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的没良心炮,还有个日本亲戚?战国时代千人杀棒火矢简史

春引百花竟放 2024-12-09 18:34:59

解放战争的没良心炮,还有个日本亲戚?战国时代千人杀棒火矢简史

谁能想到,在解放战争中威名赫赫的"没良心炮",竟然与几百年前日本战国时代的一种武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源自东瀛的武器,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最终在中国的革命战争中焕发出惊人的威力。

从战国时代的棒火矢,到抗日战争中的平射迫击炮,再到解放战争中的"棒棒炮",这些看似普通的武器,却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它们不仅见证了东亚火器发展的历史,更在近代中国的革命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这种武器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它又是如何从日本战国时代的"贵族武器",变成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大众利器"?

一、战国时代的武器创新

永禄七年(1564年)的一个雨夜,织田信长的家臣明智光秀正在检查从葡萄牙商人那里新购入的火铳。这批火铳将在后来的长篠之战中大放异彩,但此时的光秀却对另一件事情感到困扰。

"大筒虽然威力强大,但对付城池时还是太过直来直去了。"一旁的火器师傅菅沼定昭说道。这位来自美浓国的工匠此前曾在织田家的军器作坊里制作过不少焙烙玉,深知这种爆炸性弹药的威力。

就在这时,菅沼注意到了角落里堆放的一批竹筒。这些竹筒本是用来制作火箭信号弹的,突然,他灵光一闪:"若是将焙烙玉装在竹筒里,再用大筒发射出去......"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实践。菅沼和他的徒弟们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制作出了第一批"棒火矢"。这种新式武器将焙烙玉的装药封在竹筒中,尾部加装稳定翼,前端安装金属尖头,可以用大筒发射。

织田信长对这种新武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永禄十年(1567年)进攻犬山城的战役中,棒火矢首次投入实战。当时守城的织田家亲族织田信清完全没有防备,十几发棒火矢飞入城中,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更在守军中引起了恐慌。

这场战役之后,棒火矢的名声很快传遍了各大名领地。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等人纷纷派出使者,希望能够获得这种新式武器的制造方法。但织田家并未轻易放出技术,反而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

到了天正年间(1573-1592),棒火矢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型号。有的加装了更多的稳定翼,有的改用铁筒替代竹筒,还有的在弹头处增加了钢制破甲尖锥。负责发射棒火矢的"火矢筒"也从最初的手持式发展成了带有专门炮架的固定式火炮。

1582年,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遭到明智光秀背叛。有趣的是,当年正是光秀亲眼见证了棒火矢的诞生,而此时他手下的军队却用这种武器攻击本能寺,在日本战国史上写下了极具讽刺意味的一笔。

而棒火矢的发展并未就此停止。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开始了规模化生产。特别是在1592年的文禄之役中,日军携带了大量棒火矢进入朝鲜半岛。这些武器不仅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后来东亚火器的发展埋下了重要的种子。

二、德川幕府时期的发展

当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中取得胜利后,一位名叫芝辻理右卫门的铁炮工匠找到了他。"请让我为将军打造一门前所未有的大炮。"芝辻说道。这位来自江户的工匠此前曾为织田家和丰臣家效力,以精湛的锻造技艺闻名。

1614年,耗时三年打造的芝辻炮终于完工。这门重达两吨的巨炮,由八片炮管锻接而成,口径达到93毫米,在当时堪称日本火器工艺的巅峰之作。德川家康为这门火炮支付了整整一千两黄金,相当于当时一个大名一年的收入。

然而,就在同年的大阪冬之阵中,一个意外的发现让德川家康颇为尴尬。英国商人带来的五门火炮,包括四门蛇炮和一门猎隼炮,总价不过1400两黄金,性能却远超芝辻炮。这一事件成为了日本本土火器与西方火器首次正面交锋的代表。

但德川幕府并未放弃对本土火器的发展。相反,他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更具特色的武器。一种名为"千人杀"的新型弹药应运而生。这是一种改良版的棒火矢,装填了16到40枚不等的铅弹,射程据称可达800米。

1615年的大阪夏之阵中,"千人杀"首次大规模投入使用。一名叫做本多正信的武将率领火矢部队,用装载"千人杀"的火矢筒轰击大阪城。这种新型弹药的破坏力令人咋舌,一发就能扫清城墙上大片的守军。

随着和平年代的到来,火器工匠们有了更多时间专注于工艺的提升。德川家的御用铁炮师山田宗吉,在原有火矢筒的基础上增加了精美的装饰。他制作的火矢筒筒身上布满了樱花纹样,炮耳则雕刻成狮首的形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荻野流火矢筒的出现。荻野家世代研究火器,到了宽永年间(1624-1644),第三代家主荻野源右卫门终于研制出了可调节发射角度的新式炮架。这种创新大大提高了火矢筒的精确度,很快成为了各大名竞相购买的对象。

火矢筒的贸易也随之兴盛起来。长崎商人们将这种武器运往琉球、朝鲜,甚至远销南洋各国。有趣的是,一些商人还在火矢筒上加入了买家喜欢的装饰元素,比如为销往琉球的火矢筒加入了当地传统的螺钿镶嵌工艺。

到了元禄年间(1688-1704),一位叫做井上正甫的工匠发明了一种简化版的火矢筒。这种被称为"百姓炮"的武器,使用木板和铁皮制成,成本只有传统火矢筒的十分之一。虽然威力较小,但其简单易制的特点,为后来各地民间力量自制火器提供了重要启发。

三、东亚地区的传播与演变

1592年的一个清晨,朝鲜水师统制李舜臣站在船头,看着被击沉的日本战船。"这些倭人的火器,确实有过人之处。"李舜臣对身边的部下说道。在前一天的战斗中,日军使用的棒火矢虽然没能击沉龟船,却在甲板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李舜臣随即命人将打捞上来的火矢筒和棒火矢进行研究。朝鲜工匠们发现,这种武器的设计巧妙,特别是其中的稳定翼装置,让投射物能够保持稳定的弹道。很快,朝鲜水师就开始仿制改良这种武器。

在朝鲜半岛南部的晋州,一位名叫金时敏的火器匠人对棒火矢做出了重要改进。他用铁皮代替了原本的竹筒,并在弹头部分增加了更多的爆炸物。这种改良版的棒火矢被称为"震天雷箭",在后来的露梁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这种武器也引起了明朝军方的注意。1593年,戚继光派人向朝鲜购买了一批缴获的日本火器,其中就包括火矢筒。根据《武备志》记载,明军工部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方法,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的霹雳火箭相结合,研制出了新式火箭。

有趣的是,这种武器还通过海上贸易路线传到了东南亚。1618年,一艘从长崎出发的商船带着几门火矢筒抵达了暹罗(今泰国)。暹罗国王对这种新式武器十分感兴趣,立即命令工匠仿制。暹罗人在火矢筒的基础上加入了当地特色,用柚木制作炮架,这种改良让火矢筒在潮湿的热带气候中也能保持良好状态。

在越南,郑氏王朝的军队也开始使用类似的武器。他们特别重视对火矢筒的改良,发明了一种可以快速更换弹药的装置。这种改良大大提高了武器的实用性,在后来的战争中屡立战功。

随着西方势力的东渐,火矢筒也开始与欧洲火器技术发生碰撞。164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军官扬·范·里贝克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见到了一门来自日本的火矢筒。这位军官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种武器的构造,并评价说这是"一种独特而精妙的设计"。

到了18世纪初,火矢筒的影响已经遍及整个东亚地区。在琉球,当地工匠将火矢筒与传统的弩机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防御武器。这种武器被安装在首里城的城墙上,一直使用到19世纪中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武器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朝鲜重视其海战性能,越南注重其实用性,暹罗关注其耐候性,而中国则着重其与传统火器的结合。这种多样化的发展为后来的火器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积累。

四、近代中国的创新应用

1924年的一个傍晚,福州马尾造船厂里传出阵阵敲打声。一位留日归来的军械师张廷辉正带领工人们试制一种新式手榴弹。"这种手榴弹的设计灵感,来自日本战国时代的焙烙玉。"张廷辉对前来视察的长官说。

这种被命名为"马尾手榴弹"的武器,采用了带有破片凹槽的铸铁弹体,头部装有碰炸弹簧引信。最特别的是它那根长长的尾钩,使用时士兵可以借助尾钩增加投掷距离。这个设计正是源自古代日本焙烙玉的投掷装置。

1927年,这种手榴弹首次在江西南昌起义中投入使用。一位参加起义的士兵后来回忆说:"马尾手榴弹的威力很大,而且投得远,我们都很喜欢用。"正是这次战斗的成功,让这种武器很快在革命军中推广开来。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敌后根据地遇到了一个难题:日军的碉堡和炮楼防御坚固,普通武器很难攻破。这时候,一位名叫赵成章的八路军军械师想起了缴获的日军掷弹筒。

"如果能把掷弹筒改装成平射火炮......"1940年春天,赵成章带领工匠们开始了改装工作。他们把50毫米掷弹筒固定在木架上,改成平射状态,还特制了加大装药的炮弹。这种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没良心炮"的武器,射程可达600米,足以打击日军的碉堡。

1941年8月,在山西五台山区的一场战斗中,"没良心炮"首次显露威力。日军精锐第四混成旅团长阿部规秀正在指挥作战,突然一发炮弹从意想不到的距离飞来,当场击中指挥部。这一炮不仅打死了这位"名将之花",更在日军中造成了极大的震动。

随后,八路军的军械师们又开发出了81毫米平射迫击炮。这种改进型武器威力更大,在1942年的反"扫荡"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位老八路回忆说:"有了这种武器,我们打起堡垒来就有了底气。"

解放战争开始后,革命军对这类武器进行了进一步改良。他们用实木和处理过的秸秆做支撑架,外部用铁丝固定炸药,采用碰撞引信或导火索引爆。这种被称为"棒棒炮"的武器,成本低廉却威力惊人。

1948年,在著名的双堆集战役中,解放军使用大量"棒棒炮"攻击国民党军的防御工事。一位参战老兵说:"棒棒炮虽然简陋,但打起工事来特别有效,一炮下去就能在水泥掩体上打出大洞。"

这些改良版火器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军械师们的创新能力。他们不仅继承了东亚火器的传统,更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创造出了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的特色武器。

五、现代演变与传承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带着改良版的"棒棒炮"跨过鸭绿江。在长津湖战役中,一名美军士兵在日记中写道:"中国军队使用的某种爆炸武器令人费解,它看起来很简陋,但效果惊人。"这种简陋却有效的武器,正是由"棒棒炮"改进而来的战地武器。

1963年,中国军工部门开始研制新式迫击炮。一位参与研发的老工程师回忆说:"当时我们在设计63式60毫米迫击炮长弹时,就参考了'棒棒炮'的一些技术特点。"这种新式武器继承了前辈们的优点,将其中的精华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64式82毫米炮榴弹的诞生。1964年春天,军工科研所的专家们正在研究一种新型弹药。他们发现,"棒棒炮"那种细长的弹体结构,在空气动力学上具有独特优势。于是,他们在新式炮榴弹上采用了类似的设计理念。

"这些武器的发展史,就像一条延续数百年的技术链条。"一位军事专家这样评价道。从战国时代的棒火矢,到现代的长杆炮弹,虽然外形和构造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其基本原理仍有相通之处。

1975年,在某军事演习中,63式迫击炮长弹展现出了惊人的威力。一发长弹可以准确命中700米外的目标,而且穿透力极强。这种性能的实现,正是得益于几百年来东亚火器技术的积累。

进入21世纪后,这种技术传统并未中断。现代火箭技术中的一些设计理念,比如弹体稳定和引信装置,都能在古老的棒火矢中找到影子。在某型号反坦克火箭的研制过程中,设计师们就借鉴了传统长杆弹药的一些特点。

2010年,在某军事博物馆的一次特展上,一位参观者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古代的棒火矢到现代的长杆炮弹,弹体的长细比都保持在相似的范围内。这种巧合背后,反映的是军事技术发展的某种规律。

2015年,一支维和部队在执行任务时遇到了极端组织的工事。他们使用的64式炮榴弹轻松摧毁了这些防御设施。一位军事观察家指出:"这种武器虽然并不先进,但其简单可靠的特点,使它在特定场合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年,在一次军事科技展上,展出了一系列新型精确制导弹药。虽然这些武器已经高度现代化,但专家们指出,在其基础设计中仍能看到传统火器的影响。稳定尾翼、引信结构等关键部件,都与几百年前的设计有着某种联系。

在东亚大地上,这种独特的火器技术传统仍在延续。从最初的木质火矢筒,到现代的精确制导武器,虽然形态在变,但其中蕴含的智慧却代代相传,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