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力煤到国债,权威出手是破坏市场还是纠偏市场?

谷知录 2024-08-11 16:57:11
最近央妈连续对国债交易出手,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重拳出击,“人”身攻击的地步。那么,这种行为,到底是对市场的纠错,还是对市场的破坏呢? 这个事情暂时可能没有答案,但稍一思考,却会发现动力煤的殷鉴不远。所以,我们还是先回顾一下三年前类似的动力煤事件吧。从现在的视角,看看这件事,到底是对市场的纠错,还是对市场的破坏。 期货是一种订单,相当于我在1月给少许钱作为定金,然后以协定的价格在6月提货。当然,要是6月交货之前商品价格大涨,那么我可能就不提货了,直接把合约高价转让,大赚一笔。由于当初定合约给的只是定金,但合约转让却是整体价格,所以利润相较定金会比较大。这是期货的基本逻辑。 由于期货是订单制,提前撮合大量供需,从而形成价格,所以有发现价格的功能。随着时间过去,以未来的价格一步步成交,那么价格自然也就出来了。就相当于你抱着一大堆大木板行走在草地里,你在边往前走的过程中,先把一块块木板扔在前方,然后踏过去。你扔木板是在铺路,也相当于在发现路。差不多就这样的逻辑。 而经过多年发展,期货市场,也已是一个成熟的市场。 动力煤,也是一个期货品种。动力煤主要是拿来发电的煤。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动力煤期货都很好实现了价格发现这一功能。 但在2021年,这一品种被锁死了。交易所通过提高保证金(定金)比例、提高交易手续费、限制开仓数,使得这一品种完全失去了交易意义。 现在打开动力煤主连的K线图,会发现它定格在了2022年12月30日。 没有期货价格了,那动力煤如何定价呢? 很简单,长协加港口价格综合。 长协是一个长期协定的价格,然后港口价格逐日变动。一个稳定的价格加上一个变动的价格进行加权平均,大致就使得煤价相对稳定。 只是,这种确定法,终究有些不那么市场化。 更市场化的期货市场发现价格机制,为什么会被废除呢。 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我国煤炭产量长期占全球产量的50%左右。2016年开始的供给侧改革,关闭了很多不合规的小煤窑。自此之后,国内煤炭行业整体投资是比较少的。更何况新能源轰轰烈烈,风光电大干快上,清洁能源时代触手可及。对于煤炭投资,全球都比较谨慎。 时间一晃,来到2021年。 那一年,长江流域普遍干旱,导致水电出力大降。 原本在我国电力供应中,火电占比约70%,水电占比约15%,风光核大约15%。这一次出力占比15%的水电出了问题,对我国电力供应自然造成很大影响。因为电力这个东西,没法储存,基本是即发即用,所以缺一点,问题就挺严重。与此同时,风光核又没有短期扩产的可能性,且风光发电极其不稳定。唯一能稳定增产的只有火电,而火电烧煤,煤炭需求自然大旺。 上文说过,由于前几年的供给侧以及近几年的大力提倡新能源,煤炭产能储备不足。所以煤炭扩产无力,供给依然紧张。煤炭不够用,大面积的拉闸限电也就成为必然。与此同时,煤炭也就成了黑金,价格疯涨。 而在煤价疯涨的同时,又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尽管煤价疯涨,但由于我国产能占全球一半,因此即便高价刺激进口,对煤价的平抑作用也相当有限。同时国内煤炭没有短期扩产的可能性,因此煤价很难降。在这种煤价畸高的状态下,对人民生活(取暖)、社会生产(以动煤为能源的各种工业)造成巨大影响。 好了,我们按照当时的基本情况推演一下后续发展。 首先,上下游势必会囤积居奇。价格越涨,市面流通的煤炭反而更少,因为囤积的动力会伴随赚钱效应而加强。煤炭的炒作可能会极度夸张,直到价格到一个极高的位置然后崩塌。重演一次动力煤版本的“郁金香事件”。 其次,炒作之后必然是一地鸡毛,同时后果严重,比“郁金香事件”严重得多。无数人买不起动力煤过冬,或者因为取暖而受到重大经济损失。许多企业因为手里砸了昂贵动力煤而当年大幅亏损,甚至倒闭。长期亏损的诸多火力发电企业资产负债表进一步崩坏,甚至破产,最终导致火电发电量不足,以及金融风险扩散(火电企业负债率高)。 最后,除了少部分投机者赚了大钱外,居民、火电企业、制造企业、金融企业,基本全输。 其实当时对于管理层的出手,我也是持怀疑态度的,因为我认为市场的问题应该交给市场解决。当动力煤价格足够高时,甚至国外煤炭会放弃供应本国,而全部出口我国。价格,能解决这一切。市场,有足够的调节能力。 只是后来,我又不确定了。 就像上世纪20年代,哈耶克因为准确预言了大萧条的到来而名声大噪,但当人们问他如何解决问题时,他说的是等待出清,相信市场的力量,顺其自然。而另一方面,凯恩斯则认为应该有积极的态度和手段去解决问题,甚至嘲弄哈耶克,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 以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去解决经济问题,最终成为了经济学的主流。 人定胜天,盖过了顺其自然。 又想到“公地悲剧”,就是有一块公有的草地,谁都可以去放羊,最终结果就是这块地很快被啃成了荒地。这算是典型的“市场失灵”。 市场有无形的手,所以市场无形的调节能力很强。但市场也会有失灵的时候。 罗斯福的新政,和美国2008年的量化宽松,其实本质上,都是一种“人定胜天”而已。 2021年动力煤事件已经过去三年,我现在的看法,是认为当时的介入,是一种正确行为。 向使当初“郁金香泡沫”有长协,泡沫破灭也不至于这么惨吧。 至于当前的国债事件,我觉得,和当初的动力煤事件如出一辙。 当前并不是金融机构不听央妈的话,要和央妈作对。而是无数的申购、数不尽的金钱,裹挟很多金融机构前进,推动国债的购买持续升温。 这不是喊话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市场自己能调节的偏差。 当无形的手伸错了方向,确实需要有形之手来矫正。 当然,有形之手不一定全对,但关于顺其自然和人定胜天的争论,其实一直都未曾停止。
1 阅读:315
评论列表
  • 2024-08-17 18:44

    战略资源,怎么能让金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