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厌蠢症(这是聪明人的通病?)

第壹心理 2024-10-19 11:39:29

最近,“厌蠢症”一词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网友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厌蠢”语录。

当同事犯了错误时,会说“你的蠢打扰到我了”。当朋友因堵车错过高铁时,会说“你傻吗?赶高铁不知道提早出发?”

相信大家也能从这些例子中感受到“厌蠢症”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对“蠢人”的攻击性。

具体而言,“厌蠢症”是指对于比自己无知的人,部分人会产生不耐烦、烦躁等强烈的情绪反应。

“蠢”的对立面是“聪明”,那么,厌蠢症是聪明人的通病吗?

心理学角度:厌蠢症如何发生?我们可以从“厌”和“蠢”这两个字为切入点,了解“厌蠢”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厌”是我们内心产生的一种情绪,“蠢”则是引发“厌”这一情绪的外界因素。

在心理学中,人们之所以产生厌恶感,是因为内心认为对方可能有某种传染性,会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厌恶感可以帮助人们主动回避那些可能对生存构成威胁的人和事。这也是“厌蠢症”者的一个常见观点,“我怕蠢会传染”。背后原因是,怕被“蠢人”牵连到自己。而“蠢”作为一种社会化产物,它是通过比较来凸显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说“厌蠢”时,其实已经将自己置于比对方聪明的高地。一方面,“厌蠢”可以使我们对他人进行审判,从而逃避自己的责任,将过失全部归咎于对方。比如,一位前台工作人员向同事吐槽前来办事的人真蠢,这点小事都搞不明白。然而,其背后原因可能是自己没有说清楚。另一方面,“厌蠢”者自身往往最怕自己是个“蠢人”,因此通过抨击他人的方式,缓解自身的焦虑与恐惧,以此证实自己不是“蠢人”,对方才是。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自我证实偏差”,意思是当人们坚定某一观念时,往往会倾向于“证实”而非“证伪”。

也就是说,为了证实心中所想,我们会只选择性地接收那些有利于我们观点的信息,而对其他信息视而不见。尤其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容易寻找到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人,从他们中间获得支持。这其实会加大“自我证实偏差”,让我们离客观的事实越来越远。

社会学角度:“厌蠢症”为何风行?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身处其中的我们也越来越浮躁,我们对他人的评价标准也越来越单一。这就导致,我们对周围人的忍耐度越来越低。同时,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让我们需要一个出口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厌蠢症”由此诞生。

“厌蠢症”的风行,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影响。在从众心理之下,使得“厌蠢症”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

从众心理(conformity)指的是个体行为受到群体的影响,会在认知、判断上向大多数人的观念靠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

研究表明,一个较小的群体,就可能引发大规模的从众行为。随着规模的扩大,人们的从众性也越来越高。

“厌蠢症”刚刚出现时,可能只是网络不知名角落的一个吐槽帖子。但随着点赞和转发越来越多,就变成了一种火热的网络现象。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曹大刚认为,“厌蠢症”因其强大的蔓延性,会强化他人与自我的认知,划分出强者和弱者两个阵营。双方互相攻击谩骂,造成网络上广泛的情绪暴力,从而加大整个社会的戾气。

如何避免厌蠢症?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一句话:“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有着各自的难处与苦衷。

当你见得足够多时,你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活法。

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尊重别人则是一种境界。如果说,我们对不如自己聪明的人有“厌蠢症”,那是不是也意味着比我们更聪明的人也同样讨厌我们?假如你是老师,遇到比较笨的孩子,难道也要“厌蠢”吗?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自己陷入“厌蠢症”呢?有以下三种方式:首先,直面自己的真实内心,找出“厌蠢”的病因。当我们察觉到自己总是特别容易烦躁而“厌蠢”时,可以静下心来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情绪波动?这个情绪波动仅仅是因为对方太“蠢”而引发的吗?还是最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什么烦心事?

其次,保持一颗包容平和的心态,尊重和自己不同的人。这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谁也不会比谁聪明到哪里去,“厌蠢”只会让自己徒增烦恼。最后,用冷静客观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避免情绪暴力的产生。很多时候,“厌蠢”只是一时的情绪上头。大部分“厌蠢”的人,同样也难以忍受自己犯错误。只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产生烦躁等“厌蠢”情绪时,不妨用冷静地态度来处理问题。这样一来,既避免了情绪暴力的产生,也不会因为一时的错误,就给自己和别人贴上“失败者”的标签。总的来说,“厌蠢症”并非聪明人的通病,而是一种由个人心理和社会环境导致的一种负面心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处事方式,或许在我们看来“蠢”的观念和行为,却在他的人生中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因此,面对别人的一些观念与态度时,如果是自己工作之内的事,不妨多一些耐心;如果是自己生活中的事,不妨多一些尊重,而不是仅仅用一句“厌蠢”来形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