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吉林长春发生了一起让人啼笑皆非却又略感无奈的事情。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想要从已故丈夫的账户中提取存款,没想到却遇到了“必须由本人解锁”的荒诞要求。
这一看似简单的操作却让老人和她的儿子跑断了腿,最终还是没能成功取出那几千块钱。这个事迅速在网络上发酵,成为了热门话题。
根据网络上流传的一段视频显示,老奶奶的儿子陪着她来到银行柜台前,希望工作人员能够帮助她们解决问题。
然而,当柜员告知他们需要“本人”进行解锁时,这位儿子显然有些按捺不住情绪了:“人都不在了,还让‘本人’来?”
他甚至气急败坏地问:“难道要我把骨灰盒拿过来吗?”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却真实地反映出了这对母子面对这事的无奈与愤怒。
据了解,老奶奶的丈夫生前在这家银行存有一笔存款,但在他去世后,老奶奶希望能够取出这笔钱用于生活开支。
为了办成这件事,她和儿子先后去了多个部门,包括当地居委会、派出所甚至是公证处,但每次都被不同的理由挡了回来。
有的地方说没有权限开具相关证明,有的则表示需要更详细的资料。
就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好几趟,老奶奶的钱依旧没有拿到手。
这件事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有多么离奇,而是因为它触动了很多人心中的痛处——有不少人在处理类似遗产继承或取款等问题时都曾遭遇过类似的困境。
尽管相关部门一直在强调简政放权,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依然存在诸多障碍。
比如,当一位亲人去世后,家属往往需要跑多个单位开具各种证明,有时候甚至连最基本的“亲属关系证明”都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门槛。
对于这样的现象,很多网友表达了强烈不满。
有人认为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是对逝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
也有人指出,这暴露出我国现行体制下的一些弊端,特别是跨部门协作不足、信息共享机制缺失等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理性的声音呼吁大家客观看待这个问题,毕竟银行在处理这类业务时也需要遵循相关规定,既要保护储户利益又要防范风险。
涉事银行在事后做出了回应,称他们已经着手简化查询和提款流程,并将积极协助老奶奶解决这一难题。
这一表态虽好,但更多人关心的是: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频繁发生?为什么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依然无法通过更加便捷的方式解决这些看似简单却又极其复杂的问题?
无论如何,希望未来,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其他公共部门,都能少一些“奇葩证明”,多一些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