造油田活动的主体。科学来自实践,来自群众,群众实践是生长科学的“根”,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叶茂才能开好花、结好果。所以,必须在油田地质工作上打一场人民战争。

1960年,在大庆油田开展起来的群众性办‘地宫”、游“地宫”活动,就是在油田各级党组织的支持下,广大石油职工响应部党组的号召所创造的新事物。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油田开发工作中的一个具体体现。“地宫”是群众对油田地下资料陈列室的亲切称呼,参观这样的资料陈列室也被称之为游‘.地宫”。这场办‘.地官”、游“地宫”的活动,打破了油田开发和油田地质工作的神秘论,加快了石油地质知识的普及,促进了对油田地下规律的研究和油田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会战之初,采油工人队伍的主要成分是复员战士,一般都是刚刚放下枪杆子就管起了油井,入伍前又都是农民,文化较低,对石油地质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当时,采油工普遍有这样一种认识:地质研究是技术员、工程师的事,当工人只要把活干好就行了。老采油工传授的老经验是,采油工作就是量油、测气、清蜡、扫地。当时,采油队管油井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管到井口,关关闸门、清清蜡;还有一种是管到井底,这是好一点的。没有一个采油队能够从井口管到井底,一直管到油层。因此部党组要求:迅速在石油职工中传播地质知识.把油田地下资料交给职工群众,把本井同相邻各井的地质情况形象化地绘成图表、做成模型,使所有采油队都把油并从地面管到地下。

为此,我们组织了800多名技术干部,深入到基层,与采油工人相结合,一起收集、整理资料,对地下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每一口投人开发试验的井,跟班量油测气,测试流动压力,教会采油工们开展油井生产动态分析,组织他们利用油田地下资料,把油井管理工作向地下油层延伸。

1960年8月2日,采油指挥部创办的生产试验区“地宫”正式开放。

这是大庆油田的第一座“地宫”,主要反映了萨尔图油田的地质面貌里面陈列着大量宝贵的地质资料。包括各种图表、模型和实物。有钻井工人从千米地下取出的岩心,有地质人员经过反复对比。精心绘制的长达45米的巨幅油层对比图。这些地下构造和开发数据的图表,凝聚着石油职工的心血。为了办“地宫.,,他们在1个月之内就进行了37万次对比,搞了3万多次砂样分析,绘制的对比曲线连在一起.长度达两公里多。这是多么浩繁的工作!“地宫”里陈列的资料,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因而能够科学地、真实地反映出油田地下情况,成为广大石油工人认识油田的向导。

这个“地宫”办起来以后,在萨尔图现场的部领导和会战领导小组的同志,都去参观了。大家仔细地听讲解员的讲解,很有兴趣地观看了各种图表、实物、模型。我们要求各单位组织干部、群众参观,采油队也要办小‘.地宫”,采油工人要掌握油层动态,成为油田的主人。

8月21日,三探区二矿一队的‘.地宫”也正式开放。这是采抽队办的第一个“地宫”。在低矮的土房里,各种资料和挂图琳琅满目。井场模型、油砂体模型都做得很逼真。最吸引人的是一个地层剖面模型,在模型上,可以看到各组岩层和各组油层的位置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其中还装有两根约1米长的玻璃管代表油井油管。在井口还可以看到采油树。最巧妙的是当讲解员牵动拉线后,就可以看见玻璃管中“红色的原油”自喷,它沿着油管向井口冲去。采油工把“地宫,,办活了。这样的“地宫”。使人们对油田地质情况一目了然。增加了感性知识。油田地下情况。对采油工来说,不再是难以认识的奥秘了。

到了8月底,试验区的采油队,队队办起了“地宫”。到10月初,全油田就办了353个小“地宫”。所有小“地宫”都建立了井史、井身结构图、综合记录和采油曲线等资料。在地层对比图上。可以看到自己那个采油队管理井区内的油层分布情况、油层厚薄和物理性质。地面上试采井的立体模型不但可以反映井网布置的具体情况.而且可以反映它所对应的油层情况。

在办“地宫”的基础上,组织采油工人游‘地宫”。靠这种活的教科书,成千上万采油工每游一次“地宫”,就好比在油田地下走了一趟。全油田很快掀起了学习和钻研油田地质的热潮。许多刚转业的解放军战士成为管理油井的内行和油井分析能手。我们把群众性办‘.地宫”、游’地宫”活动的意义概括为3条:一是可以为开发试验综合研究服务,形成了群众性的油田地下动态监测网;二是可以为分析和指导油井生产服务,工人们掌握了油井规律,摸到了油井脾气,一发现生产有问题,就能判断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三是可以为工人学习石油地质知识服务,把许许多多“门外汉”领进了认识油田的地下宫殿。

随着注水量的增加,油层渗透率高的部分水走得快,渗透率低的部分水走得慢。这就使注进的水在油层中不是均衡地推进,渗透率高的那部分油层形成水窜,使邻井过早地见水。采油工人必须密切注意油井中含水情况及其变化。才能管好油井。油水井地下分析活动,是群众性办“地宫”、游“地宫”活动的继续和深人。分析内容是以水为中心,通过所管油井的产油量、压力、含水比等技术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判断油田注水对原油生产的影响。提出改善油田生产状况的调整措施。每口井每天每班都要观察、记录产油量、井口压力和油气比;每隔三五天还要测试油井流动压力和取样分析化验,对产量每增减1吨,含水量每增减1%,井口压力每升降1个大气压,都记录在案。在此基础上,7天一小结,每月进行一次总结。

对于产油量、含水量和压力升降、变化的原因。随时分析。弄个“水落石出”。采油工人人动手写油井分析报告。井井建立了油井分析资料本。还采取工人轮流担任值日井长,井长轮流当值日队长,队长轮流担任值日区队长的做法。锻炼采油工人和干部的分析能力。

1960年9月18日,会战领导小组在试验区召开了第一次群众性的油井分析会。刚参加采油工作5个月的复员战士、三探区二矿三队23岁的采油工姜岱冬,以他掌握的资料数据,有理有据地分析了所管油井产量波动与周围油井连通的关系,并提出了合理的管理措施,受到了在场专家的赞扬,获得了大庆第一个“油井分析冠军”的称号。

在群众性的油水井分析活动开展起来以后,我们又提出采油工人要当“地下警察”的要求,就是要像民警熟悉道路、车辆,指挥交通那样,熟悉油田地下情况,指挥好地下油层中油、气、水的运行。油田第一个闻名的“地下警察”,是采油三矿一队井长贾世安。

他是1959年从部队转业到克拉玛依油田的。1960年5月调到大庆参加会战,当了一名井长。在一次先进生产者会上,他听了油井分析能手姜岱冬关于管好油田地下的发育,很受启发。明白了采油工人不能光围着纹车转,让井牵着鼻子走,而是要学会油水井分析掌握地下规律。回来以后,他带领全组办“地宫”,搞事故预想,搞油井分析,逐步变成内行。11月的一天早上,他像往常一样上井检查资料。发现这口井油压上升、套管压力下降、产油量增加、油气比降低的异常情况,就马上爬到采油树上去听。发现油管里原油流动的响声也比过去大。是什么原因使油井发生了变化?他把全组同志叫来,一起检查设备,从早忙到晚,也没有发现问题。他吃饭的时候想,晚上睡觉的时候躺在床上也想。忽然想起,领导讲过油田上开始注水,一定是注水引起的变化。他把被子一掀就往队部跑,向队领导汇报了情况。第二天又跑到矿场、指挥部。请来了试井队测流动压力。各方面的验证结果证实,这口井确实是由于注水受效.而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这是我们接到的最早的一个油井见效报告。

注水见效,给井组的地下分析增加了新的课题。贾世安和全组同志为了把井管好,同地质部门密切联系,坚持按时测压;为了量油准确,还搞成了浮标和玻璃管双保险量油。他经常整夜守在井上观察油井的变化,随时进行油水运动变化情况的分析,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或反映油井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他所管的油井连续安全生产了400多天,在第一次五好油井检查中被评为“五好油井”。贾世安和另外17名同志在1962年10月采油指挥部召开的油水片分析表演赛大会上,被命名为“地下警察”,这是当时采油工人的最高荣誉。到1963年8月,采油战线已有129名油水井分析和管理能手,先后被命名为“地下警察”。

群众性的大办“地宫”和油水井分析活动,在采油战线扎根、开花、结果,促进了采油工人的思想解放,使他们学到了一套驯服油层、管好油井的真本领硬功夫,为开发好大庆油田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