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知府高翰文,为什么会被芸娘仙人跳,之后又被四个太监拿捏?

不会落水的焱燚 2024-06-04 20:04:47

杭州知府高翰文一出场,就是书生气十足。被小阁老的一套文房四宝,就感动地拜师。

他来到杭州,在路上遇到了人生第一位政治导师,胡宗宪。

这位明白人手把手教高翰文到了杭州之后,应该如何应对浙江官场。

到了杭州,第一次在巡抚衙门开会,高翰文现学现卖,慷慨激昂地拒绝在郑必昌、何茂才的议案上签字。

当时的会议,一度陷入了尴尬,好在一把手郑必昌稳得住场面,宣布三天后,省里还要继续讨论议案。

郑必昌、何茂才决定将搞定高翰文一事,交给了沈一石去办。

沈一石是一个精明的商人,从郑必昌的只言片语中得知,高翰文出身江南望族,理学后进,喜好音律。

于是老沈有了方向,他决定从高翰文的唯一爱好入手。

第二天高翰文原本要和海瑞、王用汲去粮市,临时被巡抚衙门的人,叫去织造局看丝绸。

大戏徐徐拉开大幕,沈一石其实要搞仙人跳,他知道高翰文的音律水平很高,那如何让他入套?

爱好音律的人,对嵇康的《广陵散》一定是崇拜的,喜爱嵇康的人,也一定是较为单纯理想化的人。

沈一石想到芸娘是弹琴的高手,于是仙人跳初步方案形成了。

在江南织造局高翰文在沈一石的陪同下参观,了解了一些织造局的日常运作,突然听到了一阵琴声,之后高翰文说了句可惜,沈一石开始搭讪,两人的关系拉近了一些。

来到书房,沈一石故意透露了一些织造的账册,当然学霸是通过背诵,记在脑子里的。

老沈这么做,一是拉近两人关系,降低高的警惕心,铺垫气氛,还有他自己的不甘,想让别人知道一些内幕,也让高知难而退。

之后介绍所谓的侄女芸娘,向高翰文学习弹广陵散的技巧,他们两人在室内弹,一个教一个弹,沈一石则在另室用算盘在拨,听着乐声等待时机。

半个时辰后,乐声戛然而止,老沈叫来了四个太监,高矮胖瘦,织造局不入流的小太监。

沈一石是文化人,他不便出面,还是让不要脸皮的太监去做这事,心理上把握得更准确。

高翰文是文人,爱惜的就是自己的声誉。

突然被四个太监围住,被冠上与太监对食有染,他是有嘴说不清,这件事传出去,俨然要比杀了他还痛苦。

大明的所谓清流,就是在乎气节,南宋理学中常说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后发展的越来越邪乎。

南宋中后期,原本是对国家的大义,开始坍缩于个人名誉情节。

这样畸形的理学伦理观,养成了明中后期一批务虚不务实的官场风气,代表典型就是剧中像国子监的李清源这样的清流。

高翰文是翰林院的编修,自然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了这种所谓的气节。

高翰文当时不被威胁,直接说你们不如杀了我。

小太监们可不怕,他们直接将衣服脱了,开始耍无赖,四个人围着高翰文,逼着他签押,而这个签押也是自己日后的保命符。

俗话说,怂的怕凶的,凶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

高翰文没有办法,为了保住面子,不得不签字。

其实和太监对食有私情不是能拿上台面的事,高翰文对官场的规则还是没有深入了解。

在改稻为桑的大形势下,都不会出于私人恩怨报复高,因为会被认为是与裕王作对。而只要高翰文不在乎别人的议论,无论是严党,司礼监都无法用这件事要挟他。

高翰文的软肋,就是文人的面子。他整天站在所谓道德的制高点,限定了自己的行为,被小太监拿捏也是一定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