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谷物”竟然对人体有害?

鹰哥爱写文 2024-12-30 12:52:33

《谷物大脑》作者:戴维·珀尔马

​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叫作《谷物大脑》。

说到“谷物”,大家都不陌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吃的大米白面等主食都是谷物,可以说,谷物是我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

然而,《谷物大脑》的作者戴维·珀尔马特却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他指出:吃谷物对于我们的身体而言,并不健康,甚至有害。

相信大家看到这样的说法,也会充满震惊,觉得: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的大米小麦,都没有问题,凭什么说吃谷物不好?如果说谷物不好,那么什么才是健康的食物呢?

大家先别急,让我们来看看这位提出惊人言论的学者究竟是谁。

作者戴维·珀尔马特是一位医学博士和一名神经科医生。他所著的《谷物大脑》出版于2015年,该书一经面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并迅速登上国外健康类书籍畅销榜榜首,在众多读者中,不乏汤姆·克鲁斯、施瓦辛格等社会名人。

那么,既然作者有着专业的医学背景,再结合书籍出版后众多读者的认可,说明书中所讲的内容一定存在着合理之处,以及原本不被人们所熟悉的健康真相。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本书的具体内容,看看作者到底是依据什么提出来的这种看似“反常识”的观点,以及谷物到底会如何影响到我们的健康?

拒绝谷物从认识麸质开始

首先我们来看,戴维·珀尔马特博士既然主张谷物对健康不利,那么他用以支撑这一论点的证据是什么呢?

他首先抛出的证据便是麸质——这个词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提及另一个词汇,大家一定能立刻知晓麸质的真身。

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面粉常常被区分为高筋和低筋,其中的“筋”,指的就是麸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面筋”。而麸质的本质其实就是小麦、大麦等谷物中的一组特定蛋白质。当我们将面团浸泡于水中并用力揉洗后,那些不易溶于水、留下来的粘稠物质,便是麸质。

麸质赋予了面团坚实的架构,在面包发酵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还使得面食质地柔软、蓬松,富有弹性和嚼劲。在很多地方,“面筋”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素食者心中的“肉类”替代品。这样的美食,怎么会是不健康的呢?

实际上,在戴维·珀尔马特博士看来,麸质就像是“一种现代的毒药”。

一旦麸质进入体内,在胃部被分解之后,就会转化为一种多肽,这种多肽能够穿透血脑屏障,与大脑中的吗啡受体紧密结合,其机制类似于鸦片类药物,能引发上瘾感和愉悦体验,这或许正是众多面食爱好者难以割舍面食的根源所在。

不过,如果仅仅凭麸质能引发轻微的上瘾反应,就断言其对健康有害,似乎略显偏颇,毕竟其成瘾性远低于鸦片,对人体的直接影响也相对有限。

不过实际上,麸质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它还会损害我们的大脑。研究发现,麸质由两大蛋白质族群构成,一种是麦麸质,另一种是麦醇溶蛋白。其中,麦醇溶蛋白又由12种不同的较小蛋白质单元组成,而在这12种不同的小蛋白质单元中,任何一个单元都有可能触发过敏反应,进而引发炎症。

那么说到这,大家心中可能也会有这样的一个疑惑:为什么我们吃了这么多年的面食,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过敏症状或者炎症反应呢?

原因在于,大脑缺乏疼痛感受器,因此大脑内部的炎症往往难以被我们察觉。此外,大多数人的过敏反应相对轻微,可能仅表现为嘴唇起疱等症状。

虽然麸质对健康的危害看似并不显著,但却是确凿无疑的。当发生过敏反应时,免疫系统会攻击麸质蛋白,进而释放出一系列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也会攻击大脑。

更为复杂的是,麸质蛋白中的麦醇溶蛋白与大脑中的某种特定蛋白质结构高度相似,导致免疫系统难以区分,从而误将大脑作为攻击目标。如此经年累月,我们的大脑可能因此承受了无数次的“无辜伤害”。

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癫痫、自闭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就与麸质相关的免疫反应有关。甚至,抑郁症也可能与麸质过敏存在关联。比如,有研究表明,52%的麸质过敏者同时伴有抑郁症。

那么,为了规避麸质的摄入,或者说过量摄入,我们必须谨慎选择食物。馒头、面包、面条等常见主食,以及香肠、冰激凌、面筋、啤酒等均含有麸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麸质作为常见的添加剂,可能潜藏于奶酪、人造奶油、酱料,甚至是护发素、睫毛膏等日常用品中。

相对而言,大米、高粱、小米、大豆、土豆、玉米等则不含麸质,是较为安全的选择。

澄清“碳水的误区”

那么说到这里,或许爱吃米饭的朋友们正在暗自庆幸,还好自己喜欢的大米饭并未被麸质问题所波及,可以继续享受美食的乐趣。

然而,戴维·珀尔马特博士并不打算放过大米饭,尽管这种谷物不含麸质,但其中富含的碳水化合物却依然会对健康构成威胁。

碳水化合物,是单糖、双糖、多糖的统称,是人体重要的营养成分。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双糖主要有蔗糖、麦芽糖、乳糖;多糖则包括淀粉、纤维素等。

提到“糖”字,人们往往联想到白砂糖、糖果等甜食,并深知过量摄入的种种弊端,诸如体重增加、产生蛀牙,甚至可能诱发糖尿病等等。对于米饭、面包等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人们或许心存侥幸,认为只要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便可放心享用,甚至认为其相较于肉食更为健康。

然而,戴维·珀尔马特博士的研究结果却揭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真相。

首先,健康威胁并不仅限于白糖和糖果,主食甚至更容易升糖:一片全麦面包、一块士力架、一茶匙纯白糖、一根香蕉,在这四者之中,全麦面包的升糖速度竟是最快的。

血糖急剧上升会促使胰腺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胰岛素,以便迅速将糖分输送到细胞中。随着胰岛素水平的不断攀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这意味着细胞需要更高水平的胰岛素才能接收糖分。这一恶性循环不断加剧,直至有一天,人们自身的胰岛素已无力及时将糖分运送到细胞,导致血糖长期居高不下,糖尿病也就由此悄然而至。

戴维·珀尔马特博士将这种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现象称为“胰岛素抵抗”,并进一步指出,它还可能诱发大脑形成异常的蛋白质斑块,这些斑块会占据大脑空间,取代正常的脑细胞,最终可能引发老年痴呆。

其次,碳水化合物才是肥胖的真正元凶。在远古时期,由于食物稀缺,人类进化出了“节俭”基因,这一基因使得人类即便在食物摄入有限的情况下,也能最大限度地通过脂肪储存能量,以备不时之需。

巧合的是,我们的祖先主要在秋天果实成熟时才有机会摄入较多的碳水化合物,而这时身体恰好需要增加脂肪以度过食物匮乏的寒冬。因此,碳水化合物更容易激活节俭基因,使我们更容易发胖。

最后,碳水化合物还会触发糖化反应,也就是糖分子会与蛋白质、脂肪发生结合,这个过程被视为衰老的关键因素之一。

过度摄入糖分将显著提高糖化的风险,尽管衰老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过程,但控制糖分摄入,以减缓糖化进程,无疑能让我们的青春脚步稍作停留。

那么,如果我们减少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身体会不会因为缺了“燃料”而导致“低血糖”呢?戴维·珀尔马特博士告诉我们,即使在碳水化合物摄入极少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存活,因为肝脏会帮我们合成所需的碳水化合物。

被错怪的脂肪和胆固醇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碳水化合物可能不利于健康,那我们的饮食到底该如何调整呢?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戴维·珀尔马特博士不仅对谷物提出了质疑,现在更是要为被长期抵制的脂肪“平反”。也就是说“碳水不健康,脂肪才健康。”

但这又和平日里我们经常听到的观点天差地别。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脂肪是体重增加的元凶,还可能招致高血脂及多种心脑血管疾病。那么,戴维·珀尔马特博士为什么还要说脂肪更健康呢?

实际上,根据一些医学研究发现,脂肪对身体有着重要的作用,戴维·珀尔马特博士甚至特别强调“脂肪是大脑的朋友”。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人的大脑构成中,脂肪占比竟高达70%。一旦大脑脂肪供应不足,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乃至抑郁、持续疲劳、记忆力衰退、阅读障碍,严重时更可能罹患精神分裂症和老年痴呆症。

此外,我们身体所需的众多关键营养素,诸如维生素A、D、E、K,都是“脂溶性”的。也就是说,它们无法溶于水,只能和脂肪结合,才能顺利通过小肠,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当然,并非所有的脂肪都是有益的。但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的是,戴维·珀尔马特博士力挺饱和脂肪酸的价值。他明确指出,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与肥胖、冠心病、中风及心血管健康之间,并无相关性。

不仅如此,饱和脂肪酸才是身体的“心头爱”:细胞壁的50%是由饱和脂肪酸构成的;肺泡需要一种特定的饱和脂肪酸才能够张开;心脏肌肉细胞偏好一种饱和脂肪酸的滋养;骨骼需要饱和脂肪酸才能有效地吸收钙;肝脏在饱和脂肪的帮助下才能保护我们不受毒素危害;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的能力也有赖于饱和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主要存在于牛、羊、猪等动物的脂肪中,少量存在于植物油中,如椰子油、可可油、棕榈油等。

那么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也能看出来,戴维·珀尔马特博士的观点就是让大家多吃点肉。

当然,除了饱和脂肪酸对身体有良好的功效之外,不饱和脂肪酸也不完全是坏的。

在这个方面,戴维·珀尔马特博士比较推崇欧米伽-3脂肪酸,而其最佳来源就是鱼类和海鲜,同时,黄牛肉、羊肉、鹿肉及水牛肉等也是此类健康油脂的宝库。

然而,在力荐欧米伽-3脂肪酸的同时,戴维·珀尔马特博士却将欧米伽-6脂肪酸归入了“有害脂肪”之列。他指出,欧米伽-6脂肪酸可能加剧炎症反应、扰乱脑功能、加速癌细胞增殖。大家常用的食用油,如葵花籽油、玉米油、大豆油等,恰恰富含此类油脂。

在脂肪的众多组成中,胆固醇作为一种尤为关键的成分,被特别地凸显出来。

在生活中,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会被提醒,少吃点内脏、蛋黄,以防胆固醇水平过高,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威胁。

但戴维·珀尔马特博士对此持有不同见解。他强调,胆固醇不但不会诱发冠心病,反而能降低罹患脑部疾病的风险。

胆固醇其实是大脑不可或缺的营养要素,对神经元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作为构成细胞膜的基础物质,大脑内胆固醇的含量占据了身体胆固醇总量的25%,对于大脑功能的维持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为神奇的是,胆固醇在大脑中还能扮演强大的抗氧化剂角色,能有效抵御自由基对大脑的侵害。

值得一提的是,胆固醇不仅受到大脑的青睐,生殖系统同样对其有着特殊的需求。戴维·珀尔马特博士指出,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罪魁祸首往往并非人们普遍认为的抑郁或失眠,而是胆固醇水平过低。

不过,说到这,或许大家还会提出这样疑问,既然常说的“三高”中的高血脂主要指的就是高胆固醇,那么,增加胆固醇的摄入难道不会造成高血脂吗?

实际情况恰恰与之相反,增加胆固醇的摄入并不会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上升,反而,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才可能是其升高的诱因。原因在于,我们通常所做的胆固醇检查中所指的“胆固醇”,大部分是身体自行合成的,而非直接源自食物。

事实上,当我们刻意限制胆固醇的摄入时,肝脏会在一种酶的调控下,合成过量的胆固醇以作补偿。相反,如果我们每日摄入适量的胆固醇,身体便不会启动这种过度补偿机制,从而避免了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

因此,下次面对富含胆固醇的美食时,我们无需望而生畏、小心翼翼,可以适当食用,这样既能满足我们享受美食的需求,也能满足身体对胆固醇的需要。

如何塑造健康大脑

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脂肪和胆固醇才是大脑的“真爱”,麸质和碳水其实是大脑的“克星”。那么,面对这样的新知,大家或许会心生疑惑:除了这些,是否还有其他途径能促进大脑的健康呢?

确实,戴维·珀尔马特博士为我们介绍了诸多维护大脑健康的策略。

首先在饮食方面,主要提倡的就是阶段性禁食和生酮饮食。

为什么要阶段性禁食?这是因为人体拥有一个重要机制:在饥饿状态下,能将脂肪分解为酮体,这种物质堪称大脑的高级燃料。酮体不仅能够提升抗氧化效能,还能激发新脑细胞的生成,守护神经元免受损伤,并有效抵御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相关的有害物质。

这种做法与佛教的“过午不食”、道教的“辟谷”以及伊斯兰教的“斋月”等宗教习俗不谋而合,都从不同角度证明了阶段性禁食的有益性。

不过,如果大家觉得一天不吃东西很难坚持,戴维·珀尔马特博士还提供了一个与之类似的方案——生酮饮食。

生酮饮食的核心在于大幅度削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迫使身体燃烧脂肪以获取能量,并通过增加饮食中的脂肪与营养,来提升酮体的生成量。

其次,可以服用一些脑补剂。或许大家曾听说过诸如“生命一号”、“脑白金”等广告产品,但它们与戴维·珀尔马特博士所提及的脑补剂有所不同,书中所推荐的脑补剂主要有DHA、白藜芦醇、姜黄素等物质。

这些物质主要存在在一些特定食物中,比如DHA存在于鱼油、海藻及海苔中,白藜芦醇存在于红酒中,姜黄素则是在咖喱和生姜中比较常见。

这些脑补剂大都能够延缓衰老,促进大脑健康,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可以放心食用。

此外,良好的作息习惯则是另一重要护脑手段。

俗话说,吃不好可能会影响心情,但睡不好却是能“要命的”。那么,为什么睡眠对身体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呢?这主要得益于一种名为“瘦素”的激素。

瘦素,存在于脂肪细胞,就像是身体的“总守门员”,调节并影响其他激素,本质上控制着哺乳动物的新陈代谢。

那简而言之,如果瘦素分泌不足,人体代谢将陷入紊乱,这不仅会增加发胖的风险,还可能诱发各种疾病,而瘦素分泌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睡眠不足。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入眠,戴维·珀尔马特博士在书中精心提炼了一系列助眠小贴士,比如,每天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保持固定,睡前远离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成分,合理安排晚餐时间等等。

除了上述途径外,有氧运动、冥想、智力训练等方式也值得尝试。

为了方便大家践行书中理论,戴维·珀尔马特博士还精心规划了一个为期四周的行动蓝图。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

第一周:专注于食物。在四周计划中,除了其他人体必需的营养要素之外,要保持碳水化合物摄入降到每天30-40克,四星期后,可以将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提高到每天60克。同时,无论何时,大家进食碳水最好选择低糖的水果、无麸质谷物和豆类。

第二周:专注于锻炼。第二周的主要任务是形成自己喜欢的运动习惯,其中关键的任务有:每天至少运动20分钟;要进行有氧运动;运动时,心跳需要达到静息时的1.5倍。

第三周:专注于睡眠。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平衡好身体瘦素,进而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状态。

第四周:融会贯通,持之以恒。经过前三周的辛勤耕耘,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已顺利融入你的生活,那么此刻,最重要的就是将这份坚持进行到底。

坚持之路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降低难度,比如戴维·珀尔马特博士建议大家可以试试90/10原则。在90%的时间里,严格遵循本书的饮食指南,而剩下的10%,则留给自己自由发挥,适度的小放松不仅是对自我的奖赏,更是激励我们持续迈向健康生活的强大动力。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好,讲到这里,戴维·珀尔马特博士的这本《谷物大脑》的精华部分,我们就介绍的差不多了。

当我们轻轻合上书页,思绪不禁回到起初的困惑: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与我们的日常所知存在着较大偏差,我们是否应该毫无保留地遵循《谷物大脑》的指南生活呢?难道我们真的要告别那些美味的面食吗?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谷物大脑》自问世以来,既收获了广泛的认可,也伴随着一些质疑。对于广大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艰难的选择,难以轻易判断谁对谁错。

或许,我们不必过于纠结,而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继续享受日常的饮食乐趣,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吸收《谷物大脑》中的有益观点。比如,适量减少麸质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优质脂肪的比例,并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等。

我们应当避免走向极端,不因对谷物的恐惧而彻底摒弃,也不因脂肪的益处而偏爱多取。正所谓“允执厥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