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算得数,记得账就要得了。这是毛顺生对儿子:毛泽东的期待。

宝宝聊过去 2024-12-27 20:06:38

湖南湘潭韶山冲上屋场

韶山毛泽东故居田园远景,绿色深处那栋宅在中国南方农村再普通不过的建筑,早已名扬天下。人们说,韶山,不可能塑造完整的巨人毛泽东;同样,没有韶山,也不可能塑造出完整的毛泽东。

这天清晨,是儿子的降临让毛顺生无暇顾及他的算盘,婴儿响亮有力的啼哭声让上屋场毛家上上下下喜气洋洋。作为一名父亲,他开始拨打自己人生中的另一把算盘。这把算盘的对象,便是儿子,他的家庭与事业的接班人。

算盘——毛泽东遗物的故事

在这之前,毛顺生夫妇有过两个儿子,但由于旧时农村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两个儿子都早早地夭折了。对这第三个儿子的到来,夫妇俩满心欢喜之余,内心却无法控制地生出一点点紧张和不安:这个仨伢子会不会和他两个哥哥一样的命运呢?

毛顺生两口子生怕仨伢子也保不住,当时的农村又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只有信迷信的这一套,就请了人给孩子算命,算命的说,要给这个仨伢子拜个最长寿的干娘,才保得住。

哪位干娘才最长寿呢?毛顺生的妻子文素勤发动了包括娘家人在内的亲友四处寻找,在儿子5岁那年,还真的找到了一位最长寿的干娘:那就是千年万年屹立于龙潭坨山脚下,被当地人当作“石观音”而膜拜的一块巨石。拜了石头观音做“干娘”的毛家老三,从此有了一个韶山冲人人皆知的乳名:石三伢子。而他的大名“毛泽东”要到很多年后,才为整个世界所熟知。

石三伢子的大名“毛泽东”是根据毛氏谱系取的。毛氏从第七代起,制订了固定谱系,为一首五言诗:“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凤雅列明章。”毛顺生为“贻”字辈,他的儿子则为“泽”字辈。至于“东”旧时人们以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伯仲叔季,取其老大意,毛泽东虽排行第三,却为兄弟中居长,理当为“东”。

虽然多年后有人将“泽东”解为“润泽东方”之意,可当年的毛顺生在给儿子取名时,实在是没有对孩子的将来寄子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半农半商的毛顺生本质上还是农民,农家子弟,能吃饱穿暖,将来娶堂客生孩子,这一辈也就算踏实了。至于“出将入相”,“润泽东方”等等在当时实在是超出毛顺生夫妇的有限的想象,所以,后来毛泽东第一天上私墊、开笔发蒙时,才出现了那让塾师有些九尴尬的状况:私塾先生邹春培例行公事地把小小的毛泽东领到孔子神龛前,教他拜孔子的牌位,说每天拜的话,以后就会文思发达、连中三元,毛顺生却连连摆手:“种田人家的子弟,不敢想那些个功名利禄,只要算得数记得账、写得几句往来书信就要得了。”

毛顺生开始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来打磨儿子毛泽东。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

毛顺生的长相想必已为今天许多人所熟悉。照片上的毛顺生身材瘦小,长相精明,留着髭须,一副干什么事情都急不可待而又严苛的神色。实际上这正是他的做派。几十年后,人到中年的毛泽东对父亲当年的严苛仍然记忆犹新。据美国记老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记载,1936年在延安,毛泽东接受了斯诺的采访,他谈到了自己的父亲。谈到了父条的苛刻、暴躁——

“我6岁就开始干农活了……刚识了几个字,父亲就让我开始记家里的账。他要我学珠算。由于我父亲对这事很坚持。我就开始在晚间记账。他是一个严厉的监工,看不得我困着,如果没有账可记,他就叫我去干农活。”

他一文钱也不给我们,而且给我们吃最次的饭菜。他对雇工们作了让步,每月逢十五在他们吃饭时给鸡蛋吃,可是从来不给肉吃。对于我,他既不给肉也不给蛋.…他告诉斯诺:“我学会了恨他。

但毛泽东也不得不承认,父亲的严厉,对自己的成长也有好的一面——

我父亲的严厉态度·……·大慨对我也有好处。它使我在工作上非常勤快,记账也仔细了,免得被他找到把柄来批评我。

与父亲的严历相比,母亲文素勤就给儿子的印象则完全相反。这个从未读过书,甚至连正式名字“文素勤”也几乎不为外人所知的典型农家妇女,对儿子该成长成什么样的人,自有她的盘算。

毛泽东的母亲文素勤

在乡邻们的眼中,文素勤是个心肠最好的女人。她是信普萨的,平时烧香拜佛,喜欢做善事,遇到荒年,只要是讨饭的上门,个个她都会给饭吃。

毛泽东也同斯诺谈到了自己的母亲。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与对父亲截然不同——

“我母亲是个仁慈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但是,如果我父亲在场,她就不能这样做了。我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我家为了这事多次发生争吵。”

“我父亲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可是我母亲却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向自己的孩子们灌输宗救信仰,我们都曾因为父亲不信佛而感到伤心。我九岁的时候,曾经同母亲认真地讨论过我父亲不信佛的问题。”

母亲的虔诚信仰影响着儿子。很自然,童年的石三讶子也烧起了香,拜起了佛,十来岁上,他甚至还跟母亲专程去佛教的圣地南岳衡山朝过圣。据他的回忆,当时他像那些最虔诚的信徒一样,最后几里路,是几步一磕头,一直磕上山去的。

而母亲的慈悲为怀、乐普好施,对石三仔子的潜移默化,显然更胜于他严厉而小气的父亲。比如,他很同情一位因家境贫穷而带不起午饭的同学,常常把自己的饭和他分着吃。母亲看到他晚饭吃得那么多,感到迷感不解,当他告诉母亲,她每天精心准备的午饭的一半被他送给了同学之后,这位善良的母亲从此便每天早晨都让儿子带两份午饭去上学。再比如,附近一个毛姓农民,曾收下定金把猪卖给了毛顺生。过几天父亲派毛泽东去赶猪时,猪价已涨了。这个农民叹气,埋怨自己运气不好,还说少了几块钱对富人不打紧,对穷人家里却是个大损失。毛泽东听后就把这桩买卖退掉了。

成年后的石三讶子,曾在致好友邹蕴真的书信里这样提到自已的母亲:“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已而利人的人,我的母亲属于第三种人。”

上世纪60年代,已步入古稀之年的毛泽东还在一次跟自己的保健护士长吴旭君聊天中说到:“我喜欢母亲。”

父亲的勤俭,母亲的善良,共同塑造着石三伢子最初的为人品性。到他8岁那年,父母对他又有了新的盘算安排——读书。

南岸私垫旧址

【1】南岸私塾位于毛泽东同志故居西侧。始建于清代。青砖青瓦,白色粉墙,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原为邹址柯堂公产,右侧曾办私垫。

南岸私整内部图

【2】毛泽东发蒙于此。塾师邹春培在此教毛泽东《三宇经》、《百家灶》以及《论语》、《诗经》、《孟子》等儒家经典。小小年纪的毛泽东尽管有些过于顽皮,但却聪明过人,读过的书几乎过目不忘,塾师邹春培夸他“教起来很省事”,同学们于是送他外号“省先生”

1902年,石三仔子被送进了南岸私塾。从1902年到1910年间,他前后念了六家私塾(1906年末至1909年夏停学在家)。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毛顺生送儿子读书的目的,是让儿子“算得数、记得账、写得信”。也许文素勤也正是这样的想法。而石三仔子也没有让父母失望,尽管上学时有些过于顽皮,常挨先生的责罚,但前后换了六家私塾,所有的先生都不得不承认这个孩子聪明过人,几乎过目不忘。熟师邹春培更是夸他这个学生“教起来很省事”,于是同学们送石三子一个外号:省先生。到他13岁那年,他读书的成果已经让父亲十分满意,毛顺生觉得,该让儿子步入人生的正轨了。

在毛顺生看来,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当然就是最合适、最正确的人生之正轨。于是,在父亲的安排下,13岁的石三仔子离开了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就像父亲小时候一样。石三伢子白天做一个全劳力的活,晚上则以家中唯一“读书人”的身份,帮父亲记账。

这时的石三伢子俨然已经成了上屋场内那把算盘的新主人,毛顺生夫妇二人甚至为儿子盘算好了更久远的一生:他们给儿子订好了一门亲,女方比儿子大四岁,肯定能早早帮儿子操持起家业。毛顺生还安排好了送儿子去米店里当学徒,以便将来子承父业。那是湘潭一家与他有生意来往的米店。韶山冲毛家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的美好前景,几乎就要成为可预见的现实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