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行书《吴镇诗帖》
王世国/文
清代大书法家赵之谦的书法是“颜底魏面”,人们都把他看成是魏碑书法的革新者,那么他的新体魏碑书法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北魏 郑道昭《郑文公碑》
与许多人一样,清代书法家赵之谦最初都是从学习颜真卿书法开始,后来又研习北魏碑书,特别是“龙门造像”,此外还曾取法《张猛龙碑》《郑文公碑》《贾思伯碑》《李仲璇修孔子庙碑》《石门铭》等等。于北魏碑书极个别留下姓名的书法家中,他独推崇郑道昭,曾说:“北朝书无过荧阳郑僖伯。”
郑道昭是郑文公的儿子,字僖伯,属于北魏书法中“圆笔”一派的书家,相传《郑文公碑》《论经书诗》《白驹谷题名》等即出自他的手笔。郑道昭的书法结体稳健而又宽博,用笔多见圆笔,行笔舒畅,兼容了篆书的婉丽劲健、隶书的古朴宕逸、草书的流畅飞动等不同特点,在魏碑书法中别具一格。
赵之谦楷书五言联,达到了方圆兼备、纵敛合度的高妙境界
赵之谦正是从他的碑书中吸取了很多养分,从而成为兼容魏碑“方笔”与“圆笔”两大派系的书家。这使他完全没有清代北碑的鼓吹者所带有的偏见,于碑学南北并包。
他曾临习过南朝梁代的《瘗鹤铭》。所以我们看到,他的大字楷书的确达到了方圆兼备、纵敛合度的高妙境界。正因为有着汉隶魏碑的深厚功底,赵之谦的行草书也写出了与众不同的崭新面貌。他既不同于宋、元、明三代以晋唐楷书为基础的行草书家,又不同于清代“魏三颜七”的何绍基。
《瘞鹤铭》出水前拓本
赵之谦的行草书具有比较纯正的北碑体势,稍掺汉隶和颜书的笔意,写得笔姿翩翩、婉美灵动,完全没有北碑的刻板之弊。例如,他写的行书《吴镇诗帖》。
从这件作品可见,他的行草书就像北魏碑书那样结体呈横势扁方,但折笔处已没有了魏碑的方棱,或转锋一拓直下,或用草书的使转,总之是化刚为柔;撇画纵长,前轻后重,收笔时或转折出锋、或重按回锋,很像隶书的左波;字字独立,很少上下牵连,而与魏碑不同的是笔姿翩翩恣肆,笔画常带波折,使笔运腕灵动自如,字体或左倾或右侧,从而大大加强了字的生动感。
赵之谦行书《吴镇诗帖》
从这幅笔墨润腴、机致潇洒的书作中还可以看出,他的小字行草婉美工细,体态端正;而大字行草宏逸纵肆,取势攲侧。
赵之谦将北魏碑书与传统的行草书体相结合,确实写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胆样式,也可以说是建立了一个与传统的行草书体很不相同的新规范。致力于一种新规范的创立正是艺术活动的核心。而我们评价一个艺术家的尺度,并不看他沿用现有规范的“生产效率”,而是看他能不能在自己的艺术劳动中形成有价值的新规范。
王世国著《当代书法评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