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经典的两首重阳诗,千年来无人能超越

解忧诗词 2024-10-10 20:11:59

十月风景好,节意满天涯。

才过寒露,又逢重阳。

秋意浓,寒霜降,菊蕊黄,蟹膏肥。

呼朋引伴,把菊传觞;登高望远,遍插茱萸。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史上最经典的两首重阳诗,千年来无人能超越。

0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远离故土,漂泊异乡,那是一种怎样的孤独与惆怅?

每逢佳节,站在喧嚣的街头,却融不进那份热闹。

思念如野草般疯长,紧紧缠绕着心房。

这一日,家乡的兄弟们,登上记忆里的山巅,遍插茱萸,共赏秋色。

而他却只能在这陌生的土地上,默默遥想,心中充满了无法言喻的酸楚与遗憾。

王维这首七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尤其是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游子的共鸣。

读这首诗,我们会有一种错觉,诗人仿佛已在外漂泊多年,经历了无数次的佳节倍思亲。

但其实这首诗是他年少时所写。

王维15岁时,便与弟弟王缙到长安游学,写这首诗时也不过17岁,风华正茂,春风得意。

刚刚离家的少年人,对于故乡家园的思念,炽热而真诚。

诗题中的“山东”就是指蒲州,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运城,位于华山以东。

王维出身显赫,是太原王氏的一个分支,祖籍山西祁县,后来其父王处廉徙家于蒲州。

诗歌前两句直接抒情,独在异乡,佳节思亲,极自然,极深刻。

而后两句则采用了对面抒情的手法,明明是自己思念家乡亲人,却偏偏宕开一笔,写家乡亲人思念自己。

所谓“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便是如此。

很多诗人都曾运用过这种写法,多一层波澜,多一层曲折,深刻真挚,情味更浓。

“重阳思乡”这个主题,在王维之前,并非没人写过,后人受其影响而写的作品也不在少数。

然终比不上此篇深入人心,老少共赏。

02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zhān)衣?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九月初九,风清日朗,杜牧与友人提着酒壶,登高望远。

只见江水悠悠,倒映着蓝天白云;

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

菊花开满山径,金黄的花瓣在风中摇曳生姿。

时光易逝,美景难得,就应该开怀大笑,痛快畅饮,方不负这大好时光。

如果说王维的那首诗是重阳七绝的巅峰,那么杜牧这首便是七律的压卷之作。

这首诗写于公元845年,当时杜牧遭人排挤,外放为官。

好友张祜前来拜访,两人在重阳那日,登上齐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诗歌首联便交代了环境背景,仅用七字便描绘了一幅十分清净阔大的深秋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础。

颔联和颈联,议论与写景相结合,表现了一种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豁达情怀。

尤其是颔联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将诗人那种旷达不羁的形象活活画出,千百年来,备受称赏。

最后的尾联以典故作结,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自来便是如此,何必像齐景公那样,堕泪沾巾呢?

反问的语气,具有极强的感情力量,引人深思。

整首诗来看,通过描写九日登高,融情于景,夹议夹叙,既有人生迟暮,怀才不遇的无奈,又有开口一笑,酩酊大醉的旷达。

写出了古代很多文人的心声,历来备受称赏。

苏轼的《定风波·重九》还有朱熹的《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皆是在这首诗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可见其影响力有多大了。

微风不燥,秋色正好,岁月易更,红尘难老。

撷一朵菊花,入诗,入酒;插一枝茱萸,驱邪,祈福。

这个重阳,愿你,身心安康,四季无恙,忘却烦扰,笑口常开。

-END-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