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来首次亏损销售费用远高于研发华大基因不太像科技企业

海凡资本 2024-11-06 18:34:54

海闻社讯 销售驱动不了高科技企业。

1999年,初创的华大基因承接下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分测序工作,所承担的比例达到了1%。

别看这个数额小,要知道,当年的中国,总共也就只承担了1%。

当时谁不说,华大基因是大国重器,全球领先的高科技。

但25年过去,在生物科技越来越进步的今天,华大好像越活越回去了。

10月25日,华大基因公布了今年的三季报。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8.26亿元,同比下降10.10%,实现亏损1.24亿元,同比下滑276.49%。

图源:公司季报

要知道,公司上一次亏损,还在2011年,到现在已经13年了。

2018年公司上市的第二年,公司股价曾经达到过252.8元/股,但现在已经只剩下47元/股左右,相比当年超越千亿市值的巅峰,现在已经跌去了超过80%,让人咋舌。

和其他技术导向企业不同,华大基因身上的标签,一直不是苦心孤诣,而是语出惊人。

相比学术圈,更像是混的娱乐圈。

创始人汪建,湖南怀化人,家境不错,从小就比较胆子大,以较小的体格当上了孩子王。

1979年,汪建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的湘雅医学院。他信奉工具决定论,认为高科技的设备是科学进步的核心。

出国留学后,他看上了基因学的前景,决心把“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引回国内。

1994年,汪建回国创建吉比爱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从戊肝到艾滋病,汪建很快把相关试剂盒的价格打下来,赚了几千万后,他认为,是时候了。

1999年,为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汪建与杨焕明、刘斯奇、于军在北京空港开发区一栋旧厂房里,共同创立了华大基因。

2003年,汪建带领团队首个破译了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在全球首个公布SARS诊断试剂盒。试剂盒做出来之后,他力排众议,做了30万份捐给了国家。

汪建骨子里,是狂的,但他不认为自己狂,他说他只是:

“活在未来。”

他说华大的员工不允许出生有缺陷,必须要活到100岁,不然这是他的耻辱。

这种颇为荒诞离奇的话,和科技专家的身份,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华大的高管似乎也继承了他这种风格,不管是王俊,还是尹烨,当过华大CEO的,都以“夸夸其谈”“语不惊人死不休”著称。

这也导致了这家企业的重营销轻研发的血液。

2018年7月,虎嗅网发布文章《华大癌变》称,华大基因出于商业利益且过度营销,引导患者放弃全面检查,致使孕妇产出生理缺陷儿童,最终给一些家庭带来悲剧结果……

虎嗅表示,2015年6月末,华大基因的销售人员数量已经超过700人,而研发人员仅190人。2017年末,研发人员扩充至645人,仍少于销售人员。且招股书显示,公司销售人员平均月薪持续高于研发人员。

而6年后的今天,这个数字怎么样呢?

根据今年三季报,华大基因的研发费用是3.98亿,同期的销售费用是6.63亿,显然还是销售远高于研发的状态。

华大基因还热衷于搞投资,在基金项目中担当有限合伙人。

2023年,华大基因作为有限合伙人以自有资金出资人民币1.95亿元参与认购常州市华大松禾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份额。

今年9月10日,华大基因又宣布以1.49亿元自有资金参与认购绍兴美越医疗产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份额。华大基因还以LP的身份参与了高林资本、薄荷天使基金、华大共赢等基金的投资历程。还直接投资了何氏眼科、中健云康等医疗领域项目。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手上有钱了搞投资无可厚非,但是公司的科技主业不能丢啊。

作为基因测序龙头,华大基因积淀的确深厚,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渠道优势明显。但是这个优势是从哪来的呢?

是依靠公司创始人的工具决定论,从海外购买先进测序设备靠设备优势、销售优势、渠道优势与规模优势,通过市场正面的营销手段碾压竞争对手。与其说其是一家科技企业,不如说华大只是一家测序服务商。只有多聚焦生物技术主业,以技术实力竞争,才更容易带来市场的良性发展,公司也才不会在时代的进程下由于买不到先进设备被淘汰。对此,你怎么看?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