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讯 7月3日 据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官方公众号“市监方正”消息,近期,在朝阳市场监管局组织开展的“餐饮业食品安全大检查”专项整治工作中,呷哺呷哺等23家北京餐饮单位被通报。
其中,呷哺呷哺由于北京第三百八十二分店被发现存在餐饮具清洗消毒不规范的问题。朝阳市场监管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五)项的规定,对其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的行政处罚。
根据黑猫投诉,最近30天,呷哺呷哺收到的6个投诉问题中,就包含两个卫生问题。有消费者在外卖中吃出虫子,还有消费者举报小料台上有多种昆虫。可见,卫生控制问题对于呷哺呷哺门店来说并不是个例。
一开始,呷哺呷哺身上的标签其实就是“平价”。作为面向普通消费者的台式吧台小火锅,呷哺呷哺当初定价并不高。2017年,呷哺呷哺人均消费48.4元。但是后来,“平价”也开始变贵了。根据公司年报,2022年、2023年,呷哺呷哺人均消费63.9元、62.2元,比几年前贵了超过20%。
那么,涨价是否有效提振了公司的业绩呢?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公司年报,2021年-2023年,公司收入分别为61.47亿元、47.25亿元、59.18亿元,呈现出增长停滞的状态;公司近三年分别亏损2.93亿元、3.53亿元、1.99亿元,累计亏损超8亿元。公司股价也因此从26港元/股一路下跌到1.5港元/股。
不过,公司创始人贺光启,则表示,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呷哺实际上是一家挣钱的公司。”集团亏损是受预计餐厅闭店等计提减值损失和递延税资产的减少影响,而不是运营上的亏损。
据了解,公司闭店产生了大量的资产减值损失,2021年和2023年分别占到收入的3.4%和2.3%。2023年固定资产/使用权资产/租金押金等减值、关闭餐厅亏损等合计为1.64亿元;2021年则为2.54亿元。
2023年,呷哺呷哺餐厅门店由801家提升到833家,其中一二线城市呈现上升趋势,三线城市呈现下降趋势。
除了呷哺呷哺,公司旗下还有湊湊、茶米茶、趁烧、呷哺食品等子平台,根据公司官网,目前公司共有1200家直营餐厅,分布于200个城市,共服务超过1亿顾客人次。截至2023年12月30日,公司营收主要还是依赖于呷哺呷哺和凑凑。
5月15日,呷哺呷哺宣布降价。目前门店套餐价大部分下降到50元价格带,比起此前单人套餐均价65元,新菜单套餐价格下降超10%。贺光启在自述中称,“整个餐饮市场都在降价,我们不调也不行。这个市场你不抢就只有饿死。”
1998年,贺光启创立呷哺集团,其开创的台式吧台小火锅开始风靡。2009年依靠足够便宜的优势成功打开北京市场,随后火遍全国。2014年,呷哺成功登陆港股,成为“连锁火锅第一股”。
2017年,流行起了新消费的高端风格,公司也随之宣布呷哺要向轻正餐转型。但是很显然,转型受挫,公司开始亏损。虽然公司开设的高端品牌凑凑营收一度反超呷哺呷哺,但连续的亏损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2021年,贺光启重新回归,把原有的管理层都换了一遍,亲自担任呷哺集团董事长一职,宣布公司要再次改革。改革自然是好事,但是海底捞等呷哺的对手们,可不会给公司太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