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苦守20年结局让人唏嘘

扬哥的日记 2024-11-22 17:44:35

声明:本文内容是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参考信息来源,请知悉。

三峡工程是利国利民的一项大工程,没有三峡工程之前,长江流域因为洪水频发,给周边人民造成极强的生命威胁,三峡工程建成后就有效的降低了这种威胁。

按理来说,相关部门为了安抚好大坝附近的居民,做了很多工作,很多群众都还是讲道理的,这样一个好项目应该家家户户都会支持。

可在这其中就是有个人一直不愿意搬,这个女人就是三峡著名的钉子户张秉爱,后来她甚至在那里苦守20年,那么如今的她又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

三峡项目开启

三峡工程的构想如果追溯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当时孙中山先生就已经提出过利用三峡水资源的设想,只不过受限于时代原因,此事并没有付诸实践。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对于三峡工程也一直很重视,不过这项工程并不是个小项目,前期还需要细致研究长江流域的整体状况,才能做好合理规划提升利用效率。

但不幸的是在1954年,长江流域又发生了特大洪水,这也促使三峡工程的规划加快速度,经过多年的认证和勘探,国家终于在1992年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了三峡工程实施的计划。

在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但在开工之前,政府还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工程周围的一些群众都是在本地土生土长的,要让他们背井离乡支持国家建设,也需要狠下一番功夫。

国家当时为了说服这些民众,极其注重基层工作,也出资补偿了那些需要移居的人民,还帮忙建设了成片的新房屋,在这样优厚的待遇之下,很多人虽然有些舍不得故土,但对未来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

因此搬迁工作还算是顺利,但即便如此依旧有些人不为所动,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张秉爱。

张秉爱一直生活在偏远地区,思想相对比较传统,思维也没有那么开放,她当时是结了婚还有了两个孩子,但是她丈夫身体不太行干不了重活,家里就靠她务农来维持生计。

三峡大坝要动工就意味着张秉爱一家需要搬迁,现在人人都知道三峡大坝建成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很大的,可对当时的张秉爱而言,她是看不到那么远的。

张秉爱已经习惯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对于未来张秉爱是却充满不安的,她也不愿意听从工作人员的话,和其他人一起搬走。

因为在张秉爱看来,他们家就她一个劳动力,一旦离开了故土,她就没有手段和办法养活自己的家,思想的局限让张秉爱看不到其它的可能性。

张秉爱只知道家里只要还有土地,她至少就能靠自己的勤劳种出庄稼,而一旦她离开了土地到了其他地方,那她这么一个没本事的妇女,就什么都做不了,她不愿意冒这样的险,因为她要对自己的家庭负责。

眼看张秉爱态度如此坚决,政府的工作人员也拿她实在是没办法。

离不开的土地

等到1995年的时候,和她同村的居民都已经开始了陆续搬迁时,工作人员也一直试图劝张秉爱和其他人一样搬走,可她依旧在原来的地方生活。

随着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相关一些基础建设也随之减少,张秉一家人的生活都变得极其不方便,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上学更难。

以前村子里的人多,附近还有小学能读,可随着周边人口的逐渐搬迁,也导致村里的小学无法再继续运营。

张秉爱没读过什么书,但她和千千万万的父母一样,知道孩子要有出息就一定得读书,她希望孩子们能够接受教育,也一直在试图联系其他的亲朋好友,让他们帮帮忙,但很可惜都未能成行。

最终,张秉爱的孩子也只能每天绕很远的路去上学读书,这其实是很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效率的,但对于张秉爱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而言,他们实在没有足够的实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但即便张秉爱如此坚持,她还是不得不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因为在三峡大坝一天天成型的过程中,张秉爱所住的桂林村及其周边地区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长江水位在不断的升高,已经威胁到住在原本位置的张秉爱一家,政府工作人员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张秉爱一家,面对着这种危机,因此他们再一次劝说张秉爱搬离原址。

张秉爱也通过一次次沟通意识到,现在她再坚决也没有用,因为不断上升的水位已经成为了一个现实,要是她还想要保住自己一家人,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做出一些妥协,他们不可能再继续住在原来那个家。

政府得知张秉爱的决定之后,也给予了张秉爱一定的金钱和物质的支持,可即便如此张秉爱也没有带着一家人走太远,反而是在大坝附近的高速公路周围搭了个棚子住。

当时的居住条件肯定不可能好,毕竟窝棚条件简陋,甚至连水电都无法提供,因此张秉爱一家的生活极为艰辛。

但张秉爱却好似已经习惯了这种艰苦,可能也是因为张秉爱之前一直就生活在村里,已经适应了这种艰苦。

对于张秉爱来说只要周围有地,他们一家人就能活下去,这其实也是张秉爱区别于一般钉子户的显著特点,有很多钉子户不愿意搬迁,本质上是为了多获取一些赔偿。

可张秉爱不一样,她更多的是出于对土地的依赖,张秉爱或许谈不上有多么热爱那片土地,但对她来说土地是永远无法割舍的。

张秉爱的这种固执或许看起来极其的不合时宜,但却也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最质朴的需求。

张秉爱的结局

在棚屋住的那段时间,张秉爱一直试图寻求周围的帮助,让政府再批下一块地来,让他们能够再建房子,但很可惜这个事儿也一直没有干成。

可即便如此,张秉爱也没有被压垮,她依旧在周围的土地上开始了勤劳的开垦工作,她不确定她能不能有收获,但她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只有动下去,他们一家人才有活路。

2009年的时候,三峡大坝的工程全部结束,而大坝建成之后,也让此地成为了极为有名的风景区。张秉爱作为本地村民,也享受到了一些政策的补贴,拿到了一些安家费,这对于他们的家庭也是一种很大的支撑。

但不知道是因为幼年的学习效率受到了影响,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张秉爱的儿子最终还是没有考上大学。

这个孩子也是懂事的孩子,知道家里情况不好,他也不愿意再复读,增加父母的压力,而是选择了到新疆当兵。在当兵的这些年间,他也一直在用自己的工资补贴家里,他们家中的情况也渐渐好了起来。

家里生活渐渐好了,张秉爱也开始操心儿子的人生大事,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够抱孙子。而且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张秉爱也从棚屋里搬了出来,靠着后来批下来的地基,张秉爱一家也起了新房子。

新房子通水通电,各种现代设施一应俱全,相比于之前所住的棚屋,真的是一个天一个地。现在,张秉爱家中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她对于土地的热爱依旧没有消减,现在的她家里有个果园,里面种满了肚橙。

或许回想过去的选择,张秉爱有时候也会觉得遗憾,甚至考虑如果当初他和其他村民一起搬出去,现在生活是不是会更好。

但追忆往昔只是一种怀念,现在的事实就是她依旧能够留在她热爱的土地上,她一直在遵循着自己本心而走,即便当初她的决定在现在看来,是有些太过执拗。

可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又还能有几个人像张秉爱一样,对一件事或者一件东西会有这样执着的态度,现在的人其实很难去评判当初张秉爱这个举动的对错。

如今普通人唯一能看到的就是,现在的三峡工程已经越来越好,周围的土壤也得到了滋养,十分肥沃,相关的一些种植产业也渐渐发展了起来。

在政府的补贴和专业人士的指导之下,当地的一些村民也有了赖以维持的生计,原本那些响应政策移出去的普通群众,也得到了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贴费。

为了保证那些群众有能力维生,政府还会开展专业的培训,保证当地居民能够过上更加安稳的生活,现在三峡工程仍在带动区域的发展,甚至吸引了不少在外的游子回乡建设家园。

结语

土地是农民的根,农民也被土地牢牢拴在了原地,张秉爱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能够用来谋生的手段也愈发的丰富。

若是当初张秉爱就能看的这么远,或许也不会那么执着,但一个人是很难超越自身的局限去看待一个问题的。

在历史的进程中,张秉爱只是一个小人物,她所能看到的也只有自己眼前的东西,她当初的坚持是为了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现在即便有很多人不理解,但张秉爱至少是无愧于自身的。

参考资料:

《新三峡:是黄金水道,也是安居之地》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苦守20年结局令人唏嘘》

《三峡“钉子户”张秉爱:全村搬迁就她不走,如今结局令人唏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