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死刑犯被枪毙后,遗体不能轻易归还给家属?原因太心酸!

此间一叙吖 2024-08-19 19:16:53

你是否曾想过,当死刑犯的生命走到尽头,他们留下的遗体究竟去了哪里?

死刑犯,这个词像是在人身上刻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记,从宣判的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进入了倒计时,等待他们的,是法律最严厉的惩罚,也是对生命的最终剥夺,当生命走向终点,剩下的,只是一具冰冷的遗体。

但你知道吗?当死刑犯被执行死刑后,他们的亲人并不能轻易带走遗体,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死刑犯的最后24小时

对人类来说,死亡是不可预知,没有人知道自己何时会迎来死亡,但死刑犯除外,那么,当他们收到死亡通知书后,会怎样度过人生的最后24小时呢?

对于杨朝全来说,监狱是比家更熟悉的地方,从18岁到37岁,他的服刑时间长达17年,满打满算在监狱外的时间还不足3年。

2013年,已经三进三出监狱的他又因犯罪而入狱,他在入室盗窃时被人发现,一时冲动便酿成大祸,这一次,等待他的是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得知自己的审判结果后,杨朝全心如死灰,他数次违反规定,并企图自杀,在管教民警的关心下,他逐渐恢复理智,接受现实。

两年很快过去,2015年9月18日,杨朝全接到了即将执行死刑的通知,其实早在一天前,看守所就已经得知了这件事,但根据相关规定,只能在行刑当天通知犯人,所以只能在第二天告诉杨朝全。

接到通知的王朝全非常淡定,他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在民警的带领下,他去理发、洗澡、换上自己的衣服,并在会见室与亲人见最后一面,直到这一刻,他才彻底崩溃,失声痛哭,不知对死亡有所恐惧,还是对父母有所愧疚,或许,两者都有吧。

短暂的见面之后就到了午饭时间,他可以点自己想吃的菜,看守所会尽力准备,他点了三个菜,但吃了几口就大哭起来,心理上的恐惧往往会引起生理反应,即将面对死亡的他,无法心平气和的享受这顿“最后的午餐”。

下午一点,他在按手印、签字之后乘车前往刑场,迎接生命最终的审判。那么,在执行死刑之后,死刑犯的遗体该如何处理呢?

二、死刑犯的遗体该如何处理

执行死刑之后,这些遗体通常只有两个结局,一是直接被火化,二是进行器官捐献手术后被火化,最后通知家属前来认领骨灰。

对于家属而言,火化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方式,可以让他们免去繁琐的丧葬流程,但在这份简单背后,也隐藏着难以言说的情感负担,毕竟,面对亲人的离去,即便他是罪犯,家属心中也难免泛起波澜。

还有一些无人认领的遗体,他们或许是孤身一人,或许是被家人抛弃,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依然是孤苦伶仃,面对这些无主的遗体,国家会承担起责任,统一进行处理,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与第一种方式相比,捐献器官的方式则更为复杂,一些死刑犯在临刑前,会选择签署器官捐献的同意书,希望用这种方式赎罪,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一个不那么灰暗的句号。

但并非所有死刑犯都能获得这样的机会,有些死刑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器官捐献的愿望,还有一些死刑犯,他们的家人因为种种顾虑,拒绝捐献他们的器官。

由于死刑犯捐献器官涉及到医学伦理、社会观念等诸多复杂问题,所以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罪犯的器官不应该被用于救治他人,这有违公序良俗,也有人担心,器官捐献会成为一种变相的减刑手段,影响司法的公正。

社会对死刑犯捐献器官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过去,我国曾实行过强制征用死刑犯器官的做法,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做法被叫停,2015年转为自愿捐献。

无论是直接火化,还是进行器官捐赠之后再火化,死刑犯的家属们都无法领取死刑犯的遗体,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三、为什么不让家属领遗体

家属不能带走死刑犯的遗体,对于秉持着“落叶归根、入土为安”思想的中国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一种行为,人都死了也不能回家?是不是太冷酷无情了?但其实这背后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大家要知道,法律最看重的是什么?是公平、是正义,说白了,就是不能出岔子。死刑,那是剥夺一个人生命的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

为什么执行死刑的程序如此复杂,需要层层核验,每一步都有严格规定,就是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毕竟一点纰漏,就会酿成人命关天的大事。

如果把遗体直接交给家属,万一有人动歪心思,搞个狸猫换太子,或者在遗体上做手脚,那不就乱套了?到时候,死刑犯是真死了还是假死了?根本无法确定。

把遗体交给家属还会出现一种不可控的情况,那就是家属会基于个人想法做出一些无法令人理解的奇葩行为,比如把遗体照片传到网上,要是再加上点煽情的故事,那舆论不就炸锅了?

到时候,不明真相的群众一看,同情心泛滥,说不定还会给罪犯鸣冤叫屈,这对社会治安,对司法系统的权威,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不让家属带走死者遗体,不仅仅是为了规避未知的风险,也是为了减少家属的痛苦。一般来说,执行死刑有两种方式,枪决或注射死刑,无论哪一种,犯人的遗体上都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损伤。

无论这些人犯下怎样的罪行,对于他们的亲人来说,心中总有一条砍不断的血缘羁绊,当家属看到他们面临死亡的痛苦模样,可能会产生难以弥合的心理创伤。

法律在限制遗体归还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对家属的人性化关怀,如果家属真的有特殊需求,比如一些少数民族有特殊的丧葬习俗,或者是宗教信仰的原因,那也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领取遗体或者骨灰。

但这可不是谁想拿就能拿的,家属需要提供各种证明材料,还得经过层层审批,最后还得签署一堆文件,保证不乱来,才能领走。

死刑犯遗体怎么处理,看似是小事,其实关系到法律的尊严、社会的稳定和人性的温度。大家作为普通老百姓,应该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既要相信法律的公正,也要理解法律背后的良苦用心。

笔者认为

死刑的执行,是为了惩罚罪恶,维护社会正义,但惩罚并非最终目的,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罪犯能够真心悔过,重新回归社会。

在这些冰冷的遗体背后,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脆弱。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即使他们曾经犯下过错误,对于生命的逝去,我们应该保持敬畏,用善意和希望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2015年9月25日《一位死刑犯的最后15小时:向父母道歉 给民警鞠躬》

中国新闻网:2013年7月17日《中国死刑执行程序解读:火化完通知家属领骨灰》

兵团戒毒:2022年6月2日《死刑犯执行死刑后,遗体为什么不能归还家属?其实是为家属考虑》

晋州普法:2021年10月12日《枪决后的死刑犯,家属为何不能将遗体领回家?国家真是用心良苦》

央广网:2015年1月1日《中国全面叫停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

0 阅读:0