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在一头牛身上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3-12-21 10:20:06

(小城安固)

南北朝时,有个地方叫做安固,这个地方,在今天的浙江瑞安市。

瑞安,这是个好地方,往西走有山有水,往东走有江有海,境内更是水田富饶,当地景致更加不错,可以说是人文充沛,水文更加发达。

南北朝的时候,安固县是南梁所置,后来丢了,落到了西魏的手里。

大概在西魏恭帝三年左右,也就是公元556年时,安固县出了一桩怪事儿。

安固县里有两家百姓,一户任家,一户杜家,都是佃户,平时靠给地主种地为生,当然因为地理气候所致,他们种的都是水田,水田容易淤塞,所以靠要耕牛来疏通。

不巧,任杜两家疏忽,有天晚上没仔细着,竟然让贼人把牛给偷走了。

任家的牛没了,杜家的牛也没了。

牛,在古代是重要的生产力工具,战乱的时候这玩意稀缺,到了世道稍微平定下来的时候,数量变多,但也要悉心呵护。

历朝历代对这个牛的生存和管理,都是十分看重的,因为在统治者看来,牛的数量和使用,它关系到了社会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往小了说老百姓种地没它不行,往大了说,这和国家经济都是挂钩的。

我们来看,周朝的时候,诸侯们就提倡无故不杀牛,认为这世上可以食用的动物那么多,你干嘛非要吃牛肉呢?

秦朝时,官府规定,不允许在有耕牛和战马出没的地方设置陷阱(捕兽夹之类的),以防止误伤,这也是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了对牛的保护重视。

秦法严峻,汉法也不宽松,西汉时杀牛和偷盗同罪,有朋友说了,偷盗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罪过啊,这有什么的?

(古代耕牛)

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西汉时期,偷盗是重罪,而且还是非常严重的那种。

作者来举个例子,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身边有个侍从叫做许广汉,有一次汉武帝出门溜达,他骑马随行,当时骑马的侍从不止他一个,侍从们陪着皇帝出门,都会带个小包袱,里边放点洗漱用品之类的,因为包袱长的都差不多,所以有一次队伍休整再出发的时候,许广汉一不小心就拿错了,把别人的包袱当成了自己的,还放到了自己的马上。

包袱都一样,拿错很正常,但许广汉一拿错,当时就被抓包了,皇帝怀疑许广汉偷东西,偷别人的包裹,所以立刻就要严肃的处理许广汉,给了许广汉两条路,一是推到路边砍了,二是受宫刑进宫做宦官,许广汉百口莫辩,选择了后者。

所以您看,在那个时候偷东西要面临的惩处,那真是非死即伤。

言归正传,说故意伤害耕牛有罪,无意伤害耕牛也有罪,比如如果西汉有某某船夫载着自家的牛过河,一不小心船翻了,人没淹死,但是牛淹死了,船夫也要受到惩处。

宋朝偷盗,贩卖,屠杀耕牛,要么流放边疆,要么发配充军,而距离西魏更近的唐朝,杀牛的罪过更是和杀人差不多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这牛啊,是稀罕东西,是宝贝疙瘩,甚至说是一个佃户家庭最重要的东西,这牛一旦是丢了,那就等于是天塌了。

任杜两家不敢耽搁,立刻就跑到官府去报了官。

官府呢,倒也还算是尽心尽力,三班衙役找了好几天,还真就把牛给找到了。

牛是找到了,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因为衙役们找来找去就找到了一头牛,另外一头牛死活也寻不见,彻底丢了。

任家和杜家一看,知道这另外一头牛恐怕是找不回来了,生怕官府不把这唯一的一头牛判给自己,于是干脆都一口咬定,说这头找回来的牛是自己的。

(古代县衙)

人会说话,可牛不会说话,牛不会说话,官府就不能取证,官府不能取证,也就不好判断这牛到底是谁的。

这桩案子在安固县闹来闹去,还闹得挺大,最后落到了安固太守于仲文的手上。

于仲文,字次武,祖籍是河南洛阳。

于仲文这个人,他打小就很聪明,爱读书,好学习,而且他父亲和他爷爷,反正就他们老于家这些人,都是在西魏朝廷里做的,于仲文别说本来就挺优秀,就算是不优秀,靠着门荫入仕,那问题也不是很大。

西魏,它是怎么来的,它是分裂来的。

南北朝分南北,天下隔江而治,南边四个政权交替存在,是宋齐梁陈,北边一开始是北魏一家独大,但是后来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东魏和西魏的皇帝,都是北魏皇室里走出来的,但是他们本质上都是傀儡皇帝,东魏被权臣高欢所操控,而西魏则被权臣宇文泰所控制。

于仲文小的时候还曾经见过如日中天的宇文泰一面,宇文泰就问他,说我听坊间传闻,你这个小朋友很爱读书,手不释卷,很有文化,那我要问你,你现在读书,将来要做什么呢?

那个时候的于仲文,至多也就七八岁,但却一点也不怯场,而是朗声答道:资父事君,忠孝而已。

赡养父亲,忠诚君主,一生不过践行忠孝罢了。

这个回答,宇文泰很满意,所以于仲文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宇文泰)

于仲文不仅年少时就有名气,长大之后更是闻名四海,史书说他“倜傥有大志,气调英拔,当时号为名公子”,意思是于仲文风流潇洒,气度不凡,是西魏朝廷有一号的谦谦公子,因此很快被当时的赵王宇文招弄到了麾下任职,之后到安固做了太守。

读圣贤书,侍孔子师,因此于仲文这个人做官啊,他很有正气。

他到安固做太守的时候,安固衙门监牢里边,正好关着一个叫做屈突尚的人。

这个屈突尚,被捕之前任始州刺史,是地方要员,而且这人还有另外一层身份,他是宇文护的亲信。

宇文护是谁?是宇文泰的侄子,是朝廷里有一号的权臣。

屈突尚今天是被抓起来了,谁知道明天会不会又放回去做刺史,谁又知道他这个后台宇文护是不是要保他?所以安固地区的官员们对他多有忌惮,只是把他给抓了,但却不敢对他有什么惩处。

政治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政治斗争则更加残酷,你于仲文是赵王宇文招的手下,可宇文招虽然是宇文泰的儿子,但是当时并不得势,所以在这个立场上来看,于仲文其实也不好处理屈突尚。

但是,于仲文不管那个,他到了安固之后立刻就把屈突尚给办了,该抄家抄家,该罚钱罚钱,可以说是把屈突尚好个收拾。

处理完屈突尚,丢牛的这个案子就来了。

(于仲文)

面对这种民事纠纷,于仲文还是很有一套的,首先,它让衙役把牛从篱笆里拉出来,让它随意走动,牛走啊走啊,就走回了任家。

是啊,牛不会说话,可是既然老马识途,那么老牛也应该认路,耕牛白天拉出来耕地,晚上可就回家了,这条道这牛它老走,它肯定认路,所以回谁家,这牛就是谁家的。

当然也有读者说了,有可能这牛比较顽皮,比较淘气,他有可能随便走走,那么于仲文另有办法,他让衙役拿着柳条假意鞭打这头耕牛,然后让人模仿耕牛挨打发出惨叫,官府外的任家和杜家光听到动静,看不到里边的情况,那当然是很着急。

但是,着急和着急,那也是有区别的,任家这户听到耕牛哀嚎,那是面露愁容,唉声叹气,差点没哭出来,而杜家却只不过是皱了皱眉,压根就没当回事儿。

谁的牛谁有感情,谁的牛谁心疼啊,于仲文看出其中端倪,于是把牛判给了任家。(当然这牛的确也是任家的)

这个于仲文,说实在的,在南北朝的历史上并不知名,他生于公元545年,那一年是西魏大统十一年,当年宇文泰遣使者通突厥,卒于公元612年,即大业八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战事正酣。

时间跨度不算太长,但于仲文却历仕西魏,北周和隋,而且他从事过的官职多种多样,做过太守,当过郡公,剿灭过叛乱,迎击过外敌,专管过政务,还负责过漕运。

北周时,老臣尉迟迥不满杨坚专权起兵,正碰到于仲文,于仲文兵寡,但却以少胜多,打了个大胜仗。

隋时,于仲文被隋炀帝杨广派往辽东战场,他本来挺能打,一直想要击鼓进军,但同僚宇文述无心作战,撤兵了事,结果皇帝大怒,追责的时候于仲文莫名其妙的背了锅,被革除了所有的功名,还下了大牢。

(杨广)

史书说他“仲文忧恚发病,困笃方出之,卒于家,时年六十八”,意思是这事儿对于仲文打击很大,他忧愤无比,蹲班房的时候生了好大一场病,放出来之后没多久就病逝了。

当年也是谦谦公子美少年,在王朝治乱兴衰的权力场上也有过翩然起舞的时刻,可到如今,昔日的成就和辉煌已经不再,只剩下无尽的落寞和黯然。

但是其实,于仲文没有必要为此而垂头丧气,当年他在安固做太守的时候,执法公正,爱民如子,名气很盛,到后来他离开安固,升迁别处,却不知道百姓已经有了赞扬他的诗句:

明断无双有于公,不避强暴有次武。

人生在世,因为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不同,有时候人是会迷茫的。

高官厚禄,风光无限的时候,人们以为这是世间的极乐,认为这一刻的快乐可以延续到永恒。

功败垂成,黯然落幕的时候,人们又认为命运多磨,认为上天对自己不公,认为人生难以预料。

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在不同的身份地位,在不同的空间中,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

但是,人似乎不是活一生,而是活某个瞬间,或者几个瞬间,当那个瞬间过去之后,我们之后的人生,都成了那个瞬间的附庸。

在安固当太守的时候,于仲文还年轻,而且他任期也很短,相比于他之后漫长的戎马生涯和中枢内的工作,他可能都已经不记得这段时光。

但其实,就是这段短暂的时刻,却成了他小小人生的,宏大瞬间。

24 阅读:4778
评论列表
  • 2024-02-22 23:59

    一切的真相都指向力

  • 2024-07-09 09:13

    现在浙江温州瑞安地界,南朝萧梁时,在哪个历史事件中丢给了西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