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农学家
中国最早农学理论家氾胜之的先辈本姓凡,在秦灭六国过程中,为了躲避刀兵之苦,举家迁往东方齐国之地的氾水,今山东曹县和定陶分界处,其祖先因地名而改姓氾。。氾胜之生卒年不详。据史书记载,他活动于汉成帝在位时代,也就是公元前32~前7年。他曾出任议郎之职,后任劝农使者。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劝农使者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位置,而且他工作的地点在西汉的首善之区--国都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
三辅是是八百里秦川最富裕的地区,尧、舜的农师、周人的祖先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此后重农一直为周王朝的基本国策。战国末期,秦国便是凭借关中雄厚的经济实力,完成了统一大业。西汉建立以后,也非常重视关中地区的农业。汜胜之在这里担任劝农官,政绩好则会加官进爵,倘若政绩平平,政治生命就会走到尽头。·农学贡献 汜胜之非常敬业,他在三辅地区推广农业,教导种植冬小麦。他总结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创造了精耕细作的区田法,另还有溲种法、穗选法、嫁接法等。
许多热心于农业生产的人都前来向他请教,关中地区的农业因此获得了丰收。他本人也因为推广农业有功,由议郎提拔为御史。后来,在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汜胜之写成了农书18篇,这就是《汜胜之书》。·《氾胜之书》《氾胜之书》主要包括耕作总原则、个别作物的栽培方法、耕作的具体方法,诸如选种、播种、栽培、收藏等各细节,还有溲种和区种两项新内容。汜胜之强调耕作要不误农时,在农业灌溉方面提出水温调节法和地下灌溉法。作物种植要合理密植,充分供应水肥,最大限度发挥作物的生产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汜胜之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但只有部分内容流传下来。大约3700字,现在已经无法见到它的全貌。尽管如此,它仍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作物栽培的理论基础,为中国传统农书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