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中成就最高的是谁?他超越了所有大将,61岁主持军委工作

晓风拂面微风 2025-01-08 19:30:47

01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度。

根据《军官服役条例》和《军衔条例》,共和国授予了一批高级将领军衔,其中包括57位上将。

这些上将大多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功勋卓著的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

其中最著名的一些将领包括上将之首的萧克将军,南泥湾开荒的王震将军,东野103刘亚楼、志愿军副司令邓华,旋风司令韩先楚将军等等。

在这众多上将中陈锡联并不是最出色的一个,但是在后来新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陈锡联却是上将中成就最高的一个。

他不仅一度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军委成员,更是一度主持军委工作,其成就甚至超越了所有大将和上将。

02

在1955年授衔时,上将一般是正兵团级将领,其排行靠前的几位将军大多都是国防部副部长,副参谋总长,或者大军区司令员。

授衔时职位最高,也是授衔时排行最靠前的两位是萧克和李达将军,两人职务都是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

排行第三位的张宗逊则是副总参谋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副总参谋长和国防部副部长同级只是位次稍低。

除此之外还有几位也都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包括彭绍辉、许世友、邓华、杨成武等人。

再往下就是解放军各大特殊兵种司令、或者大军区司令员。比如许世友就是南京军区司令员,邓华是沈阳军区司令员。

王震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铁道兵司令员,铁道兵作为特殊兵种,地位比大军区司令员还要稍低一筹。

在当时这璀璨的将星中陈锡联并不出彩。

陈锡联在1949年2月出任3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任川东军区司令员,是以正兵团级司令员的身份被授予上将。

这个身份在上将中说低不低,但是要和那几位国防部副部长或者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比起来就差了很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1955年的授衔名单中陈锡联并不出彩的原因。

虽然开国上将没有排名,但是一般按照职位排名陈锡联排名是32名左右,可以说是中等偏下的位次。

既然如此为什么会说陈锡联是建国后成就最高的开国上将呢?

03

1955年陈锡联的位次虽然不高,但是他年龄是比较小的,这也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7位开国上将中,陈锡联将军不是功劳最显著也不是资历最深的,但是他却是实打实的最年轻的上将。

陈锡联是湖北红安人,后来黄麻起义后参加了我党。他出生于1915年,参加革命时才十几岁,14岁参加游击队是标准的红小鬼。

几十年革命后,陈锡联于55年被授衔上将时只有40岁,是57位上将中年龄最小的。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将领因战争年代身体受伤退休的很快,包括刘帅、朱总司令等人建国后几乎都没有怎么主持工作。

在上将中也同样如此,上将许多在早期革命中都是一线指战员出生入死的,受伤更多,因此建国后许多上将都陆续退休了。

年仅40岁的陈锡联却还是年富力强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陈锡联调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后兼任炮兵学院院长,主持了新中国炮兵事业的发展。

1958年因为庐山那件特殊的事件导致沈阳军区司令员邓华被下放,陈锡联便紧急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

此后的陈锡联宛如坐火箭一般快速升职,从军区司令员到东北局书记处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等职务。

最终陈锡联在1976年成为了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并在当时毛主席的嘱托下负责主持军委工作。

要知道军委委员这个位置可不一般,在1955年授衔时军委就十一个人,除了邓公之外另外十个就是十大元帅。

更何况陈锡联还负责主持军委工作,从某种程度上基本可以说代表着我军最高统帅的位置,这是十大大将都没能到达的位置。

5 阅读:7667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