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央视一姐又火了!嫁给大18岁老公,误诊癌症辞职从商,身价破亿

蒋琬看文化 2024-11-17 17:06:47

作者:雷利(富书作者)

最近,一档有关婚姻危机的综艺《再见爱人》第4季火爆全网,其中有两对夫妻因交往方式不同备受网友“吐槽”。

一对是黄圣依、杨子两人的婚姻,网友常吐槽黄圣依像是被婚姻架空的傀儡,杨子在家不像一个丈夫,反而像职场中的总裁,黄圣依更是在综艺开播就哭着说自己想离婚已经想了3年。

另一对则是李行亮和麦琳的婚姻,在家中麦琳常说感觉不到李行亮的爱,从未收到过礼物,但又在李行亮给她精心准备礼物时反说不想要、不喜欢。

这两对夫妻的婚姻关系引来网友众多议论。

而在最新一期《再见爱人》中,张泉灵的一系列直击人心的问题,揭开了这两对夫妻关系中的婚姻真相,让观众得以一窥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情感裂痕。

节目中,张泉灵采访黄圣依与杨子时,直接点出两人交往中最核心的问题——财产。

她问黄圣依:“你有个人资产吗?”

黄圣依愣了一下,疑惑地回答:“我个人名下吗?不是我们夫妻共有的吗?”

黄圣依的反应让观众察觉到她在财务上的无知,而杨子竟然没有多做解释,场面一度沉默。

随后,张泉灵将焦点转向杨子,问道:“如果黄圣依不在了,你的生活会有影响吗?”

杨子的一句“其实没啥影响”令人惊讶。

张泉灵继续追问他是否认为黄圣依对家庭没有贡献,杨子却轻描淡写地回应:“她不是带着孩子走吗?”这一刻让不少观众感到心寒。

最后,张泉灵意味深长地对黄圣依说:“姑娘,花点儿心思吧。”

同样,张泉灵又一针见血地点出李行亮和麦琳之间的问题。

李行亮心有不满却从不开口说,张泉灵便提问引导他表达出自己不满的地方,比如无法接受妻子插手自己的工作、家庭大额支出如何决策等,李行亮的回答也让麦琳开始意识到自己对李行亮的控制欲大于爱欲。

而张泉灵的洞察不仅停留在此。

张泉灵还指出,麦琳喜欢通过负面的方式表达需求,例如自己想喝咖啡时,麦琳会说“我配喝一杯咖啡吗”这种沟通方式只会破坏关系的和睦。

张泉灵提醒麦琳多用正面表达,麦琳听到后似乎有所感悟,开始意识到自己对李行亮的正反馈远远不够。

在葛夕表达对丈夫刘爽的感情困惑时,她一语中的,指出葛夕真正纠结的并非是否被爱过,而是如何面对十年情感付出的沉没成本。

这一分析精准揭开了葛夕的内心,使她对自己的感情需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这档节目中,张泉灵以敏锐的眼光和恰到好处的提问为观众揭示了婚姻交往中的误区。

她并非仅仅提出问题,而是帮助嘉宾们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角色,进而寻找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

在婚姻中,情感的互动和沟通方式才是维系关系的关键,而张泉灵的到来无疑为嘉宾们提供了一面清晰的“婚姻镜子”,引导他们更真实地面对自我与伴侣。

也因此,《再见爱人》因张泉灵的访谈再掀起一波热潮,无数网友都称张泉灵为“我的互联网嘴替”。

张泉灵的名字也频繁出现在各大软件的热搜榜上,她的人生经历又再次被提起。

她曾是央视的记者、主持人,她不畏艰险,坚守在阿富汗战地和汶川地震的前线;她不畏苦难,在非典时期依旧坚守岗位;每当重大新闻出现,她都是第一个前往目的地做采访的记者。她用一次次行动证明了坚持新闻理想和的力量。

她遇见大18岁的丈夫,即便身边都是反对的声音,张泉灵依然坚定自己的想法,选择和丈夫在一起。

因误诊癌症,慎重反思后选择离开央视,她毅然投身商界,从零开始,迎接短视频和创投的风口,到如今身价早已破亿。

这位在媒体界和创投界都有杰出成就的女性,以其无畏的“折腾”精神,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其实,张泉灵从小十分热爱表演,还是上海少年宫戏剧队的成员,然而,母亲的反对让她与艺术学校失之交臂。

中学时期,受美国法庭片的影响,她开始憧憬成为国际经济律师。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际经济专业备受追捧,1992年张泉灵的第一志愿也顺理成章地填报了华东政法学院的国际经济系。

然而因成绩优异,她被提前录取到了北大德语专业,但她并不了解德语专业,被迫开启了一段艰辛的求学之旅。

刚入北大,同学们用流利的德语向她打招呼,张泉灵回:“听不懂你们的方言。”

同学睁大了眼睛说:“我说的是德语,你以前没学过吗?”

原来,北大德语专业的同学大多有德语基础,而张泉灵几乎是“零基础”,她这才知道自己已经落后于他人。

每天她积极补课学习,很快和同学们保持相同进度。尽管如此,对于一成不变的专业课程,她并不满足,于是她选修了诸如法医学、地理学、动物心理学等课程。

这种尝试让她意识到自己极度渴望接触多样的事物,不喜欢枯燥重复的内容,而新闻工作无疑是与世界接触的绝佳途径。

到了大三,主持了央视和北大合作拍摄的纪录片,这再次激发了张泉灵对新闻行业的热情,她决定将目光转向电视媒体。

之后在大四时,张泉灵意外获得了一个在电视剧《阳光路》中扮演角色的机会。

正是在这些多元的体验中,她坚定了要做电视记者的决心。

1996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次年张泉灵顺利进入央视4套的《中国报道》,通过这一工作,她逐步掌握了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为之后的新闻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

2000年,她加入了《东方时空》,深入中国社会基层,参与了毒奶粉事件、矿难、拆迁等重大采访。

正是通过这段经历,她真切感受到新闻的魅力。她总说:“记者的一辈子相当于别人活了几辈子。” 这种视角满足了她旺盛的好奇心,让她对新闻工作愈发投入。

在这个过程中,她还邂逅了自己的伴侣——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李铁。她发现李铁总能知晓自己的想法,两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生活习惯都很一致。

在李铁身边,张泉灵永远充满活力,对未来充满期待,李铁也支持鼓励张泉灵抓住工作中的所有机会锻炼自己。

尽管两人相差18岁,但张泉灵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她想和李铁结婚。

即使起初遭到家人反对,张泉灵依然选择坚持,最终父母也被他们的坚定打动,祝福了这段姻缘,2000年两人最终走入婚姻。

原计划在30岁前生子的张泉灵,因为后来几年的新闻大事件,而一再推迟了生育计划。

对于她的热爱与执着,丈夫李铁一向给予理解与支持。随着时间推移,她的事业在央视不断开花结果。

2002年,张泉灵深入阿富汗北部地震灾区,成为中国首位进入战地报道的女记者。

这里的景象满目疮痍,遍地弹壳、原本繁华的街道都被炸成了废墟,四周充满死亡的气息。

一次子弹从她耳边呼啸而过,面对这些她毫不退缩,“别人不敢去的地方,她第一个去。”

张泉灵深入战地,只为探寻灾民如何在残酷环境中顽强生存。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露天学校里,简陋的黑板和地面上的弹坑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

她深深明白“幸福其实很简单,活在当下”。

2003年非典来袭,尽管电视台有人感染,张泉灵仍坚持留在一线。

“如果2楼有人感染,整层楼都要封闭,而我们的播出系统就在2楼,我也就出不来了。”

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泉灵坦言,恐惧肯定是有的,但“我更多的是一种巨大的责任感”,于是她坚定的留了下来。

原本计划三天的直播因为人员缺少或者突发事件,一度延长至十几天,主播台上也只有她一个人。

她说直播时常遇到突发情况,嘉宾临时缺席,导播临时延时,必须她一人即兴发挥,但这十几天的密集直播锻炼了她。

在一次直播中,张泉灵讲述了一位护士妈妈在抗疫前线坚守,而她的小孩每日登山眺望母亲所在的医院,向母亲隔空挥手的故事。

她强忍着没让自己哭出来,但讲到情深处她还是没忍住哽咽落泪。

这次直播彻底改变了她,直播结束后,白岩松给张泉灵打电话说:“直播就像一层纸,你终于靠自己捅开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泉灵对孩子的渴望越来越强,她决定先从工作中抽离出来,先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

终于在2006年,张泉灵生下儿子晨晨。做完月子后,又马不停蹄地回到新闻事业中。

丈夫李铁作为博士生导师,经常有各种讲座参加,工作也十分忙碌,但为了妻子的事业,他也放下过很多工作机会,主动照顾家庭,承担大部分养育孩子的工作。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爆发,消息传来的第一刻,张泉灵便决定毅然前往震区报道。

但在买飞机票之前,她曾犹豫了几秒,她给丈夫打电话问:“我这次出差可能会很久,如果不回去陪儿子,会不会我就不是一个好妈妈了?”

李铁深知妻子内心的挣扎,他没有犹豫地鼓励着张泉灵:“你作为一个记者,你不去现场,你可能会后悔一辈子。家里我来顾,你放心。”

有了丈夫的支持,张泉灵下定决心。即使已有同事在灾区一线,她依旧坚持冒险抵达都江堰,原计划开车半小时到达采访目的地,但因为地震塌房,张泉灵徒步九小时才抵达采访地。

一路上余震不断滚半座山崩塌,她刚通过的道路瞬间被山石覆盖,手机信号中断,丈夫着急到一度以为她已经遇险,疯狂给各个部门认识的人打电话联系。

地震后的灾区里,百姓自发将仅存的物资与他人共享,一边是被自然摧毁的家园,一边是幸存者的抱团取暖,张泉灵常常在采访中途哽咽,感慨人类的渺小,感动人间的大爱。

以前外出采访时,台里都会计划好采访方向和问题,但在汶川地震这次特殊的一线采访中,除了摄影,其他所有内容都需要张泉灵策划构思,包括选题、采访人、采访时间、安全注意事项等等。

一天晚上她苦想还有什么是自己没报道到的东西,她想到了给丈夫打电话,丈夫作为观众观看新闻,一定能提供她所考虑不到的。

果不其然,丈夫提出疑问,灾情已经很严重,外面的物资和救援却进不去灾情深处,路什么时候能修好?

张泉灵听到后猛地拍了下大腿,自己为什么没想到这个关键点。第二天她直奔修路工人所在地,现场直播修路情况,解答了观众们的疑惑,获得了台里一众领导的赞扬。

张泉灵在四川地震灾区现场进行报道

这一次经历,她收获的不仅是采访的成就,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因在汶川地震的出色报道,她获得了“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抗震救灾宣传先进个人”等荣誉。面对这些赞誉,她一如既往低调如初。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张泉灵被委任为注册记者。然而,她并不拘泥于角色职责,而是以团队利益为优先,主动承担许多幕后工作。

她总是说:“当你被派到一个岗位上做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时,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最闪亮的部件,而是要保证整个机器的正常运行。”她的付出不仅是对新闻的敬业,更是对团队的担当。

多年来,她因为出色的表现,获得了金话筒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主持人奖等多项荣誉。

经历阿富汗、非典、汶川地震等多场重大事件,张泉灵从不畏惧走入挑战与未知,甚至很多时候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发下一个目的地。她喜欢与不同的人对话,用真诚的故事连接起彼此的心。

因为采访的人多,去的地方也多,所以张泉灵知道的东西比以前更多了,她也被同事亲切称为“小灵通”。

无论是穿梭在险境,还是直播间中的艰苦坚守,她总带着一份不懈的探索和执着。而她的同事、家人无不为她的勇气与担当感到骄傲。

在央视,她一路走来,收获无数荣誉和掌声,但在2015年,张泉灵却主动选择离开央视。这一决定令人诧异,辞职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2015年,她因反复咳嗽被医院误诊为肺癌,得知消息的她正在帕劳学习潜水,那一刻,死亡的阴影逼近。

她却淡然地想:“从最坏的角度看,如果是肺癌,到每天咳血的程度,我更应该享受一下曼妙的水底。”

即便之后确诊为肺炎,她的心态却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她决定离开央视,迎接人生新挑战。

此时,互联网短视频浪潮初现,张泉灵意识到这正是自己人生“下半场”的新赛道。

她毅然决定投身创业,从零学习短视频领域的各种知识,甚至亲赴Google、Airbnb等巨头公司考察,打开了全新的世界。

回国后,她埋头工作,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8小时,有时深夜压力倍增,忍不住流泪,她打趣道:“离职后的泪水比过去十年加起来都多。”但是她答应过自己:“今后,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视主持人,因为,生命的后半段,我想重来一次。”

创业之路不乏艰辛,她调侃这是一场“借假修真的过程”,每一项失败的尝试都推动她不断前进,积累出经验和人脉。

最终,她在风险与挫折中找到了成功的曙光,逐渐成为创投领域的核心人物,并创立了紫牛基金,后又加入“少年得到”,担任董事长。

2020年,她被评为中国商界最具影响力女性之一;次年再度入选商界榜单。

从央视的新闻主播到商界领袖,张泉灵的身份转变引发了外界的议论。有人质疑她为何离开央视,她淡定地回应:“他们说你好说你坏,影响你吗?”这份淡然,也许正是她在新领域“折腾”出一片天地的底气。

尽管工作繁忙,张泉灵始终重视家庭。在她的成就背后,家庭的付出也不容忽视。

她曾说:“如果没有李铁的细心照顾和支持,我熬不过被误诊的那段日子,也不敢在自己42岁的年纪再去尝试新领域。”

工作结束后,她都会尽量抽空陪伴儿子和丈夫,放下所有事去享受家庭时光。

在儿子12岁那年,一家三口攀登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全程爬行计划为五天四夜,张泉灵一直鼓励而在挑战中超越自我。

她说:“男孩的成长,最终就是超越自己、战胜自己。”

如今,张泉灵仍在社交平台上保持活跃,时而分享工作心得、生活趣事和读书笔记。

在参加《再见爱人》录制期间,张泉灵曾分享,在自己的人生中,事业占比50%以上,其他占比40%,丈夫在她心里的地位只有8%,但也正因为有丈夫的托举,才能去做其他92%的事情。

张泉灵这番清醒的认知和节目中因婚姻而闹得鸡飞狗跳的家庭形成鲜明对比。

见天地,见人间,始终保持清醒,保持好奇,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包括一颗真挚热情的心,这些都伴随张泉灵一路走到今天。

曾经,她说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过去了这么多年,经常有人问她是否实现了人生追求。

现在时隔二十年重又在电视中看到张泉灵,她变得更智慧,更稳重,也更坚定。

她对着镜头浅浅一笑,问题的答案尽在岁月之中明了。

作者简介:雷利,富书团队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第4本书已出版,图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