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批拾麦穗人:60岁以上老人为主,每日几十斤,年轻人不愿拾

农民说农 2024-06-04 18:10:57

轰鸣的收割机过去之后,一群人迅速上前,他们不是收割机跟机人员,也不是种植小麦者,而是手里拿着镰刀和袋子的拾麦穗人。

他们年纪稍大,一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70多岁也比较常见,有些是老两口一块。

他们皮肤黝黑,顶着30多度的高温,能拾几个小时不歇着,就是为了能多拾一些。

拾麦穗者

河南周口,地处中原,常年以小麦和玉米轮作,近些年来,随着土地流转面积增多,不少家庭已无自己可耕种的土地,每年租金1000元以上,如果地块较好,临近水源,租金能达到1200-1500元左右。

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自己种了大半辈子的土地了,每年到了农忙时候,即便没有种地了,也会去拾一些麦穗,虽然不多,但本身闲不下来。

地处平原,以小麦和玉米轮作

拾麦穗有技巧

“想要麦穗拾得多,主要抓住2个地方,其一是地边,其二是坟边”,这是张大娘拾了好几年总结出来的经验。

张大娘今年65岁,在这一片的拾麦穗者中,数她拾的最多,按照她的说法,选择地边位置,一是收割机转弯掉头的地方,小麦容易被车轮压住,收割机就收不到了。二是路边容易有小沟或者树木,收割机比较谨慎,往往会错过一些。

而在坟边位置,一是收割机容易碰住坟边(田间坟头较多,虽然土地租出去了,但是坟还在,依然是主家说了算),引起主家不必要的麻烦。二是坟边杂草较多,容易缠住收割机,尤其是常见的拉拉秧(猪殃殃),一旦收割机被缠住之后,耽误的都是时间成本。

张大娘说“她只要看到有坟头的地块,往往会提前在旁边等着,如果都是平地,收割机过去之后,田间很少有掉落的麦穗,而有坟头的地块,坟边一圈的麦穗,基本上就顶平地几亩地所拾的麦穗了”。

谈话间不一会,张大娘就拾了半袋子,把麦穗倒在自己的三轮车上之后,又接着去田间拾麦穗了。

张大娘把拾来的麦穗放在三轮车上

不是所有地块的麦穗都可以去拾

“有些地块的小麦收完后,主家不让拾,他们自己拾了,那也没办法,都是邻里乡亲的,不让拾就去另外的地块”,李大娘也是众多拾麦穗者的一员,她的腿脚有些不便,但也能行走,就是不能站(或蹲)的时间长,需要时不时坐一会。

李大娘今年75岁了,子女都在外打工,家里就剩下老两口,每月子女也会给钱,再加上有养老保险,不愁吃也不愁喝。

但是她和老伴还是会选择在30多度高温下去拾麦穗,用她的话说,自己从十几岁就跟着父母收麦了,一晃五六十年了,每年到了麦收季节,都要忙上一阵子,如果突然让自己闲下来,自己还不太“习惯”。

“拾多拾少无所谓,有些地块可能还未被承包出去,主家就自己拾了,而一些承包出去的土地,基本上都没人管,甚至还欢迎去拾麦穗”,李大娘说罢,就提着袋子坐那等着收割机收完去拾麦穗了。

拾麦穗者在收割机收过之后去拾麦穗

一天能拾几十斤,一周拾的麦穗够吃一年了

高大爷今年77岁,和上述李大娘是老两口,家里本来有5亩地,前几年都被流转出去了,自己和老伴也没事干,农忙的时候出来拾点麦穗,热也不算热,作为一个老农民,这也习惯了。

“拾来的麦穗,拉回家晾晒之后,再用木棍打麦,把麦粒打出来后,再进行杨麦,就可以装袋存起来了,啥时候家里没面了,就去打面的地方,打几十斤,够吃好久了”,高大爷说罢,给小帮手算了一笔账。

他们老两口一天能拾几十斤,就在我们村和周边村去拾,大概有一周左右的时间,好的话能拾3-4百斤的小麦,差的话也有2-3百斤。平时老两口也吃不多,这些小麦足够吃一年了。

除了留着自己吃之外,还有人会拿去卖掉,当前每斤价格1.2元,一周左右拾几百斤,也能收益几百元,在家闲着也没事,这相当于一天挣几十元,不少了。

高大爷和李大娘正在拾麦穗

小帮手和大爷大妈们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常提到的一句话,“现在年轻人谁来拾麦穗啊,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许他们是最后一批拾麦穗者了,等再过几年,他们这批人走不动道之后,田间也就没有拾麦穗者的身影了。

我们常说“粒粒皆辛苦”,可能有些年轻人,没有体会到它真正的含义,而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是从以前饥饿的时候经历过来的,或许他们更懂得粮食的珍贵。

麦穗掉在地上会变得一文不值,而拾起来就能成为美味的食物,或许多年之后,拾麦穗的人真的就“消失”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