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城东,曙光中路之中,矗立城楼一座,名曰东门城楼。古朴巍峨,气势恢宏,为柳州古城之象征。其基址接罗池路东一巷,南临柳江之滨。斯楼肇建洪武十二年,即西元一三七九载。岁月迁流,寒来暑往,悠悠六百载有余。其经风雨之侵凌,历世变之沧桑,而雄姿依旧,古韵犹存,诚为岁月遗珍,历史之见证也。此乃广西域内明代城门楼也,其保存颇为完整,虽历经世代风雨侵蚀,然幸得数次修葺维护,故而旧貌依然,古韵犹存。其规制谨严,工艺精巧,为探究明代建筑风貌之珍贵遗构。
论其建筑构造,城楼占地五百平方米,高十七米,宽二十米,深十一米,由城门与谯楼两部分构成。城门之构,殊为精巧。下以巨石奠基,稳若泰山,坚不可摧。上则明砖累墙,砖质细腻,排列规整,勾缝细密。望之雄浑厚重,威严肃穆,凛凛然有大国之风范,赫赫乎展往昔之盛容。于门洞上方,有“东门”匾额高悬。其字乃明代所题,岁月虽久,然笔画犹劲,神韵尚存。观此匾,似可遥想当年,城阙巍峨,此门为要冲,进出之人熙攘,繁华之象,尽蕴于斯四字之中。城门洞乃砖券门,南面檐墙外侧门洞高阔有制,背面檐墙内侧门洞则更高广,两洞相连,形成通风之通道,夏日凉风习习。
东门城楼之建筑风格独特。此楼施重檐歇山顶,木构依穿斗之法。顶势平缓,似伏龙卧波;翘角冲霄,如翔凤展翼。观之则雄浑壮阔,气象万千,威德兼彰,尽显匠心巧运,实乃建筑盛景,可昭岁月遗风。城内圆柱,挺然直立,未施斗拱,而承托屋宇。其制甚巧,力学之理隐蕴其中,虽无繁饰之华,然以简驭繁,稳固坚牢,尽显营造者之卓识睿思,别具一格,亦为建筑奇构之妙处。其梁架之制,颇为精妙,乃合抬梁、穿斗二式而为构架。大梁横陈,系九架之梁,雄浑厚重,彰显伟力。出檐柱立,坚实有力,承托挑檐,使檐牙高啄,若飞鸟展翅,颇具灵动之姿,亦增建筑之韵。楼外脊饰以龙吻兽,屋角飞檐凌空,尽显雄伟之姿。
东门城楼初建时乃为护城防之用。其间,值清咸丰岁,惨遭祝融之厄,楼宇半毁,残垣断壁,景象萧然。幸于光绪元年,柳州郭氏名匠,运巧思,施妙技,鸠工重建,遂使斯楼再焕新颜,续传古韵。今存砖砌墙体百二十米余,城墙高七米,厚六米。城门厚实坚固,具备防枪炮功能,且有铁链关锁。至民国十年以前,夜晚皆会关闭城门。现今城墙、垛口及女墙多为九十年代维修时所复。
论其文化暨功能之蕴,城楼之内,增饰有柳州古城之陈展,明城沙盘之模型,复有古炮台在焉。观古城物事,晓岁月遗痕;览沙盘形制,明往昔格局;察炮台旧迹,感兵戎沧桑。此地民间视作关帝奉祀之所,号曰武帝阁。阁中圣像庄严,凛凛如生,香烟袅袅,敬拜者众。且有庙祝司管,晨钟暮鼓,礼祀弗辍,关帝威灵,庇佑四方,风教亦赖以传扬。
历史上每逢年节,附近居民皆会进香祈福。东门城楼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更是柳州独特的建筑艺术之体现。斯楼气势磅礴,古朴端方,雄踞柳江之涯,对望灯台之岫。举目则仙弈、驾鹤胜境悉收,风光旖旎无限。实乃仿古揽胜之佳所,游者至此,可尽赏柳州山川之美,品历史文化之韵。明之柳州砖城,呈椭圆之态,有别于北地正方、江南布城模样。东门城楼立于此椭圆径线,愈显卓异。其独特形制,昭明地域建筑文化殊义,如星耀空,自成风范,引人流连探赜。后被列为市级、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后基本恢复明代柳州府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