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种支持,让我的孩子自发爱上了学习

童行书院育儿 2024-07-04 02:45:14

写在前面:

人人都想要心怀热爱、主动思考、积极学习的孩子。

可是,这样的状态到底怎么获得?

现实中的家长们几乎都在头疼:我的孩子仿佛只是为了父母,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们不使劲催孩子,孩子就不知道干什么。

很多人高考后或者找到所谓好工作后,就开始躺平,好像已经给社会、给家长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从此再也没有值得努力的事情,也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

我自己经历过这个阶段,深感对于自己的孩子不能再走这样的路。很庆幸,我和儿子在童行的课堂上找到了答案,我们找到了一条更适合我们自己的路。

今天分享一下我和孩子是如何一同找到“热爱”,获得“支持”,解决“困境”,最终各自都“自我认可”,找到新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并愿意“坚持”的过程。

同时,也想强烈推荐我参加的线下课堂,毕竟好的老师和环境,才能给孩子实质性的帮助。

在文末会有一个小广告,我收集了现有的拥有这样线下课堂的城市,希望更多的家长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到这样好的课堂,如果自己城市恰好也有,那不正好可以参加么!

成年人常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要如何找到热爱呢?直观来看,热爱就是一个人自愿长期做某件事,并且愿意在这个方向上攻坚克难,还会享受其中。

要如何保持热爱呢?很难。

浸泡在童行的几年时间,让我捋清了思路,找到了让孩子保持热爱并能持续探索的核心方式:

好玩,是孩子愿意探索的最初原因;

良好关系,是孩子遇到困难时的力量来源;

自我效能感,是孩子坚持下去的动力。

知识,并不是大人想让孩子学,孩子就愿意学的。

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孩子从大人的语气和态度中感受到压迫和强制,孩子可能暂时“被逼就范”,但是“后遗症”一大堆:

轻则让孩子对该学科心生厌恶,考试一结束就把知识还给老师;

重则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甚至造成孩子自身的低价值感和空心病。

这些结果,大概率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我至今仍然对自己的高中生涯心怀恐惧,心理阴影一大片。我还记得高中时,别人在自习课上狂刷题,我就自己默默地流泪。

我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不想让儿子再通过炼狱般的方式来求学。

知识,如果是为了长辈的虚荣和对于落后的恐惧而要强塞给一个人,无论被塞知识的人是谁,都会感到痛苦。

人,为什么要学习?这真是一个灵魂拷问。

很多学生都对学习感到厌恶。

高考前,学习的动力更多来自于对落后的恐惧。可是当人们越过了高考和就业的门槛之后,很多人获得的只剩虚无和茫然。

不过,我家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

因为不想让孩子走我的老路,这一年,我和儿子在学习方式上共同探索。

目前,他的最大改变,是自己找到了学习的意义,并且是因为喜爱而自发学习。

我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和儿子一起探索的新路也没那么顺利。

我儿子今年6岁,目前幼儿园大班,即将升小学。

初期带儿子接触各种知识门类的时候,我可能会被孩子一句天真的“我为什么要学这个?”而问住,或者因为孩子简单的一句“我不要”而中断。

2023年五一假期,我带着当时5岁半的儿子第一次进入童行线下课。

为期两天的森林主题课程,让我和儿子都感到极大的舒适,很多画面至今历历在目。

2023年冬令营

2023年冬季,我带儿子开始连续上童行线下课。今年春季和夏季,每周一次坐高铁去邻近城市上课,而且还要提前一晚来到上课附近住下,每周如此。

一开始,我自己都为自己这个决定感到疯狂和不可理解。然而,这个学期的课程即将结束,我却甘之如饴,儿子更是喜欢得无法自拔。

而且,我已经打算只要有机会,就还希望能和儿子继续来上。

当然,我不止一次的问自己:

为什么我和儿子都这么迷恋这个课堂?

为什么孩子会因为喜爱这个课堂,转而对学习本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由此在生活习惯上也有了改变?

仔细想想,原因有以下几点。

课程好玩

●从未知到热爱,孩子缺少一把梯子●

童行的课程是在知识和孩子的真实生活中搭建了一架好玩的梯子,高大上的知识不是书本上冷冰冰的文字和数据,而是活生生、就发生在身边的事。

孩子们根本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学习,他们只觉得自己在玩。

比如进化主题,课程先是进到自然博物馆,观察各种各样生态环境里的动物,然后以牙齿和头骨为主线,以大熊猫和黑熊为例,分析不同动物的食性。

最后,孩子们分组设计一台舞台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有人当老虎,有人当猎人,有说有笑地就把知识体会到了。

参观自然博物馆

排演舞台剧

整个课程环节有输入,有输出,有讨论,有合作,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pbl项目。

孩子们全身心投入整个过程,动用全部感官来了解这件事情。整个过程是浸润,而不是被灌输。

良好关系

●如果孩子不认为这是「安全环境」,那么你越要求,孩子只会越抗拒●

关系、关系、关系,一个人和身边人的关系,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

据心理学家调查研究,良好的人际关系显著有益于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度和自尊水平等方面。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对于越是低龄的孩子来说,ta们就是通过世界的回应来认识自己的。

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里,不断接收到身边人的正反馈,这将是一个人不断前进、遇到困难不放弃的重要保证。

我们家是最远的,但是大部分时候我们到教室都是最早的。因为儿子想早点到教室,这样就能和180老师热情地分享自己最近的所见所感。

我觉得儿子的热情算得上打扰180老师,影响到老师正常工作了。

但是180老师总是热情地回应儿子,也愿意接纳儿子,180老师一边忙着整理教具,一边笑着和我说“没关系,等我忙起来的时候,耳朵会自动屏蔽,孩子继续说就行~”

童行的老师们给了孩子们充足的包容和看见。

被接纳、被看到自己独特闪光点的孩子们,不是一般课堂上互相竞争的关系,而是互相合作的关系。

班上的小哥哥帮儿子扣拉链

孩子们感受到了充分的安全感和爱,每一个孩子都自由思考、踊跃发言、大胆创造。

课堂日常

这中间,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困扰。

我的儿子在童行课堂上年龄最小,大人们在内心能感觉到他各种输出的时候都不够好,感觉认知能力还达不到课程要求和班里的平均水平。

孩子的心思其实更敏感,他自己虽然没直接表达出来,但是,我看到儿子会更愿意通过各种夸张、搞怪的语言和行为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可以想象,如果是在其他的集体,孩子可能就会慢慢走偏了。

作为一个母亲,我的心里有焦急,也有心疼。

我和风筝老师、180老师都表达过这个困扰。

风筝老师说,客观事实是这样,那就接受就好,咱们只需要和孩子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进步上,不需要在意其他人。

180老师每次都能看到儿子的进步,一次次地鼓励儿子,鼓励我。

每次课后,我和儿子一起读180老师的反馈总结,都能感受到老师的用心和看见。

班上的妈妈朋友们好几位和我一样,也是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会员,她们也给了我很多正面引导和支持,很感谢。

很多时候,真的是大人自己的认知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她们告诉我:

家长不要自己先把孩子的某个特点当做是问题,要能接纳孩子暂时的不够好。

我以前也经常这样开导别人。而当问题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更能感受到这份压力的真实份量,也真的感到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这样互相支持和接纳的群体。

妈妈读书会

我很享受这份舒适惬意的状态,感觉自己和孩子在这个氛围里,好像就是身处大自然之中,被接纳,被治愈。

我也很享受和其他小朋友的妈妈们在一起的时光,大家一起交流,互相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互相给到支持。

自我效能感

●兴趣容易,坚持难,关键在于做的过程和完成某个任务时候带来的自我认同●

对于孩子自身来说,从感兴趣跨越到坚持的力量,来自自我效能感。

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之后,外界再能给到相匹配的进一步的支持的话,孩子会顺着这个方向不断精进,逐渐产生胜任感和自我效能感,甚至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会由衷地自我认同,产生成就感和自信。

这个力量非常之强大。

课程中间,当我看着儿子面对任务和制作展示作品时的为难表情,我的内心深处就在怀疑,我们每周这么跑真的有意义吗?

这个状态像走在漆黑的夜晚,很迷茫。

景芳老师在文章里说到,

“家长一定要有自信心,起码你能撑住孩子的信心,撑到他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的那一天。”

这个信心真的很难获得。

孩子需要帮助,家长也是。这种时候真的特别需要来自身边人的支持和接纳。

刚开始的几次课设计作品环节,儿子什么都表达不出来,什么想法都没有,只是站着害羞地笑,或者就是搞怪逗大家。

在进化主题,其他同学的作品是多种颜色彩泥搭配合理的整个口腔,甚至还编了故事,而儿子只用白色彩泥捏了2颗平面牙齿。捉襟见肘,相形见绌...

儿子进化主题的作品

有过多次带娃参加营地经验的凡姐告诉我:

不用那么在意结果,不用在意是不是能拿得出最后的作品,多重视这个过程和孩子的感受就好。

当我听到这些的时候内心是半信半疑,我花上这么多时间,花上这么多钱,只是为了来玩儿的开心吗?

这个过程中,孩子一直玩的很开心,最需要得到支持的人其实是我。

在老师们的看见、妈妈朋友们的支持和对景芳老师的信任下,我愿意继续下去。

《好好学习》系列文章截图

终于,儿子在最近课堂上的作品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有哥特式建筑、战舰、码头(空间方面),还有卫生间、传送带(功能方面)和变形金刚(需求方面)。

船体仿佛飘在空中,也是一个反日常空间感的创意表达方式。

整体布局合理、构图完整。自己的表达也非常流畅,逻辑清晰。

儿子未来主题的作品

而且,据老师反馈,儿子这次是很专注、很沉浸地创作自己的作品,甚至在老师多次试图把他拉回到课堂进程的时候,儿子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抗拒情绪。

老师判断儿子不是在走神,就决定让他继续下去,他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创作当中。

我想,这应该就是他进入心流状态了。

除了童行的课堂,也应该不会有其他地方为孩子的不(专)务(注)正(创)业(作)喝彩了。传统课堂可能会打断,批评,纠正。

插播一句,为什么我如此称赞这样的课堂,因为它设置的很专业:

符合孩子的兴趣点,让孩子不再抗拒学习;

对孩子的具体学业和未来规划能有切实的帮助;

能给孩子带来自信、自我认同等等正向情绪。

这样的课堂,可以给孩子带来可持续的发展!

从儿子的展演视频来看,他面对自己的作品也是很激动的,他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

所以,我不担心这只是他偶尔的灵光乍现,也不害怕他以后没有其他新的作品出来。

因为,他只要体验过一次心流,只要拥有过这种自我效能感,以后就还会记得这种爽感,他以后会不断想要再去重复这种感觉,他就会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输入,然后再投入到新的作品输出当中。

如果有人要问我为什么知道这些,那是因为我自己就是在不焦虑俱乐部学习的过程当中,亲身体会到这种心流和自我效能感的。

令我窃喜的是,书写到这里,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爽感!

我自己在不焦虑的学习和儿子在PBL课堂当中的学习,构成了我们俩人之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输入与输出的闭环。

我也终于明白了凡姐那句话的深意:

在人生长河中,当我们更加重视过程和感受的时候,人是目的,结果会在不经意间自然呈现。

当我们更加重视结果的时候,人是工具,那个想要的果就像指缝间的沙子,捏的越紧,漏得越多。

这之间的度,就在于人对于事情的真实感受如何,在于事情对于人是滋养还是消耗。

滋养身心的事做的越多,越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越有利于人的成长。

并不是说消耗内心的事情一点也不能做,不需要稍微经历一些负面事情就惶恐不安、如临大敌,以至于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而是要做平衡,经历了消耗内心的事情之后,短时间内再多做一些滋养身心的事情进行弥补,总体内心的养分充足就可以。

学习和生活不是为了有个好名次、考个好学校,而应该是,好名次和好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有个好生活。而让每个当下都过得开心、有意义,这就是好生活。

我还惊喜地发现,儿子在课堂当中训练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创作作品的意愿,在平时生活中也有迁移。

儿子最近这几天参加幼儿园组织的集体去外地研学活动,这是他第一次不在家长陪同的情况下,单独和同学老师们一起出远门、过夜。

出行之前,儿子自己画出了需要准备的东西,回来后,他给我复述了他的旅行日记作为自己的小说,也比之前更加愿意总结和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

行李准备图

儿子浸润在这个环境里,更加有了学习、思考、总结复盘和创作的积极性。他的收获,相对于填鸭式鸡娃,是降维打击。

回头看来,这些收获其实是副产品。

最关键的,就是童行营造的这个氛围,孩子们本来就很好,童行老师们拥有看到孩子们独特闪光点的眼光。就像180老师说的,“孩子们负责优秀,老师们负责看见。”

总体回望这个学期,我的感受是家长只是需要耐心一点,然后先提升自己就可以了。

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孩子。

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舒展、积极友善的环境,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他提供相应的帮助,然后静待花开。

课堂日常

在和童行老师们以及其他家长们的交流过程中,我也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那我就多浸泡在这个氛围里,多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为己所用。

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做好玩的事,多美好!

说了这么多,我不光是在说孩子的改变。其实我作为家长,心态和状态也在一直改变。

我从本身的对教育方式的迷茫,害怕孩子重蹈覆辙,焦虑孩子的状况,变成现在,我和孩子各自都在成长,我们找到了各自最舒适的状态,我们可以互相鼓励,互相帮助。

当然了,我和孩子的身边也各有着能够帮助我们的朋友、同学、老师。

文章写到了这里,但是我们的成长和改变不会停止。

如果你们也有类似:孩子学习,家长焦虑,不得其法,鸡飞狗跳……等等的焦虑,其实有个地方可以找到我: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体验营。

育儿先育己,不是一句空话。

我先改变了,才能看到孩子,并支持孩子,让孩子进入心流状态。

孩子进入心流状态,他找到了他的自我认同点,我也才会更加自信,自我认同。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欢迎加入「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体验营,我们可以先聊聊,只要愿意改变,随时都不会晚。

同时,我还想继续夸夸童行的线下PBL课堂:

主题的选择,贴合孩子兴趣,符合学习要求,能让孩子切实的从兴趣出发,并且转化为对学习的坚持和热爱;

课堂的体验,有专业的老师,还有人文的关怀,会根据各个孩子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让孩子真的有所收获;

其实作为家长,不就是想让孩子保持兴趣,还能通过兴趣而产生自驱力,爱上学习,爱上生活吗!

作者 |晴天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深度会员,心理学爱好者,终生成长者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读完了本文,你对家长缓解“育儿教育”有哪些想法和建议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别让孩子窒息——跟我学这种育儿思维,只会娃开心,妈轻松教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颗种子。它未知,却无限可能。当你提问,孩子总说“不知道”该怎么办?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