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只要一提到清朝,几乎所有人都会想到两次鸦片战争以及巨额的战争赔款,近代屈辱的一百年,也是因为晚清时期清廷的腐朽统治。
这是不是事实呢?
当然是事实,但是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可能认为清朝时期的中国非常落后,但是西方一些学者却秉持着否定意见。
要知道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都是引领世界潮流的,只不过是因为没赶上工业革命才败下阵来,但其实很多西方学者认为,清朝并不落后,尤其是在乾隆以前。
这些西方学者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
一、访华的英国使团我国古代有着四大发明,现在很多人认为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在说四大发明啊,这只能说明这些人根本不懂四大发明的含金量。
试想一下,没有火药,怎么开采矿石?没有纸,如何进行日常生活?没有印刷,信息如何传递?没有指南针,哥伦布如何发现新大陆?
可以说毫不夸张的说,不只是中国文明,世界文明的基础就是中国奠定的。
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期,我们都是世界的中心,唐朝时期万国来朝,在那时候的西方人眼中,“东方”简直就是遍地黄金、人杰地灵的代表,因此才有那么多欧洲人不远千里东来“取经”。
当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访华的时候,他们就是带着对中国的虔诚之心来的。
在当时,中国的哲学已经在欧洲遍地开花,许多如今耳熟能详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受到过中国文化的熏陶,伟大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就曾说,我们要向中国学习道德。
可见至少在乾隆以前,欧洲实际上是推崇中国文化的,这也在许多欧洲人心中种下了种子,让他们从小就对中国这一神秘的东方大国充满着好奇和敬畏。
当时的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家天下”思想简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思想,一家人其乐融融互敬互爱,完全不像欧洲人这样为了权利打过去打过来,欧洲人受够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中国的儒家思想让他们感觉到振奋。
英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生产力极大提高,因此中国就成为了最佳的贸易伙伴。
但两国之间从未有过交流,为了达成合作,英国打算派出一个使团,先跟清政府接触看看。
于是在乾隆57年,马嘎尔尼使团来到了中国。
英国使团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跟清政府建立深入的贸易伙伴关系,要是能争取一点福利就更好了。
但是据牛津大学教授沈艾娣所著的《翻译的危险》一书,实际上马嘎尔尼使团这一次还带着刺探中国情报的秘密任务。
使团到达后,经历了一些波折,但很快就得到了和乾隆皇帝面见的机会。
既然是贸易,使团携带了将近600件科技产品,其中就有天体运行仪,这个设备可以准确计时,并且还有准确的太阳模型,除此之外,战舰、手枪、榴弹炮也对皇帝一一展示了。
英国人的目的就是让乾隆花大价钱购买这些玩意儿,但乾隆皇帝似乎并不感兴趣,这些“洋玩意”在中国当时的科技面前,实属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二、礼仪风波其实在马嘎尔尼出发之前,英国的内务大臣就对他有过叮嘱,这一次就是为了和清廷合作,最终目标是为了往后的长远利益。
因此作为使臣,你身上的担子很重,如果遇到什么突发情况,必须以大局为重,切不可因小失大。
马嘎尔尼满口答应,但他刚到达天津,就忘了自己的承诺。
清政府时期的繁文缛节乃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多的,面见皇帝三拜九叩都是少的,地方的一些大员,下人见他们都是磕头如捣蒜。
在天津下舰之后,马嘎尔尼一行人见到了钦差大臣,当时乾隆皇帝并不在北京,双方就会见的礼仪进行了一番商讨。
钦差大臣告知马嘎尔尼,面见皇帝的时候要双膝跪地,然后磕头,皇帝不问话,千万不能随便说话,并且在朝堂之上,不能随便侧目……
还没等他说完,马嘎尔尼的脾气就上来了,他说欧洲讲究平等,给皇帝下跪,他做不到,并且态度十分强硬的拒绝了。
此事传到乾隆皇帝的耳朵里,他勃然大怒,作为封建王朝的皇帝,乾隆向来是“天地之尊”,于是下令降低了英国使团的接待标准。
但毕竟马嘎尔尼代表的是大英帝国,在双方翻译的斡旋下,马嘎尔尼还是面见了乾隆,至于最终有没有三拜九叩就不得而知了,英方的史料说没有,说乾隆皇帝原谅了马嘎尔尼,让他单膝跪地进行了叩头。
但是在清朝的记载中,明明白白写清楚了马嘎尔尼确实三拜九叩了。
第一次见面,双方对贸易都绝口不提,当时的英国翻译有两个,分别是斯当东和李自标,这个斯当东会说中文,让乾隆皇帝非常喜欢,还将自己的贴身荷包送给了他。
随后,使团就被安排去参观乾隆行宫。
三、信息不对称当马嘎尔尼面见完皇帝之后,在皇帝的行宫里,他们看到了满目玲琅的好东西,比如精美的地球仪、八音盒以及挂钟,这些东西让使团成员大吃一惊,怪不得乾隆刚才对他们的礼品视而不见,原来皇帝拥有得更多。
第二次见面,马嘎尔尼终于提出了贸易扩大的要求,但乾隆只是看了英方的条款就拒绝了,并勒令英国使团在一个月内离开中国。
回到英国之后,马嘎尔尼将见闻写成了书,此书在欧洲传播甚广,也是西方学者认为当时的清朝不落后的原因。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乾隆并非是闭关锁国,看看圆明园里的收藏就知道了,乾隆其实还是很看重现代科技的。
而且他不与英国通商,主要是为了国家主权,因为当时英国要求在广州专门划一块地,这种要求相信放在任何一个当权者身上,都不会随便答应的。
至于乾隆在礼仪上的故意刁难,其目的是为了赶走英国使团,毕竟用礼仪为借口,不会触怒英国人导致战争。
从这些细节来看,虽然无法说明清朝落后与否,但足以证明乾隆并非那么昏聩,相反他还是个有大智慧的君王。
参考资料:界面新闻《现在中国主流也许认为清朝中国是落后的,但西方学者不这么想 | 专访》
中国知网《李自标、斯当东和中英交往初期的促和式翻译——《口译的风险:清代中国和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述评》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