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春闱时为何史阐立没有考中,看懂古代科举制度才知?

春秋近百年 2024-06-29 16:28:29

庆余年2:春闱时为何只有史阐立没有考中,看懂古代科举制度,才知他有多不容易?

庆余年第二季中最大的重头戏之一便是“春闱”,直接把整部剧的立意往上拔了一个高度!

那为何范闲的4个门生中,只有史阐立没有考中呢?古代的科举又有多难呢?

用《庆余年2》视角深挖古时科举,才懂范闲有多伟大,也突然理解范进中举后为何会疯了!

古代科举共分为三级,《庆余年》中的春闱便是第二级——会试。所以最后放榜的时候,出现的并不是大众熟知的状元、榜眼,而是会元和贡士。

古代的状元也比现在的高考难多了,高考最起码你好好学、好好背就能得分。但古时科举并不是熟读四书五经后,会默背就行了。

你以为的考试“白毛浮()水,红掌拨()波”,只要填出现成答案就行。实际上的考题,请以“绿水之上才能养育天鹅为题”,论述当地文化和人才培养的关系。

只能说,这状元不是谁都能当得!

古时想要成为状元,必须参加四场考试。

一是“童生试”,相当于现在的“入学考试”,通过了叫做秀才,只有成了秀才才有资格参加科举。

而科举下面又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乡试,由于在八月举行、也叫“秋闱”。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一次考三场,每场考3天,所以光一个小小的乡试就得考九天。

每次乡试考中后被统称为“举人”,第一名则为“解元”。

第二级便是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只有通过乡试的“举人”和国子监才能参加。所以《庆余年2》这些考生,已经是被选拔后的佼佼者了,每个人能力都不差。

可惜但凡考试就会有舞弊,他们努力了一辈子,殊不知名额早就被位高者分走了。

被蒙在鼓里的普通考生还以为是自己能力不够,只能年复一年尝试,直到白发苍苍都不肯放弃,这或许就是范闲为他们打抱不平的意义。

和剧中一样,古代的会试也是由礼部主持,因为在春天举行,也叫春闱。

王启年在剧中重新抄写的那张“金榜”,也叫“杏榜”,因为当时正值杏花开放,所以会试放榜,也叫“杏榜题名”。

会试只有前三百名会被录取,考过了就是贡士,有了当官的资格,剧中的杨万里便是贡士第五名,而杏榜第一名则叫做“会元”。

第三级也是最严的一级叫“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所以也叫“御试”。

最初是由武则天创制的,只有“贡士”能参加,这次再考中则被称为“进士”,接着由皇帝依次选出前三甲,状元、榜眼及探花。

别看探花只是第三名,可他除了才华还有长相,是前三甲中最帅的,也是驸马的最佳人选。

好像突然懂了为何盛家祖母,宁愿跟家里断绝关系,也要嫁给盛祖父!

0 阅读: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